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元 ‖ 葛翠琳:用愛和美建造兒童的精神樂園

京畿有道 發佈 2022-12-28T14:06:13.886477+00:00

她用詩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意境,詩一樣的氛圍,營造了一個美麗、神奇而又美好、聖潔的童話世界。「堅守著唯美的詩學立場,抒寫著浪漫動人的童話故事,在詩意的天空中上下求索,以其迷人的意境描寫、詩意的幻想、美好的形象塑造了童話濃郁的抒情品格。她的童話是詩、是畫、也是歌」,而且是快樂的詩,美麗的畫,動聽的歌。

在中國當代童話史上,葛翠琳有著重要的位置。她用詩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意境,詩一樣的氛圍,營造了一個美麗、神奇而又美好、聖潔的童話世界。作為詩化童話的代表作家,她

「堅守著唯美的詩學立場,抒寫著浪漫動人的童話故事,在詩意的天空中上下求索,以其迷人的意境描寫、詩意的幻想、美好的形象塑造了童話濃郁的抒情品格。她的童話是詩、是畫、也是歌」,[1]而且是快樂的詩,美麗的畫,動聽的歌。


作為與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兒童文學作家,她將自己全部的愛給了孩子們,因而她也擁有了一個愛的世界。這正如她所說:「我的落腳點在孩子當中。我得到快樂、安慰、鼓勵、信任,以及孩子們真摯的愛,為此獻上自己的一生,本身就是難得的幸福。」[2]「孩子們給了我人間最難得的珍寶。我是幸福的人。」[3]也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多年來,她為孩子們寫了無數的作品,給了孩子們美好的精神食糧,哺育著他們健康成長。在她的童話作品中,「處處鮮花盛開,閃爍著童真的純淨和想像的異彩」,「永遠讓人感到愛心有如涓涓的溪水,永不枯竭地流淌」[4]。因此,「給世界愛和美」[5]成為葛翠琳永遠的創作目標和不懈的生命追求。她用美好的心靈、美麗的世界、美妙的意境建造了一個兒童的精神家園。



葛翠琳創造的兒童文學世界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是一個美麗的世界。這源於她博大無私的愛,源於她純潔高尚的美,因而才外化為這一篇篇趣味盎然、美麗靈動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童話。而這些愛和美都是她在多年人生歷程中所形成的。

1930年2月25日葛翠琳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葛莊,這是灤河岸邊的一個偏僻的小村。樂亭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著名的曲藝之鄉。樂亭大鼓清亮悠長的韻味,醉人的老呔影(皮影)綿長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評劇)優美動聽的格調一直迴蕩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得灤河下梢充滿了美的韻律,也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葛翠琳的「童年時代,如詩一樣清醇明麗,如夢一樣美好迷離」[6]。她從大自然中感受到了許多沒有語言的童話,而且是最原生態最純美的童話。正是這美麗的童年生活賦予她美好的夢想,孕育了她美好的心靈。她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長大的,大自然的一切在她的眼裡都是美的。她把「高粱稈剝開來,做成馬車、燈籠,河邊抓把泥,捏成碾磨盆碗,柳條兒葦葉兒作笛子,葫蘆瓢作船荷葉當傘」。她和小夥伴們,「跑遍密密的樹林,荒涼的墓地,雜草叢生的河邊,廣闊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崗子,爬大樹,鑽樹林,歡樂的笑聲驚飛了覓食的小鳥兒。籃子裡裝滿了各種綠葉,嬉笑,打鬧,把元寶樹葉串成項鍊兒,用金黃色的菟絲子做成戒指和手鐲,豆角花掛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滿了小辮兒」[7]。這一切使她猶如生活在伊甸園中,到處充滿了歡樂和美好,使之終生難忘,永遠感到溫馨和幸福。正是這樣一個五彩繽紛、充滿樂趣的童年生活,使她幼小的心靈飽受自然美的薰陶,充分享受了田園風光的陶冶。


