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再現,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演繹「市井煙火氣」

青島新聞網房產 發佈 2022-12-29T06:21:46.061386+00:00

青島老城區素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美譽。劉棟攝【數說】 歷史城區 保護更新今年以來,青島實施30個保護更新項目,已竣工項目12個。截至目前,完成歷史城區保護修繕19.6萬平方米,建成6個停車場(1393個車位),實施34條道路整治提升(15公里),新增4個公園廣場。


青島老城區素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美譽。劉棟攝

【數說】 歷史城區 保護更新

今年以來,青島實施30個保護更新項目,已竣工項目12個。截至目前,完成歷史城區保護修繕19.6萬平方米,建成6個停車場(1393個車位),實施34條道路整治提升(15公里),新增4個公園廣場。

發揮里院文化、老字號文化集聚優勢,「一樓一策、一街一特色」,推動海泊路、高密路順利開街,打造了上街里、大鮑島等一批網紅「打卡地」。

創新開展青島老城藝術展演季系列活動,組織交響樂、京劇、話劇、音樂劇等專業劇節目展演。成功舉辦丈量青島、519中國旅遊日主題宣傳、上街里啤酒節、國際青年藝術節等活動。截至目前,共策劃各類文旅節會展演活動400餘場,引入特色餐飲、文化藝術、休閒體驗等127家重點業態企業,運營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

在中山路城市記憶館沉浸式體驗百年商街的變遷,在轉角處邂逅巨幅裸眼3D大屏的驚艷表現,在青島人最熟悉的老里院感受新活力的脈動……今年,青島歷史城區頻頻出圈,成為市民遊客競相前往的休閒旅遊目的地。

作為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一號工程」,推動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是彰顯城市風貌、激發發展活力、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青島持續推進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歷史街區環境,重聚歷史城區人氣,打造兼具歷史文化風情和活力時尚元素的特色街區和「5A級景區」。

歷史城區是百年青島的發祥地,是城市文化的源頭。以中山路為核心、總面積28平方公里的保護範圍內,蘊含著無數的瑰寶。轄區內有省市級優秀歷史建築298處、名人故居60處、歷史文化街區12個。

在保護更新過程中,青島深挖每棟建築的歷史文化,逐棟建築、逐個立面制定修繕施工方案,做好歷史建築價值要素的保護工作。有這樣一個數據,反映出這項工作「繡花功夫」的細與精:僅在中山路一棟外立面6600平方米的老建築上,工作人員通過清除膨脹螺絲、清潔孔洞、注漿石材修補劑、封堵面層、壓實碎石、剁斧面層等多個步驟修復了13000餘處孔洞。

中山路是青島城市風貌的集中體現地和承載地,也是青島的百年商業母街。昔日,「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飯劈柴院,看病宏仁堂,聽戲上華樂」的順口溜,記錄了這條路上的繁榮景象;如今,部分老字號仍保留著活力,就在近日,青島中山路成功入選山東省商務廳首批公布的省級「老字號集聚區」。同時,在今年新亮相的裸眼3D大屏、中山路城市記憶館等「流量擔當」的加持下,老城區復興開始按下「快進鍵」。

率先把老城「存量」轉化成「流量」的,還有以「里院」為特色的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於本地人而言,里院不僅是青島獨具特色的民居,更是城市的市井文化符號,承載著人們的「情之所寄」。曾經,大鮑島「煙火氣」十足,照相館、理髮店、餐廳酒樓、服裝店等遍地可見;而今,修舊如舊的里院正演繹著新時代的「市井生活」。

據了解,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可主導和利用的空間共有18里79院,已入駐1903青島酒館MIX、荷田水鋪、嵐曦社、洛川家美術館、世御酒店、銘海堂等眾多商戶,涵蓋文化體驗、創意零售、餐飲美食、休閒娛樂、公寓住宿、產業辦公等多個業態,並通過串里逛院、廣場空間、市集活動、景觀雕塑、休閒外擺、夜間燈光秀、兒童友好場所等開展街區場景構建,打造成為國內首個「串里+逛院」沉浸式里院生活體驗區。

目前,越來越多的片區開始被「喚醒」,在蝶變中滿足現代產業和年輕人的需求:位於寧陽路的「銀魚巷」引入南枝小館、Largo、Berry Beans咖啡等原創品牌,成為青島的新晉網紅打卡地;三江里文化街區涵蓋餐飲、書坊、手作、攝影等眾多業態,建設「城之南·海之角」品牌首個青年公寓三江里店;廣西路百年建築群匯聚精品民宿、輕餐飲、變裝店、酒吧、咖啡店等時尚業態,吸引著更多年輕人回流……

