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偈子定正果,魯智深大鬧桃花村,打麥場遇李忠伏金川門之變?

綠野萍蹤01 發佈 2022-12-29T22:46:03.026339+00:00

當天,長老把智深領到方丈歇了一夜,第二天,叫過智深,說道:「看你趙檀越麵皮,與你這封書,投一個去處安身。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終身受用。」

卻說魯智深大鬧五台山,智真長老便不能再留他。當天,長老把智深領到方丈歇了一夜,第二天,叫過智深,說道:「看你趙檀越麵皮,與你這封書,投一個去處安身。……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終身受用。」智深問師兄:「師父教弟子哪裡去安身立命?願聽俺師四句偈言」。長老於是指著智深,說了一個去處。

寫到這裡,又是「有分教」。分教什麼呢?書中留下了這樣一句話:「……直教名馳塞北三千里,果證江南第一州」。這則「分教」說的是魯智深此去將馳名塞北,然後在江南第一州成其正果。江南第一州,說的就是大明都城南京。

那麼,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言說的是什麼,又將如何使魯智深終身受用呢?

魯智深辭別長老,為何拜了九拜

智真長老早就準備了魯智深的行裝:一領皂布直裰,一雙僧鞋,十兩白銀和一封書信。長老說:「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

長老所贈之物原也普通,正是行腳僧人必備之物,但其中的「皂布直裰」卻是魯智深日後正果的一大標誌。皂布直裰,即黑布僧袍,沒有這個道具,魯智深就做了不「黑衣宰相」。因而,智真長老接下來就說了這樣一句十分緊要的話:「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

當初,五台山文殊院所有僧人都勸說智真長老不要提到魯達,長老燃起一炷信香入定,神遊鳳陽查證魯達「仙緣」,知道此人上應天星,正果非凡,因而力排眾議,果斷剃度了智深。如今要送走師弟,又是「夜來看了」,要以幾句偈言指引魯智深正果。

這一幕,其實出自《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中的這段記載:

(太祖)及行至六安,逢一老儒負書篋力甚困,上閔其老,謂曰:我代翁負。老儒亦不讓。偕行至硃砂鎮共息槐樹下,老儒謂上曰:我觀貴相非凡,我善星曆,試言汝生年月日為推之。上具以告,老儒默然良久,曰:吾推命多矣,無如貴命。願慎之,今此行利往西北,不宜東南,因歷告以未然事,甚悉。上辭謝之,老儒別去。問其邑里,姓字皆不答。

當年,朱元璋因饑荒而以仁祖(朱五四)遺願入皇覺寺出家,又因饑荒而從皇覺寺出來逃荒。途經六安時,就遇到了這樣一個神秘老儒,指點了他的前程。果然,太祖武德皇帝「直教名馳塞北三千里,果證江南第一州」,在南京定鼎。前面的文章解讀過,「天孤星花和尚」隱喻了曾經居住在「太平鄉孤莊村」的「孤家寡人」,又有出家經歷的殺人放火和尚。

在魯智深一路向東南行走,前往汴京途中經過了瓦罐寺,這段故事就與朱重八當年逃荒有關。

智真長老說罷,魯智深道:「洒家願聽偈言」。於是,智真長老說了這樣四句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智深受了偈子,拜了長老九拜。然後,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書信,辭了長老並眾僧人,離了五台山。

魯智深為何給智真長老行九拜大禮,什麼是「九拜」呢?「九拜」有兩說,一是出自禪林禮法。《敕修百丈清規》中云:「專使插香,大展三拜,進前雲︰某蒙山門使令,攀屈尊嚴,得奉慈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又三拜,詞雲︰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復三拜,收坐具。」這個禮節,在魯智深到達大相國寺時有描述,拜的是智清長老,但魯智深卻只拜了清長老三拜。