美好自然環境豐富和愉悅了她美好的心靈,良好的家庭環境也使她生活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祖母一邊紡線,一邊給她講述荷花仙子、人參娃娃、山神樹精、狐仙水妖等民間傳說,這些離奇古怪的故事像隨風飄落的草籽,播撒在她幼小的心田裡;雙目失明的祖父,搖晃著白須白髮,吟詠背誦古詩文,給她講述楊門女將、花木蘭、岳家父子、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蒼涼的聲音充滿激情,像戰鼓咚咚,震動著她稚嫩的心靈;媽媽帶她去採集野草藥,每種草藥都有迷人的故事。媽媽在治癒孩子病痛的同時,也把美麗的傳說留在她童年的記憶里;當她抱著石筆石板上學的時候,啟蒙老師在破廟改成的學校里,給她和她的學生們朗讀《醜小鴨》《海的女兒》《白雪公主》《灰姑娘》《快樂王子》《寄小讀者》等作品,這些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她的心。在聽到感人的故事情節時,她的眼睛裡常常含滿淚水,她的心也隨著作品的情景在奇異的童話世界裡漫遊,被蘊含其中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滋潤著。所以,在她剛剛識字的時候就記住了安徒生、冰心、葉聖陶等大師的名字。在這些作品中,她最愛讀的書就是《寄小讀者》,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從她蹣跚學步到識字閱讀,她永遠摯愛的人們就這樣領著她「尋覓童話,咀嚼童話,把美妙的童話放在心靈的祭壇上」,[8]用童話營養心靈、滋潤心靈,塑造心靈。

正是這些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陶冶,使她產生了豐富性的童年體驗。「童年時代留下的印象,就像刻在石頭上的花紋一樣,多少年的風吹雨打都無法將其磨掉。」[9]這些深刻的童年經驗作為藝術創造原動力的生命體驗對她以後創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不但培養了她文學創作所必備的心理功能和素質,並成為她以後創作的強大內驅力,以致後來在她經歷了許多工作的變換之後,最終選擇了為兒童們寫書的工作。

後來她走出了故鄉的原野,到北京求學,因成績優秀而得以進入北京崇慈女子中學免費學習。她進了中學以後,更加喜愛文學作品,她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作品,主人公那生動曲折的人生經歷,鋼鐵般的堅強毅力以及崇高的人生理想都成為她人生的楷模。考入燕京大學以後,她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運動,和許多有志的青年一樣肩負起民族解放的希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勇敢地戰鬥著。秀麗的燕園給了她美的陶冶,也啟迪她為建設美好的新世界而奮鬥。北平解放以後,她走進了文藝隊伍。在新中國成立那天,她的同鄉、北京市委宣傳部第一任宣傳部長李樂光對她說:「你為孩子們寫書吧!」從那個時候起她就開始了兒童文學創作,很快就發表了一篇童話詩,從此開始了兒童文學創作平凡而又艱辛的歷程。她先後在北京《新民報》《北京兒童報》等報刊發表了許多兒童詩,從此她走上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道路。偉大的時代,沸騰的生活,豐富的民間文學寶庫,使她的兒童文學創作展現出一個嶄新的面貌,她先後出版了《巧媳婦》《野葡萄》和《採藥姑娘》三本童話集,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美麗清新而又充滿詩意的童話世界,正是這些創作使她的心靈更加美好。



但隨著各種政治運動的開展,使得葛翠琳的政治生命和兒童文學創作受到了很大的影響,1957年以後,她被打成右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農村勞動,但這使她進一步貼近了生活,她和「農民同吃同勞動,休息時間就給他們講故事說笑話,長年累月,記錄了很多民間文學資料」[10]。後來當地幹部讓她開辦了一個農村托兒所,她照看幾個月到幾歲的孩子,可此時自己孩子卻沒法照料,只好託付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需要母愛的時候,她卻不在他們的身邊,但她卻用自己全部身心、用自己的愛照顧這些農村的孩子們。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渴望愛。愛,是理解、期望、鼓勵、安慰、無私的給予……貧困、艱險、厄運,都不能壓倒愛的力量。愛是滋潤孩子們心靈的清泉。」[11]她領著孩子們做遊戲,給他們講故事教唱歌兒,孩子們還會提出各種問題,進一步啟發了她的創作,豐富了故事的內容,「這種經歷給她提供了創作的土壤,也使她獲得了創作的激情」[12]。這個時期,她編了不少童話故事,還整理了一些謎語諺語。在「四人幫」肆虐的時期,她無法再進行創作,只好把想像出來的童話存在腦子裡,企盼有一天再為可愛的孩子們創作童話。但這豐富而又坎坷的生活經歷和深刻而又真切的人生體會,也為她以後的創作準備了厚實的基礎;不但教會了她如何面對苦難人生,也教會了她如何用更美好的心靈進行創作。同時,她還採集了許多當地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她以後的創作積累素材。

