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曾國藩的心病

錢candy 發佈 2022-12-29T07:20:15.949566+00:00

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最近娶了個年輕的小老婆,就想藉此調侃一下李元度,於是,出了一個上聯:「如夫人」。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宴請賓客,席間不免整些侑酒做對的雅事。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最近娶了個年輕的小老婆,就想藉此調侃一下李元度,於是,出了一個上聯:「如夫人」。李元度應對了下聯:「同進士」。整個宴會現場突然沉寂下來。大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為什麼連大清天下都無所謂的曾大人,聽到「同進士」一詞,竟如芒在背,臉色遽變呢?原來,大人的心事出在「金榜」上。

縱論清末人物,曾國藩自應穩進 Top Ten。這是不爭的公論。

這個人很了不起,是同治「中興將相」的帶頭大哥。既有思想,也講實踐。據說生前曾著有十部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秘本,後來只刊世了兩部。僅這兩部,也足以教育天下、垂範後世。直到E時代的今天,人們還在如饑似渴地研讀他的《挺經》,並付諸實踐。當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打下南京後,曾國藩差不多已拿下了半個中國,兵強馬壯。許多部下,包括他的親弟弟--老九曾國荃,都勸他索性揮兵奪了滿清的天下。但曾國藩並沒有動心,反而主動解甲歸田,解散湘兵子弟。足見他的胸懷與修養,有人甚至稱他為聖人。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聖人」曾國藩也不例外。

《清稗類鈔》中記載過這麼一件事: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在江邊宴請賓客,席間不免整些侑酒做對的雅事。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最近娶了個年輕的小老婆,而且非常喜歡,甚至經常給這個小老婆洗腳。曾國藩想藉此調侃一下李元度,為宴會製造-些歡樂的氣氛,於是出了一個上聯:「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的雅稱。曾國藩話音剛落,在座的賓客一片笑聲,齊刷刷地望著李元度。李元度臉上也露出了尷尬而且生硬的笑容,他當然知道曾國藩是針對他出的上聯。這時,曾國藩說:「諸位,有誰能對出下聯啊?」賓客中有人大聲說:「次青(李元度的字),你是大才子,只有你才能對出來啊。」李元度謙讓了幾次,起鬨的人越來越多,曾國藩也越發高興,笑聲中帶著幾分嘲諷。李元度終於忍不住了,說道,「大人,我能對出下聯,我對的下聯是'同進士』。」一聽到這三個字,曾國藩臉上的笑容馬上凝固了,怒氣滿臉,甩手就離開了宴席。整個宴會現場突然沉寂下來一-大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李元度是曾國藩的湖南老鄉,又是曾國藩的門生,從咸豐三年(1854年)起便充任曾國藩的幕僚。咸豐四年,曾國藩被太平軍大敗於九江、湖口,羞憤之下投水自盡,幸虧李元度等人將他救起。因此李元度對曾國藩有過救命之恩。而且在曾國藩處境最為艱難窘迫之時,連郭嵩燾、劉蓉等原來的親信都避而不見,惟有李元度不離曾的左右,二人患難與共長達六七年之久。曾國藩狼狽地從江西回原籍丁父憂期間,在給李元度的書信中萬分感激地寫道:「足下當靖港敗後,宛轉護持,人則歡愉相對,出則雪涕鳴憤,一不忘也;九江敗後特立一軍,初志專在護衛水師,保護根本,二不忘也;樟鎮敗後,鄙人部下別無陸軍,賴台端支持東路,隱然巨鎮,力撐絕續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故此,當年李元度被視為曾國藩的鐵桿心腹,後在曾國藩的極力保舉下,曾出任徽寧池太廣道,又成為曾國藩的親信將領。

不想,自從這次江邊作對事件發生後,曾國藩對李的態度急轉直下。後來曾國藩以徽州失守,歸罪於李元度。李鴻章等人認為曾是公報私仇,帶頭反對,並因此與曾撕破臉皮,忿而離去。而曾國藩還是不顧眾議,堅持向朝廷參劾,將李元度革職。李元度罷官回湖南後,不久又募集八千湘勇,名為「安越軍」。浙江巡撫王有齡一向看重李元度,並希望以能征慣戰而著稱的湘軍屏衛浙江,於是上疏請求清廷撤銷對李元度的處分,並升任其為浙江布政使。曾國藩見李元度改投王有齡門下,更為惱羞成怒,舊仇新恨,齊涌心頭,遂以「冒稟邀功」再次參劾,甚至以不實之詞加之於李元度。不久,杭州被太平軍攻破,御史劉慶也上疏參劾李元度,終使李元度被下部議罪,發往軍台效力,即被判充軍。由於沈葆楨、李鴻章、彭玉麟、鮑超等交章薦其才,代李元度繳納台費,才得免罪歸。直到數年後,貴州、湖南發生苗民大規模反抗運動,李才再次被起用,先後出任雲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同治七年(1868年),上書乞終養,獲准後返回故里,「家辟小園,擁書十萬卷,種花自樂」。

後人評價,如果李元度當年江邊沒有「同進士」之對,也不會得罪曾國藩,以他的才學,其前程決不止於此。另一方面,大家也私下認為曾國藩作為一個「道德」之人,在對待老部下李元度問題上,是有「虧」於德的。


為什麼連大清天下都無所謂的曾大人,聽到「同進士」一詞,竟如芒在背,臉色遽變呢?