為講好建築故事,挖掘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全力推進歷史人文資源的挖掘與歷史、思想、藝術、文化等價值的推廣,「青島市歷史城區信息查詢系統瀏覽版」今年上線,實現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名人故居建築基本信息及地圖查詢導覽,進一步豐富了歷史建築的可讀性、可閱覽性,增強了市民的互動體驗感。

日前,《青島市歷史風貌建築修繕工藝工法圖鑑》也正式編制完成,為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提供更專業化、細緻化的技術指導。同時,青島還在不斷推進歷史城區保護管理數位化工作,完成600餘棟傳統風貌建築三維數據採集工作;依託GIS等技術搭建歷史城區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積極探索歷史建築實時監測預警,提高保護傳承工作智慧化水平。

歷史城區是時代的印記,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打造「建築可閱讀、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記憶」的「文化客廳」,青島在路上!

市民李學娟:「重生」的大鮑島有情懷更時尚

「可以說,大鮑島現在真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年4月30日,作為老居民代表的李學娟與其他嘉賓共同上台,參加了穿越時光·青島鮑藏—大鮑島文化休閒街區「共建計劃」啟動儀式。如今,李學娟常常會約上老姊妹兒一起來大鮑島逛逛。「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會來這裡『打卡』,老城區有內涵的同時也更有顏值了。」

李學娟原先住在海泊路24號,一處名叫北裕興里的里院。「當年住戶多的時候,得有五六十戶,十分擁擠,環境也髒、亂、差。」如今,北裕興里已經修繕完成,並搭建起一個集紅酒貿易、培訓、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平台。「再回到我居住了這麼多年的地方來看看,生活過的場景歷歷在目。這裡仍舊保留了歷史風貌的原汁原味,但變得更加時尚、靚麗了。」

昔日,大鮑島曾誕生了青島最早的商業綜合體,是繁榮商貿業的「搖籃」。在李學娟的印象中,這裡以前的臨街門頭都是門市部,裡面加工,外面售貨。青島數一數二的澡堂天德塘也在離家不遠處,還裝有彼時全青島的第一部電梯。「我感覺大鮑島往日的繁華又回來了,希望這裡能越來越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裡的老故事、續寫這裡的新故事。」李學娟說。

青島理工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副院長趙琳:拂亮里院中的「珍珠」,重塑城市界面

「在存量發展的背景下,時代對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趙琳認為,歷史城區作為展現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代表,其更新不僅關乎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空間品質提升,更能帶動城區文旅和相關產業的振興。

在趙琳看來,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應錨固於人民的城市生活,找到當代美學和情感的定位,創造、體驗這個時代的美好及風采。她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精心雕琢歷史城區景觀界面。對已損壞的城市界面,以提升街道界面品質為目標,以歷史圖紙為依據展開循證設計。還原歷史街道景觀特色與風貌,精雕細琢,展現百年建築裝飾、工藝、材料等設計之美。二是,價值要素完整呈現匠作技藝。價值要素即有據可循的線索,設計之初應精心擇取典型價值要素,並不斷補充施工過程中新發掘的價值要素,並運用現代技藝在里院建築上完整呈現,使百年前的匠作技藝之魂,可觸可讀。三是,保留時空印跡、存續場所記憶。歷史建築保留的時空印跡是文明演進的痕跡,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設計、修繕時應考慮將居民自發建設、改造的痕跡加以保存,以此記錄市井生活的過往,存續原住民的場所記憶,刻畫城市生活的發展軌跡。

青島環海灣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市北區歷史城區項目設計負責人

張琨:因地制宜活化利用歷史與傳統風貌建築

歷史城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也是其昔日經濟文化的縮影。張琨介紹,在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過程中,完整保護其空間格局,包括街區內的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環境要素等,在延續原有城市生活功能的基礎上,通過維護加固老建築、改造利用舊廠房、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恢復老城區的功能和活力。

「我們在修繕之前,對歷史與傳統風貌建築因地制宜多種方式進行活化利用,挖掘每一棟建築的文史資料,研究其工藝、材料,力求維持原有的風貌。」張琨說,設計之初,追溯建築本身的歷史以及了解曾經在此居住人們的過往;同時根據建築的價值及現狀完好程度實施分級保護,結合業態進行空間功能的布局,預留相應的基礎設施條件,儘量使院落互通,恢復老街里獨特的「串里」文化。

目前,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已經基本修繕完成,擁有文化體驗、創意零售、餐飲美食、休閒娛樂、精品住宿、產業辦公等多種業態,街區根植舊時里院的「串里文化」,將「串里串院」作為亮點,為消費者重現老城居民生活的場景,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