粉碎「四人幫」以後,歷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葛翠琳的創作也煥發了青春。改革開放以來寬鬆的社會環境,為她提供了有利的創作條件和成功的因素,這使她的創作進入了一個高發期。在1979年她的中篇童話《翻跟斗的小木偶》發表後,又先後創作了中篇童話《進過天堂的孩子》《比孫子還年輕的爺爺》《最丑的美男兒》《半邊城》《一支歌的秘密》《一片白羽毛》《會飛的小鹿》《會唱歌兒的畫像》《鳥孩兒》和短篇童話《飛翔的花孩兒》《問海》《唱歌的種子》《雲中的回聲》等作品,還出版了童話集《翻筋斗的小木偶》《葛翠琳童話系列》《葛翠琳童話集》《葛翠琳兒童文學選》、散文集《十八個美夢》、長篇童話《幸運明星》、童話劇《小白母雞》等深受孩子們歡迎的童話作品。並有許多作品獲國內外多種獎項,其中《會唱歌兒的畫像》《翻筋頭的小木偶》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野葡萄》獲全國兒童文學一等獎。《春天在哪裡》《最丑的美男兒》獲一等獎。兒童劇《野天鵝》曾獲文化部優秀劇目獎。《野葡萄》《會唱歌的畫像》《翻筋頭的小木偶》《春天在哪裡》等曾並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丹麥、瑞士、前蘇聯、日本、泰國等報刊對其作品都有過介紹和評論,港台地區出版過她的繁體字中文版童話圖書。她曾出訪法國、瑞士、泰國、日本並講學。為此,80年代末她曾榮任瑞士兒童圖書國際獎評委。

葛翠琳不僅為孩子們創作了大量的童話作品,還積極投身於繁榮發展兒童文學事業中,1990年她與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創辦了「冰心獎」,旨在「鼓勵支持為孩子們創作出版好書」,這也實現了她「把象徵愛和美的獎盃,給予那些為孩子們創作出版好書的人」的「秘密的願望」[13]。二十多年來,她一直主持冰心獎評獎工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和精力,表現出了一個老作家的高尚品德,以此提攜作者,培養新人,勇當伯樂,甘為人梯,使得「冰心獎」成為了國內一個重要獎項,對於促進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發展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

葛翠琳成功了,她的成功在於她的美好的心靈,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們,這一生,她都與愛同行。這正如冰心老人所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使得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迷漫,讓穿枝拼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揮,也不是悲哀!」[14]她寫出的美麗的童話讓孩子們記在心裡終生難忘和受用,曾有數不清的信件從全國各地給她寄來,感謝她給他們寫出的受用終身的作品。對此,她感到很愜意:「因為孩子純真的愛,勝過世上的一切珍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為此,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得到了中國作協和作家的褒揚。在中國作協為她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六十年召開的座談會上,與會者高度稱讚她,因為愛著更多的人,所以才贏得更多的人對她的愛戴與尊敬;因為愛孩子、愛兒童文學,所以她的心才永遠不老,才會這麼純淨、善良和寬容。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陳建功更是高度評價葛翠琳的作品和人品:

我欽佩她著作等身卻永不停止藝術追求的腳步。早在她的名篇《野葡萄》發表時,我們就看到了一個藝術上相當成熟、心靈境界相當博大的葛翠琳,也看到了她在自己的創作中糅合中國童話和世界童話所作的努力。然而她並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葛翠琳後來的童話中,情感更加醇厚,藝術上也繼續進行著不斷的開拓,比如誇張和荒誕元素的引入,都使她的新作顯示出新的時代特色和藝術境界。在徐魯先生為「大師叢書」《葛翠琳卷》寫的序言中說,葛翠琳的不少童話名篇,是可以作為全世界兒童共有的童話珍品,進入兒童文學寶庫和世界童話史冊的。我以為這樣說並不過分。

我欽佩她功成名就仍為繁榮兒童文學而不懈奔走的獻身精神。因為我不從事兒童文學寫作,故而過去對葛翠琳為兒童文學繁榮所做的努力知之不多。到了中國作協工作以後,我才知道,葛翠琳不僅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作家隊伍中成績卓著,而且為繁榮兒童文學事業奔走呼號,苦心孤詣。在冰心先生和韓素音女士的支持下,她從來就是「冰心兒童文學獎」的操作者,從評獎到頒獎,她事無巨細,傾情投入。由於她的努力,「冰心兒童文學獎」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相當權威的獎項,為兒童文學創作的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作為當代中國兒童文學重要作家,葛翠琳60年的創作成就不容低估。[15]這可視為對葛翠琳創作兒童文學六十年的全面評價,也是她應該得到的讚譽。





葛翠琳用大愛之心為孩子們建造了一個快適心靈、愉悅精神、啟迪神智的美的世界,成為了孩子們一個真善美的伊甸園。

葛翠琳在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創作特色,並成為幾代小讀者喜歡的享有盛譽的兒童文學作家。究其原因,就是她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了兒童喜歡的美妙的世界,成為兒童們喜歡的伊甸園和精神的樂土。在她長達六十年的創作過程中,在紛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她始終以孩子們的審美需要為第一標準,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做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審美性與教育性的完美結合,使她的作品真正成為一個美的世界。所以,她的作品的藝術魅力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變更、環境的變化而減退,而是持久地甚至是增進地閃爍著美學的光芒。這正如黑格爾所說:「因為按照美的本質,在美的對象里,無論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靈魂,還是它的外在的定性,豐富的複雜性和實在性,都顯得是從它本身生發出來的,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16]也就是說,她所建構的美的世界是「從它本身生發出來的,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在這個世界裡充滿了愛,充滿了歡樂。在中國,恐怕還沒有一個兒童文學作家能夠像她這樣在這樣長的一個歷史時段內不間斷地創造出讓小讀者喜歡的作品並擁有持久的藝術魅力。

從她創作成功的經驗來看是多方面的。她曾在一本童話選集的後記中這樣寫道:「三十幾年來,我主要是寫童話。祖國豐富生動的民間文學,為童話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許多老作家為童話創作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世界童話名著為童話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些優越的條件,使我從一個喜愛童話的孩子,成為一個童話作者」[17]。