其二,是《周禮》中的禮拜之數。所謂「九拜」,指的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究竟怎麼拜,現在已經無從得知,《水滸傳》中也絕對不會描述與故事情節毫無瓜葛的禮拜縟節。此處的「九拜」,拜的就是皇帝,魯智深是向皇帝辭行。為什麼呢?因為五台山九拜,而大相國寺中只有三拜,區別就在於,五台山九拜,寓意的是「九五」

智真長老就是一個具有皇帝身份的世外高僧——這個隱喻,將在「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這段故事來解讀揭秘。

魯智深拜了九拜,深藏四句偈言,離了五台山,到市井父子客店間壁鐵匠鋪取了戒刀、禪杖,投東南而去。一路之上,花和尚又將演繹什麼樣的傳奇故事呢?

桃花村在哪裡,魯智深為何大鬧桃花村

魯智深在路上走了半個月,每天不去寺院投宿,只是客店內打火安身,白日間酒肆里買吃。這天,魯智深貪看山明水秀,不覺天色晚了下來。書中因此專門寫詩,描寫了魯智深所見之景:

山影深沉,槐陰漸沒。綠楊郊外,時聞鳥雀歸林;紅杏村中,每見牛羊入圈。落日帶煙生碧霧,斷霞映水散紅光。溪邊釣叟移舟去,野外村童跨犢歸。

這首贊詩,前面文章中解讀的致語大致是一個寓意,都是寫的「朱家莊」。而且,其中的很多意象,都出自朱元璋的詩詞。有意思的是,這首詩是為魯智深即將到達的桃花村做鋪墊,但為何寫的卻是杏花呢?

看看天色將晚,魯智深便去找投宿之地。書中寫道:「又趕了三二十里田地,過了一條板橋,遠遠地望見一簇紅霞,樹木叢中,閃著一所莊院,莊後重重迭迭,都是亂山。」以書中的描寫,魯智深看景致之處是沒有村莊的,否則,為何不去「杏花村」投宿?走過三二十里地,又特別寫到「板橋」,這就鎖定了魯智深所到之地至少是南京近郊。

前面的文章講過,梁山一百單八將上應天罡地煞,出自武當山之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是永樂皇帝所建。燕王以玄武顯聖起兵,奪位成功之後,又自稱是玄武大帝轉世,在武當山大建玄武道場。武當山玄武道場中,除了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之外,還有九宮八觀、三十九橋、十二亭等等建築群,這也是書中多次寫「橋」、「亭」的原因所在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鄭屠的肉鋪在狀元橋下,瓦罐寺也是在橋上大戰崔道成、丘小乙,後文書中,還將出現「州橋」等橋,武松斗殺西門慶,則是在獅子橋下的獅子樓,大鬧飛雲浦,也是在橋上完成反殺……。橋,是《水滸傳》中的重要符碼,魯智深從虛擬的「杏花村」來到桃花村,就特別寫了「板橋」。

板橋,即南京南郊板橋三山,這裡安葬著朱棣最痛愛的妹妹,也就是朱元璋第十六女寶慶公主。寶慶公主之墓是2008年被發現的,其實,《水滸傳》中早有「記載」。板橋,鎖定魯智深即將到達南京,將大鬧南京——板橋,即「木反」橋,木反,即木字輩的燕王造反,橋,也暗示了永樂遷都

魯智深遠遠地看見了一簇紅霞,在樹林之中閃出了一所莊院。這一情節,與王教頭私走延安府,到達史家莊時的場景極為相仿,都是出自《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中,有關朱元璋出世時的場景描寫。而「莊後重重迭迭都是亂山」,再度證明這是一「板橋」定格的南京郊區。亂山,又暗指了即將出現在後文故事中的「三山」。三山,其實寫的是填平燕雀湖,建南京皇城之無名三山——這個隱喻,咱們後面的文章中再講。

