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美國,敗也美國的全球化

強詞說歷史 發佈 2022-12-28T23:08:24.270170+00:00

全球化即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進行跨國跨地區的流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等形式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使世界經濟日益成為聯繫緊密的整體。

全球化即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進行跨國跨地區的流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等形式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繫,使世界經濟日益成為聯繫緊密的整體。

一、世界最早的全球化。最早出現全球化,應該從新航路的開闢算起,因為只有在美洲、澳洲等被人類發現後,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也就是有了真正意義的世界市場。但那時候的全球化,只能是被動的全球化,是商人或探險家出於利益考慮,將各地產品帶往他處,沒有任何法律或條款規範人們的商業活動,因此規模小、數量少,不能產生革命性影響。乃至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瓜分了整個世界,也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全球化秩序,因為此時的國際貿易被列強壟斷,廣大的亞非拉國家不能以主人翁的形式參與國際貿易,他們的產品被動進入國家市場。

二、美國創建的全球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和軍事大國,在和蘇聯進行冷戰的同時,美國開始積極打造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秩序,1946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確立了以美國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經濟組織(IMF)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秩序的三大支柱。資本主義國家間的貿易隨之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了,既促進了美國的進一步繁榮,也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然而,由於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只適用於資本主義國家,廣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參與其中,所以美國主導的這個經濟秩序只能稱其為「半球化」,只能到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才能稱之為全球化。

三、美國為什麼從全球化的締造者變成破壞者。蘇聯解體後,美國確實風光了許多年。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開始自我陶醉:被稱為「山巔之城」的民主制度;無人能敵的軍事實力;傲視全球的經濟實力;蜂擁而至的國家人才;根深蒂固的金融霸權。這些就像高烈度的酒精,使美國開始變得瘋狂和失去理智,它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於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勝利;它四處出兵打擊和顛覆別的國家;它開始大規模產業轉移,認為高貴的美國人怎麼能幹那些有苦又累的製造業呢。然而20年後,酒醒的美國突然發現這世界變了,雖然自己還是軍事和經濟強國,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已然進入世界強國之林,美國在許多科技領域已失去了優勢,甚至美國的霸權也受到挑戰。經過一番分析,半醒的美國將原因歸結於全球化,然後什麼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脫鉤等伎倆紛紛出台。那麼美國逆全球化的具體原因有哪些呢?

1、全球化模式的變化。二戰前的全球化,是一種掠奪式全球化,西方國家具有絕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優勢,廣大的亞非拉國家只是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二戰後從1945年到1991年,前文說過只能叫美國主導的「半球化」,美國以美元、美軍和它所建立的經濟秩序,完全可控地操縱著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生產和貿易。但到了20世紀末,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和互相高質量的合作,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經濟的主流,美西方的壟斷地位被打破。

2、區域經濟異軍突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迅速,目前有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東協、RCEP、海合會、非盟等。以中國為例,目前我國前三個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東協、歐盟和美國。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加強,全球貿易的占比自然就下降了。

3、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造成美國產業空心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進行的製造業轉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轉移,當然這也造就了日本、韓國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後來隨著美國金融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美國加快了產業轉移的步伐,讓我們分析一組數據:現在美國的服務業占其GDP來源的80%,工業僅占19.1%的份額。當然我們必須明白,美國的工業雖然僅占GDP19.1%的份額,但這些都是涉及武器製造、高科技產品等的高精尖產業,美國缺的是中低端製造業,這從發生疫情以來,美國需要的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都要從國外進口就能證明。發現問題的美國一直在提倡製造業回歸,能如願以償嗎?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產業鏈和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

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美國的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最終只能加快其衰落的腳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