從選材上看,她更多的是從深厚的民間文學中汲取養分、尋找素材,然後進行深加工。她是從小就在民間故事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聽慣了流傳在民間的傳說故事,後來又讀了許多民間文學,注意從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她的作品就有許多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她最初的一批作品幾乎都有很濃重的民間傳說的痕跡,這是因為她從小到大在所聽到、看到的民間傳說中她的審美心理結構形成了深厚的積澱,以致經過她的「去粗取精」的藝術升華而成的。如她在1953年發表的第一篇童話《少女與蛇郎》就是根據民間傳說《蛇郎》寫成的。原來這個故事比較簡單,經過她的加工,把這個故事賦予了新意:有一個純潔、善良的女孩,受到了後娘和她的兩個女兒的刁難和折磨。有一天,女孩被逼去深山裡採藥遇到了蛇郎。蛇郎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又很愛她,於是他們結婚了,生活得十分幸福。這件事被後娘知道了,於是她去看望這個女孩,藉機把女孩推到井裡淹死了,並想把自己的女兒給蛇郎。蛇郎想念死去的妻子,終日守候在井沿上,於是井裡飛出了一隻金色鳥陪著蛇郎唱歌,後娘便把鳥兒弄死了,埋在桃樹下。桃樹結出了又大又甜的大桃子,蛇郎吃了既解渴又解餓,於是後娘把桃樹又砍了。蛇郎用桃樹做了一架琴,琴聲悅耳動聽,蛇郎天天彈這架琴,後娘又偷偷把這架琴放在火爐里燒了。蛇郎從火爐里掏出一些火炭來放在火盆里。炭火永遠不滅,屋子裡充滿溫暖。一隻小花貓告訴蛇郎,如果每天從井裡挑一百擔水澆在炭火上,過一百天,他的妻子就會死而復生。蛇郎照此辦理,他的妻子果然來到了他的身邊,兩個人重新過上了歡樂而又幸福的生活,而後娘和她的女兒見陰謀敗露在逃跑時落入山澗摔死了。照原來的故事原型比較,在主人公對生的渴求、對幸福生活珍視的過程中,突出表現了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不僅如此,在《金花路》《巧媳婦》《雪梨樹》《採藥姑娘》《雪娘與神娘》《巧媳婦》《秀才和鞋匠》《淚潭》等童話中都可以見到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的審美因素。但這些童話都經過了葛翠琳的二度創造,對原型進行了藝術加工和對主題進行了拓展。照原來的故事原型比較,如《野葡萄》與民間傳說中的「後母故事」相似,但有著很大的不同,原來的故事強調後母對孩子的虐待,而《野葡萄》卻著重表現了白鵝女與後母、與野獸頑強的抗爭精神和對鄉親們熱愛的強烈的人文精神。她在被繼母弄瞎了眼睛之後,為了到荒山里找到能治好眼睛的野葡萄,機智勇敢地躲過了老熊、野鷹和蟒蛇的侵襲,過溪流、上高山,終於採到了野葡萄。她不僅使自己重見光明,還要治好看不見東西的鄉親們。她放棄了優越的生活、不受財富的誘惑而堅決回家,用野葡萄治癒了鄉親們和妹妹的眼睛,完成了自己的夙願。這篇童話歌頌了白鵝女戰勝困難、不怕艱險的無畏精神和捨己救人、關心他人、為不幸者解除痛苦的博愛情懷。顯然,這比起原來的故事有了很大地提升,增補了許多社會性的內容,思想意蘊都有了很大的超越。「她以一個女性詩意而細膩的筆觸,對這些傳說和民間故事,進行了現代性的轉化,使得這些本來比較簡單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具有了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具有了精彩、優美的適合兒童閱讀習慣和審美期待的語言,以及質樸而又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得她的這些生長在中國民間土壤上的篇章,以一種親切、清新和自然的面貌,更容易抵達今日孩子的心靈。」[18]同時這也不僅僅是對民間文學的繼承,也是對民族文學的創新和發揚。可見,「民族靈魂成為她童話的內核,她的創作也成為了民族歷史的一部分」[19]。

不僅如此,葛翠琳還從其他作家的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中吸取了許多有用的東西,同時她更注意與現實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繫,使作品葆有生活之美,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時代感。她曾經這樣說:「我很想就童話如何反映現實、具有時代精神這方面的問題,不斷地通過創作實踐,總結一些經驗教訓。」[20]如《會唱歌的畫像》中小姑娘杏兒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孩子。全家人對她百般照顧,但她卻不能違反親人們給她定的規定;她雖然喜歡畫畫,但父母總是過多地強迫她畫畫,使得她沒有快樂而感到疲憊不堪。有一天,他們又逼著她臨摹一張畫去參加大賽。杏兒不同意,而是憑著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畫了一張畫,反而中了獎。作品就是根據現在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而拔苗助長的社會風氣而寫的。它告訴人們:不要強迫孩子們去做什麼,過重的成才壓力會使他們的心態失衡,造成心理創傷,只有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才有利於他們的成長。顯然,這樣的作品對當下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有著很強的現實性。再如《金花路》寫了一個有著非凡技藝的木匠為了抗修皇上「禍害百姓」的水上宮,只好躲進深山。他怕若干年後手藝失傳,就建了一所舉世無雙的手藝宮。下山時,他沿途灑下刨花兒,並生根開花,形成了一條「金花路」,以便「給後來的人引個方向」。木匠在留下了「誰要找到那條金花路,學得手藝用不完」的遺言後,便一頭撞死在皇上拿他的告示底下。作品不僅「展現了為真善美而勇於獻身的精神,也側面喻出了尊重技術、愛惜人才的重要性,這在寫作當時,不無現實意義」[21]。