那麼,桃花村又是什麼寓意呢?桃花村在桃花山下,奇怪的是,後來兩次寫到三山,卻再也不提這個村子了。這是因為,「桃」為「木兆」,於是這燕王謀反,打下了南京。而且,「三山聚義打青州」時,因為呼延灼的出現,以「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一次交代了建文帝的下落

「魯智深大鬧桃花村」,實際上是又一次以這個暗喻「天孤星」的人物,預演了靖難之役的最後一戰——因為,打虎將李忠即將出場。

桃花村劉太公是什麼來頭,為何有一個十九歲的女兒

魯智深到了莊前,只見莊客們正在急急忙忙搬東西。花和尚上前打個問訊,說明投宿之意。莊客們因為桃花村將有大事發生,便要趕走魯智深。智深不明就裡,提起禪杖就要發作,與莊客們對罵起來。就在這時,從莊子裡走出一個年僅六旬的老者,喝問莊家吵鬧什麼。

魯智深見老者出來,便說:「小僧是五台山來的和尚,要上東京去幹事,今晚趕不上宿頭,借貴莊投宿一宵,莊家那廝無禮,要綁縛洒家。」老者得知這個和尚來自五台山,便把魯智深帶進了莊子。

老者把魯智深帶到正堂坐地,解釋道:「師父,休要怪。莊家們不省得師父是活佛去處來的,他作尋常 一例相看。老漢從來敬信佛天三寶,雖是我莊上今夜有事,權且留師父歇一宵了去。」魯智深依了禪杖,問老者:「感承施主,小僧不敢動問貴莊高姓?」老者答道:「老漢姓劉,此間喚做桃花村,鄉人都叫老漢做桃花莊劉太公。敢問師父俗姓,喚做甚麼諱字?」魯智深便說了自己在五台山的經歷,告訴劉太公,自家諱字是智真長老取的,叫魯智深。

此時,魯智深才知道,他所投宿的村子叫做桃花村,老者叫劉太公。奇怪的是,劉太公敬信佛天三寶,為何要問和尚諱字和俗家姓氏呢?因為,這一段故事依然寫的是燕王之藩,是花和尚的俗家事。怎麼講?

通名報姓已畢,劉太公說要請師父吃些飯,問師父是否肯吃葷腥。魯智深道:「洒家不忌葷酒,遮莫甚麼渾清白酒,都不揀選,牛肉狗肉,但有便吃。」牛肉、狗肉,咱們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過其中的寓意了,比如狗肉,隱藏了宋徽宗的屬相,更是隱伏了智真長老四句偈言中的第一句「遇林而起」。魯智深在此又提狗肉,還是在隱寫洪武十五年這段歷史。

不過,劉太公卻沒有給魯智深吃狗肉,而是請他吃了牛肉。吃牛肉比吃狗肉更嚴重,眼見得花和尚就要鬧事了。

吃罷牛肉,魯智深酒足飯飽,劉太公這時說道:「胡亂教師父在外面耳房中歇一宵,夜間如若外面熱鬧,不可出來窺望」。魯智深好奇,問莊上今晚到底有什麼事。劉太公說,這不是你出家人改管的事。聽這一說,魯智深的好奇心又起來了,不過,這回花和尚倒是用了個技巧,拿劉太公擔心不算房錢盤問出了桃花村今夜將發生一件大事。劉太公告訴魯智深:「師父聽說,我家時常齋僧布施,那爭師父一個。只是我 家今夜小女招夫,以此煩惱」。

魯智深聽了哈哈大笑,說:「『男大須婚,女大必嫁』。這是人倫大事,五常之禮,何故煩惱?」劉太公於是說出了事情原委,道出了心中的煩惱:

老漢止有這個小女,如今方得一十九歲。被此間有座山,喚做桃花山,近來山上有兩個大王,扎了寨柵,聚集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此間青州官軍捕盜,禁他不得。因來老漢莊上討進奉,見了老漢女兒,撇下二十兩金子、一疋紅錦為定禮,選著今夜好日,晚間來入贅老漢莊上。又和他爭執不得,只得與他,因此煩惱,非是爭師父一個人。