「同進士」,又叫「同進士出身」,是中國古代科舉方面的一個行業術語。

清代每三年一次的殿試結束後,都要以皇帝的名義頒布殿試考生排名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金榜。金榜上進士的排名分三個檔次,專業地說法叫「三甲」。一甲三名為進士及第;二甲者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者賜同進士出身。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第三次參加會試及第,而後興致勃勃地參加了殿試,也許是他的楷書不好,金榜上的他名列三甲第42 名,在所有及第的 194 名中考生排在第 127 名,非常靠後,只得了個賜同進士出身。按例,三甲進士大多不能留京做官,要放外任。與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金榜而歡呼雀躍的考生不同,曾國藩觀榜後心情沉重,臉色陰沉。他急匆匆地回到寓所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回湖南雙峰的荷葉鄉老家,等待候補一個知縣之類的官職,甚至不準備參加接下來進行的朝考了。因為按照一般的慣例,列三甲的同進士是無法考入翰林院的。這時,他得到了同鄉,湖南長沙人、御史勞崇光的挽留和鼓勵,終於改變了想法,決心留京,一定通過參加朝考,扭轉命運。當然,他也託了一些後門,結果朝考下來,他以第一等第二名的成績考人翰林院,成為翰林院庶吉士。此後,曾國藩的京官生涯,從翰林院檢討,不到十年工夫,「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官至二品,職到部堂,證明了他當年隱忍留京決定的英明。

儘管如此,像曾大人這種雄心萬丈的人,會試名列第 38名,原來是拿定主意要在殿試放手一搏,取個「狀元郎」的,沒想竟會落到為三甲,只得到一個賜同進士出身。還好,他的心態總算理智。清人《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提到,光緒朝廣東人梁於渭,殿試後,自認為憑自己的才學一定能拿狀元,不等成績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門上榜書「候補狀元及第」,待金榜下後,只躋身三甲,被授為禮部主事。梁大為失意,不屑做這等小官,於是請假回鄉,每次夜裡出來,車上都掛著「候補狀元」字樣的燈籠。


曾大人沒有像梁先生那樣沉淪,但殿試三甲的陰影總揮之不去,「同進士出身」始終是他心中的忌諱。

原來,大人的心事出在「金榜」上。

什麼是金榜?

金榜就是科舉考試最高級別--殿試的成績排名榜,也是皇帝正式頒發詔令文書之一。

清代科舉,通常要經過縣府級的童試(考秀才)、省級鄉試(考舉人)、京城的會試(貢士)、皇宮內的殿試(進士),逐級淘汰。

清代殿試通常在保和殿舉行,由皇帝親自出策論試題,並欽閱前十名的試卷,決定狀元、榜眼、探花們的排列名次。

殿試後,要在太和殿舉行揭曉儀式,皇帝親自參加,叫「傳臚」。「傳臚」儀式上,頒布殿試三甲進士排名榜以昭示天下。這個排名榜通常為黃紙質地,因此叫「黃榜」,這是官方的正式名稱,《明會典》《清會典》中都如此記錄。「金榜」則是來自民間浪漫的修辭。晚唐詩人鄭谷《贈楊夔》詩中雲:「看取年年金榜上,幾人才氣似楊雄。」另外,還有人叫它「皇榜」,突出其皇家氣味,民間稗說野史及戲劇中見得更多。

明清時期,金榜分大小兩種。人們通常說的金榜是指大金榜。清朝制度,每屆文武科殿試傳臚儀式後,要揭榜曉示天下。通常,文科大金榜張掛於東長安門外,武科大金榜掛於西長安門外。張榜公示天下三天以後,收回內閣保存。另外,還有一種小金榜,是專門送皇帝御覽的。《明會典》中記載:每屆填榜時,四個內閣中書填大黃榜,四個內閣中書填小黃榜。清代也如此。

清代的金榜,在形制規模上要比前代金榜大得多。清代大金榜一般長15至20米,寬80至90厘米。黃紙雙層,墨書,押皇帝之寶,滿漢合璧。滿文從左向右寫,漢文從右向左寫。兩種文字落款處匯合於榜正中,中間分別大字書寫滿漢兩種文字的「榜」字。為便於張掛,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都做有一個紙繩圈。


小金榜內容與大金榜相同,但不押皇帝寶,中間也不寫大大的「榜」字,高25厘米,長約1到3米。通常為摺子的形式,便於皇帝閱覽。

中國科舉制度起於隋唐,盛於明清,存在了 1300 多年。「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是古代所有讀書人的追求與夢想。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許多新進士排著長隊進出考場,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

曾國藩這樣雄心萬丈的人物,也會斤斤計較金榜上的排名,可見這個圈套的厲害。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下諭廢除科舉考試,從此金榜成為了往事。100 年後,公元 2005 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代「金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人了《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一時間「金榜」又成為熱門話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