從主題的表現上看,葛翠琳的許多作品中都表現了愛的主題。她曾經這樣說:「童話使我愛這個世界。儘管人生之路坎坷艱難,我對世界充滿了愛。」正是因為她的大愛精神,才使得她的作品充滿大愛無疆的博愛精神,所以她的作品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她說:「通向孩子們的心靈的路,真誠是信使,愛是風雨無阻的車和船。」[22]這種愛在她的作品裡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有用生命保護孩子的母愛。在《會飛的小鹿》中被獵人追趕的母鹿,當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結束的時候,為了自己腹中的小鹿能夠生存下來,於是,她找准機會猛力地越過一塊尖利的巨石,劃開了自己的腹部,小鹿隨著如注的鮮血落生在了岩石上,而母鹿只是匆匆看了小鹿一眼便躍下了山崖,引開了追趕的獵人而使得小鹿的生命得以存留;有為他人犧牲和奉獻自己的愛。如《栗子谷》中的雪孩兒為了讓栗子樹長得更好,就把自己的生命力融進金栗子樹的生命里,使得金栗子樹具有了神奇的力量而長得枝繁葉茂;有對家庭和親人的愛,如《會唱歌的畫像》中描寫的是在小姑娘杏兒懇切要求下,被從鏡框裡走下來的老人放進了鏡框,從此她開始了不尋常的遊歷,遇見了許多不常見的事物,也嘗受了許多過去沒有嘗過的酸甜苦辣。經過這些,杏兒好像長大了,成熟了。當她看見家中樓窗中溫柔的燈光時,她知道親人都在焦急地等她回家。這使她明白了以前懂得的道理:「親人們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是,做出了許多使人煩惱的事,但都是愛她的」。她在經歷了種種艱辛,知道了生活的艱辛和世界的複雜之後,對溫暖的家和親人的愛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充滿了感激之情。對學校里的一切,包括那些曾使她不愉快的小夥伴們也滿懷想念之情,更加懂得仁愛、學會愛人。正是這種愛的精神才給人一種洗滌靈魂、啟迪神智、淨化精神的審美教育作用。





葛翠琳創造的世界是一個美麗的世界、充滿詩意的世界。她用多樣的筆法創造了靈動多樣、絢麗多姿的詩的意境。這主要表現在:1.實與幻的結合。幻想與現實是童話的兩翼,缺一不可。只有幻想而沒有現實就只是一個虛妄的世界,對兒童的心靈會起誤導的作用;而只有現實沒有幻想,童話就缺乏靈動,不能飛翔起來,缺乏應有的藝術魅力。所以童話的幻想必須以現實為基礎,現實也必須依靠幻想得到表現,所以別林斯基說:「把人引到虛無縹緲和空想境地的幻想是有害處的;但是和現實生活相聯繫,喚醒對自然界的興趣,喚醒對人類理性力量的信心的想像力活動,卻是有益的」[23]。葛翠琳「審美地把握了現實,在現實生動的描寫中有美的幻想,在幻想與現實的結合中達到了生活真實的層面,她是從生活的詩的一面來觀察生活,採擷詩意的情節,對現實世界的審美觀照使藝術狀寫達到了藝術真實的層面」[24]。如《進天堂的孩子》寫的是有一個叫蒲英兒的小姑娘,很想到天堂去看看。一天,村里來了一個明白二大爺,他有辦法把天堂搬到地上來,要大家成立叮叮噹滅私樂園。樂園成立了,家家都把吃的東西拿出來大家在一起吃,也不幹活。沒多久,便遭了饑荒。她的弟弟也被餓死了。於是她就跟人到外邊去看看天堂究竟是什麼樣的,於是她到了吃卡喳的除我城、蠶寶寶宮等地,遇見了千里眼人,蠶迷心竅的人、氣象員等人。在週遊一圈兒以後她帶了許多樹木花草回到家鄉,此時經過大家的辛勤勞動,滅私樂園已經變成了可愛的幸福村。這個童話告訴人們:幸福的生活是靠大家勞動創造的,而坐吃山空只能受窮挨餓。在這個童話中有許多現實生活的影子,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了大躍進時代的所過的大食堂的生活和「叮叮噹」大煉鋼鐵的情形,以及後來所造成的三年自然災害。正是這種現實與幻想的結合,使得童話有了較強的諷喻意義和教育功能。