劉太公的這番話,其實大有深意:其一,劉太公之「劉」是「卯金刀」。卯為月象,金為金公,《水滸傳》中的「金」都是以朱元璋為象徵的明朝。其二,劉太公十九歲的女兒,又有三層寓意,象徵了三個明朝歷史節點。

首先,是燕王之藩的時間。在解讀「高俅發跡」時,曾經講過燕王之藩的經歷,朱棣在之藩之前被朱元璋派到鳳陽學習了三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之藩時,燕王二十歲。《水滸傳》中的「女」為北方女宿,燕王以玄武自命,劉太公之女十九歲,男以虛歲算年齡,正是燕王之藩時的歲數。

其次,以朱允炆年齡算帳,這就到了洪武二十九年(1377年—1396年)。這一年,燕王奉命巡邊,與胡兵交戰,擒其首將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又大敗哈剌兀。這就是第四回書「有分教」中說的「直教名馳塞北三千里」,《水滸傳》並沒有否認燕王朱棣,乃至永樂大帝的歷史功績。

第三,暗伏永樂十九年遷都。魯智深在「叢林選佛場」已經遇林而起,此時,便是「遇州而遷」。故而,來到桃花村前,走過了「板橋」。

這樣解讀,有道理嗎?咱們繼續往下看。

醉鬧銷金帳,小霸王周通為何遭痛打

魯智深知道了劉太公的煩惱,便對太公說:「小僧有個道理,教他回心轉意,不要娶你女兒如何?」劉太公半信半疑道:「他是個殺人不眨眼魔君,你如何能夠得他回心轉意?」花和尚道:「洒家在五台山智真長老處,學得說因緣,便是鐵石人,也勸得他轉。今晚可教你女兒別處藏了,俺就你女兒房內說因緣勸他便回心轉意。

聽魯智深這樣一說,劉太公似乎眉頭得展,說了句:「卻是好也!我家有福,得遇這個活佛下降。」又問魯智深再要飯吃麼?明明魯智深剛剛吃過牛肉喝了酒,又吃了飯,魯智深的食量已經讓劉太公和莊客們口瞪目呆了,為何還問魯智深再要吃飯?

原來,這頓飯吃法又不同,劉太公「隨即叫莊客取一隻熟鵝,大碗斟將酒來,叫智深盡意吃了三二十碗,那隻熟鵝也吃了」。熟鵝,在書中多次寫到,最典型的一處,就是武松被張都監栽贓發配恩州,臨行之前,施恩便送來兩隻熟鵝。武松一上路,就吃掉了這兩隻熟鵝,然後大鬧飛雲浦

熟鵝,是《水滸傳》中靖難之役又一個重大標識符碼,施耐庵認為,燕王之所以發起靖難之役,與徐皇后的父親徐達之死有相當大的關係——這是後話,咱們到武大郎的故事中再去詳細解讀。

有熟鵝為證,這段故事所涉及到的歷史節點,必定與燕王有關,而且,也暗藏了永樂遷都的歷史。永樂遷都,必定還將在後文書中繼續隱寫,甚至是「明寫」。明寫,那就不僅僅以「橋」來暗喻了。

劉太公依從魯智深之計,大概也是死馬當作活馬醫了。魯智深被莊客帶到劉小姐房中,脫得赤條條地坐在銷金帳中,專等強盜前來。說魯智深脫得赤條條地坐在銷金帳中,這是特別的一筆,赤即朱,銷金帳之「金」,依舊說的是明朝。

