貓冬古徽州|生生不息的二百盞油燈,那是徽墨的溫度所在

汽車自駕遊 發佈 2022-12-26T20:12:51.805171+00:00

徽州府衙對面南譙樓之外的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內有一個展區,在屋頂上懸掛著一批著名徽商老字號的牌匾,其中不乏張小泉、王致和、謝裕大、胡開文等,所以這又讓我想起,一個來小時前,我從老胡開文墨廠的姚師傅那裡討要了一小段燈芯原料做留念。

摘自《汽車自駕游》雜誌(攝影_馮川)

徽州府衙對面南譙樓之外的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內有一個展區,在屋頂上懸掛著一批著名徽商老字號的牌匾,其中不乏張小泉、王致和、謝裕大、胡開文等,所以這又讓我想起,一個來小時前,我從老胡開文墨廠的姚師傅那裡討要了一小段燈芯原料做留念。

老胡開文墨廠位於城東路上,從古城開車過去要繞一圈,步行其實只有1.2 公里。墨廠的取煙、制墨、描金、刻硯等幾個車間都允許遊客參觀,但個別環節不允許拍照,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點著二百盞油燈的取煙車間。這裡有一台浸滿油漬的老機器在轉動,幽暗的屋內一排跳動的火苗成為僅有的光源。

古法制墨中這個環節應該是技術含量相當高的,如今用機器代替瓷碗已經算是改良了,即便如此,守燈師傅也得耐得住寂寞——整個車間只有他一人,每10 分鐘添一次桐油、每2 小時挑一次燈芯,每周換一次約50 厘米長的燈芯……,如此往復。他需要憑著經驗掌握油量的多少和火苗的高低,既要保證安全不失火,還要掌握油煙能最大限度地凝結在收集管上。

收集到的菸灰經過很複雜的添加輔料過程後,才能成為橡皮泥一般的制墨原料,送到制墨車間繼續進行手工操作,形成一塊一塊徽墨的雛形。無論從資料顯示的圖片或者是視頻短片看,大家都以為這個環節屬於手上功夫,其實每個工人師傅幾乎是在用他的整個身心在製作——巧妙地利用著自己的體重。

看似可以坐著的長條凳並非平面,而是一根起著槓桿作用的長棍,每一塊墨都要經他們壓在屁股底下這麼一「坐」!通常我們對墨的氣味有兩種形容:一是臭臭的,二是淡淡墨香。參觀過制墨廠後才知道兩種描述都沒錯,臭的原因是墨的添加料中有動物脂肪,而香的原因是等臭味散盡會留有藥材的清香。

待墨胚固色、晾乾後,就可以進行最後一道描金的程序了。如果制墨車間唱的是武戲的話,那麼描金車間唱的就是文戲了。忙碌且安靜工作的都是女畫師,在墨胚的紋理間點上各種顏色,最簡單的是純文字,複雜一點的有圖案,甚至還需要套色。

周美洪,既是老胡開文墨廠的廠長,也是中國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帶我們進了一間展廳,這裡收納著老墨廠出品的各種型號、主題、款式的徽墨產品,其中就有我曾在徽州古城「非遺夜市」上購買的一套同款祝壽墨。

這些成套的主題徽墨品質精良且包裝精美,根本捨不得化開了書寫用,多數作為饋贈及收藏。於是老廠長專門推薦了學生練字且不加任何裝飾的墨塊,雖是簡簡單單的直四稜柱形,但墨本身的品質毫不遜色,而且給的是妥妥的「源頭價」。

如有疏漏或錯誤,請不吝賜教。

文圖版權屬於原創作者,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為了保護原創作者版權,該篇只採用小圖示意,

歡迎關注《汽車自駕游》雜誌刊載的全文、美圖及地圖。

更多自駕遊資訊與交流,請關注頭條號「汽車自駕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