2.人和物的統一。童話中的藝術形象較為多樣,擬人化形象是其中的一個大家族,而擬人化童話形象的塑造關鍵在於人性和物性的統一。如《翻跟斗的小木偶》寫的是一個殘疾老人做了一個小木偶,於是這個小木偶活了,有了人性。老人把它送給了小姑娘丫丫,後來丫丫的父親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後,她和小木偶也遭到了不幸。小木偶落到壞人手裡而變得很壞,成為壞人害人的工具,由人性美變成了人性惡。在它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壞人把它扔進了垃圾堆。丫丫把它撿回來,殘疾老人又把它修理好,經過反覆地開導教育才恢復了人性良知。在作品中,小木偶是一個天真輕信、缺乏主見、迫於淫威、身不由己的角色,而這樣一個角色由一個被人操縱才能活動起來的小木偶來扮演最為合適,而其物性的特點和人性的弱點在它的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在小木偶的身上也注入了典型性,它實際是那些涉世不深而又輕信於人,被人利用而又良心未泯的一類人的代表,同時也表現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小木偶的遭遇再現了那個動亂年代的人性的倒錯、社會的荒謬以及對人性的扼殺,對兒童心理的摧殘。


3.情與理的交融。葛翠琳所創造的美的世界,不是憑藉離奇的故事,超常的想像、極度的誇張而造成作品與生活的間距而取悅讀者,恰恰相反,她常常在作品中灌注豐沛的情感和深刻的理性,然後藉助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們司空見慣的動物和景物來作為表現對象,在跌宕起伏的情節演進中表現出來。如《會飛的小鹿》就是一部文筆優美、情理交融的童話,整部作品就像詩一樣色彩明麗,詩意盎然,充滿抒情性。如作品的開頭:「像閃電耀亮夜空,像流星滑落山谷,像雄鷹在雲海里俯衝盤旋,像神馬在峻岭上勇猛奔騰,如風似箭,仿佛光的閃爍流動。靜靜的深山裡,飛鳥、群獸,都伸頸遠眺,凝望著天邊的奇蹟:一隻會飛的小金鹿,飛過一道又一道山澗,越過一座又一座險峰……那光艷是愛,是美,是無私的奉獻,也是小鹿生命的根。」這種形象的比喻,連續的排比,充滿詩性的語言表現了動物們渴望見到小鹿和愛護小鹿的情感。同時在作品中也充滿了生活的哲理,如長頸鹿媽媽所教給小鹿生活的道理:「親愛的小鹿,你最需要的,是獨立生活的能力。你已經學會不少本領,可你還需要頑強的毅力」。只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頑強的毅力」才能使小鹿成為一個勇敢的小鹿。做人也是這樣啊!再如《會唱歌的畫像》所表現的「快樂使人成長,悲哀使人成熟」,「含著微笑向未來」這些人生哲理就是通過杏花遊歷的過程所得到的,也是像杏花一樣的孩子們走向社會、走向未來的座右銘。