魯智深坐在了銷金帳中,這邊劉太公見天色黑了下來,便「叫莊客前後點起燈燭熒煌,就打麥場上放下一條桌子,上面擺著香花燈燭」。——打麥場,前面的文章中早就說過,出自《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中的「舍南麥場」,是朱元璋的出生之地。「香花燈燭」,同樣出自這部官修史料,說的是朱元璋的母親「方在娠時」,夢見自己在舍南麥場遇見一個黃冠神仙,吃下了黃冠神仙送給他的「冷香丸」。於是,天曆元年八月十九日子丑之時,朱元璋出世。

香花,即朱元璋出生地或者祖貫地鳳陽,燈燭,即「朱登」,「開篇引首」中所說的「三登之世」,暗喻的是朱家當時已經有三代皇帝登基。

到了夜裡,「劉太公懷著鬼胎」,準備迎接桃花山上的入贅強人。所謂「鬼胎」,其實是「圭胎」、「龜胎」,圭、龜說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父子。

約莫初更時分,桃花山那邊鑼鳴鼓響,只見遠遠地四五十火把,照曜如同白日,一簇人馬,飛奔莊上來。但見:

霧鎖青山影里,滾出一夥沒頭神;煙迷綠樹林邊,擺著幾行爭食鬼。人人兇惡,個個猙獰。頭巾都戴茜根紅,衲襖盡披楓葉赤。纓鎗對對,圍遮定吃人心肝的小魔王;梢棒雙雙,簇捧著不養爹娘的真太歲。夜間羅剎去迎親,山上大蟲來下馬。

這夥人頭戴茜紅頭巾,身穿楓葉赤衲襖,分明就是朱元璋曾經率領過的紅巾軍。衲襖,暗示朱元璋從皇覺寺投奔紅巾軍(郭子興),當時,就是山大王身份。

桃花山的強盜們來到莊前,劉太公趕緊吩咐打開大門迎接。此時,書中再次強調,這夥人就是紅巾軍回到了鳳陽:

只見前遮後擁,明晃晃的都是器械旗鎗,盡把紅綠絹帛縛著。小嘍囉頭巾邊亂插著野花。前面擺著四五對紅紗燈籠,照著馬上那個大王。怎生打扮?但見:

頭戴撮尖干紅凹面巾,鬢傍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上穿一領圍虎體挽絨金繡綠羅袍,腰系一條稱狼身銷金包肚紅搭膊,著一雙對掩雲跟牛皮靴,騎一匹高頭捲毛大白馬。

這段描述,無需多做解讀,與前面的那首贊詩一樣,暗喻的是朱元璋所率之紅巾軍。或者說,燕王朱棣起兵與建文軍交戰,雙方都是「朱家軍」。此處要解讀的,是「羅帛像生花」。「羅」,在說「羅天大醮」時已經解讀過,隱藏了燕王和朱允炆。帛,即白巾,既是「白額錦毛虎」之喻,又對應前面反覆講到的「白木棍棒」,隱藏了洪武十五年,尤其是暗藏了「酉卒」。

「酉卒」,指的是朱元璋駕崩,因為「酉卒」,靖難之役迅速爆發。像生花,即以絹帛剪扎的假花。披著「楓葉赤衲襖」的山大王,原本也是個花和尚。魯智深吃過兩頓飯,喝過兩次酒,即將「酉卒」。故此,前來桃花村入贅的山大王,必將遭受一頓暴打了。

打麥場遇李忠,板橋暗藏了金川門

卻說山大王進了莊子,劉太公把了下馬杯,但山大王卻沒有下馬。走到打麥場,「見香花燈燭」時,這才「喚小嘍囉教把馬去系在綠楊樹上」。「香花燈燭」,就是鳳陽的標識,山大王這是來爭奪祖上龍脈的。

那山大王又飲過三杯酒,便推開房門,去找魯智深一頓暴打。魯智深痛打山大王,「那大王爬出房門,奔到門前,摸著空馬,樹上折枝柳 條,托地跳在馬背上,把柳條便打那馬,卻跑不去」。原來,山大王被打懵了頭,心慌意亂竟然忘了解開拴在柳樹上的馬韁繩。山大王扯斷馬韁繩,出得莊門,大叫:「劉太公老驢休慌,不怕你飛了」。說罷,以柳條做馬鞭,打馬往桃花山逃去。