4.詩與畫的互滲。葛翠琳的童話充滿了詩情畫意。美麗的人的畫面,詩一般的語言是那麼和諧地搭配在一起,給人以多種多樣的審美感受。如《飛來的夢》中的描寫:「深沉的夜空,星兒閃爍,一顆最亮的星凝望著大地,把甜美的微笑輕輕拋灑在老婆婆的臉上。老人的眼睛裡仿佛飛進一片清涼的雪花,眼皮漸漸合攏,她的身子輕了,小了,手和腳靈活起來,霎時間變成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姑娘……這是一個飛來的夢。」一個神奇美妙的畫面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把我們引入詩情畫意的氛圍中。這些畫面的描寫不僅帶著美感,質感,還帶著動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海水像透明的鏡子,清悠悠,亮閃閃,魚兒快活地游來游去,追逐翻滾的浪花,浮上、滑下,像一條條飄蕩的小船。一個孩子靜靜地蹲在礁石旁邊,睜著好奇的眼睛出神地望著魚兒,映出水裡一張笑嘻嘻的臉……」(《孩子·魚·海螺》)海水遊蕩,小船飄蕩,魚兒追浪,孩子看魚,寫得鮮活靈動,惟妙惟肖,給人以不盡的愜意。



如今葛翠琳已經年近九旬,卻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保持了一顆活潑的心靈、未泯的童真。她曾寫過一篇讚頌冰心老人的文章《玫瑰風骨》,稱玫瑰「有堅硬的刺,濃艷淡香都掩不住她獨特的風骨」。「玫瑰花映出了冰心的影子。冰心的作品裡,閃爍著玫瑰花的美麗、芳香和風骨。」這也可以用來形容葛翠琳的為人和為文,在她的生命與作品裡,也同樣閃爍著玫瑰的美麗、芬芳和風骨,令人敬仰。


注釋:

[1]曹文英、苗立峰:《葛翠琳童話:詩意在探索中綿延》,《邢台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2]葛翠琳:《心靈的金花路》,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頁。

[3]葛翠琳:《昨天·明天——葛翠琳作品自選集序》,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頁。

[4]陳建功:《葛翠琳大姐的60年》,《文學報》2009年7月10日。

[5]冰心老人給「冰心獎」的題詞,《第三屆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獲獎作品集·序》,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48頁。

[6]明照:《完美人格的追求與塑造》,《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頁。

[7]葛翠琳:《綠葉的夢》,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頁。

[8]葛翠琳:《童話夢》,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頁。

[9]逗點:《葛翠琳:孩子們使我青春永駐》,《電影戲劇報》1994年12月25日。

[10]葛翠琳:《我愛兒童文學》,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頁。

[11]葛翠琳:《童年的腳印》,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頁。

[12]古斯涌:《快樂的詩,美麗的畫——讀葛翠琳的低幼童話》,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頁。

[13][14]葛翠琳:《第三屆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獲獎作品集·序》,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版。

[15]陳建功:《葛翠琳大姐的60年》,《文學報》2009年7月10日。

[16][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7頁。

[17]洪汛濤:《葛翠琳的童話》,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頁。

[18]李東華:《風雨童心——寫在葛翠琳先生文學創作六十年之際》,《葛翠琳童話典藏本》,浙江少兒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513頁。

[19][24]明照:《美的心靈,美的藝術世界》,見《葛翠琳童話典藏本》,浙江少兒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頁。

[20]樊發祥:《不懈的探索,卓越的成就——簡論葛翠琳的童話創作》,《北京文學》1991年第10期。

[21]浦漫汀:《葛翠琳的兒童文學創作》,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頁。

[22]徐魯:《「我對世界充滿了愛」》,見《葛翠琳童話典藏本》,浙江少兒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23][俄]《別林斯基論教育》,見莊保斌:《試論葛翠琳童話》,見《童話夢——葛翠琳和她的創作》,浙江少兒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頁。‍





作者簡介:楊立元,唐山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二級),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唐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新現實主義小說論》《河北「三駕馬車」論》《創作動機論》《灤河作家論》等專著23部。出版長篇小說《灤州起義》,散文集《家鄉戲》《姥姥門口唱大戲》《紀念與懷念》。作品獲中國文聯第一屆、第五屆文藝評論獎,第七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十三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第三屆孫犁文學獎、第二屆河北省文藝貢獻獎等多項獎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