山大王雖然逃走,劉太公卻扯住魯智深叫苦,說和尚害了桃花村一莊人。魯智深這才說出自己的出身,告訴劉太公他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帳前提轄官,為因打死了人,出家做和尚。魯達原本是渭州城小種經略相公府的提轄官,此處變成「延安府」,卻是在交代魯達出自「燕王府」。魯智深說,別說這幾個蟊賊,就是二千軍馬前來也不在話下。

再說那山大王逃回桃花山,對大頭領訴苦,說是在桃花村被一個胖大和尚暴揍了一頓,請「哥哥與我做主報讎」。大頭領聽說兄弟吃了大虧,憤然上馬,綽槍在手,率領山寨嘍囉盡數殺到了桃花村。此時,魯智深正在喝酒,聽說強盜悉數下山,便吩咐莊客,待我打翻了強人,你們便捆了解官。

魯智深脫了皂布直裰,跨了戒刀,提著禪杖,大踏步來到打麥場。大麥場上,大頭領在火把之中耀武揚威,挺槍大喝:「那禿驢在那 里?早早出來決個勝負」魯智深大怒,罵道:「腌臢打脊潑才,叫你認得洒家!」掄起禪杖,著地卷將來。

聽到魯智深怒罵,那大頭領忽然逼住槍,問道:「和尚且休要動手,你的聲音好廝熟,你且通個姓名。」魯智深道:「洒家不是別人,老種經略相公帳前提轄魯達的便是。如今出了家,做和尚,喚做魯智深」魯智深通報已畢,只見那大頭領哈哈大笑,滾鞍下馬,撇了槍,翻身便拜,道:「哥哥別來無恙,可知二哥著了你手」。魯智深定睛一看,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拳打鎮關西時,在渭州城潘家酒樓分手的打虎將李忠

兩人相見,各自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李忠說,當年渭州一別,為躲避官府緝捕,便來到了桃花山。桃花山上的大王引人與李忠廝殺,被李忠贏了,山大王便以李忠為大哥,自己做了二寨主。從李忠的口中得知,被魯智深痛打的山大王名叫周通,綽號小霸王。

周通為何號稱小霸王呢?他真有霸王的本事嗎?其實,小霸王周通暗喻的就是燕王。《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中說,有一個會相面的相士曾經給朱棣相面,說燕王:「龍顏天表,鳳姿日章,重瞳隆準,太平天子也」。重瞳,是西楚霸王項羽特別的長相,後文書中,《明實錄》中的這段記載,將完整地寫在盧俊義的身上,而且,紫髯伯皇甫端也是重瞳好漢。周通沒有「重瞳」,所以,是「小霸王」。

但小霸王為何叫「周通」呢?周,是朱元璋家的遠祖,《明實錄》中說,他們家本是顓頊帝的後裔,西周王室成員,周武王時,這一支封在了「邾」,後來就以「朱」為姓氏。周通,以切韻讀,諧音「朱允熥」。假如按照《皇明祖訓》,朱允熥才是當時的嫡子,即便是立皇太孫,也應當是朱允熥繼承朱標的位置。但是,朱元璋卻立的是朱允炆。這其中的緣故,並不完全是朱允炆因孝而感動了太祖武德皇帝,而是因為外戚的背景,導致朱元璋選擇了庶出長孫朱允炆。

《水滸傳》中,將在後文書中寫「繼室」,其原因便出自「孫立」。而且,又揭露了燕王朱棣的庶出身份,他不是馬皇后的嫡子。故此,小霸王要爭奪鳳陽祖脈,故而,強娶劉小姐並不是做壓寨夫人,而是要「入贅」桃花村。於是,這段故事就以鳳陽朱元璋家的「打麥場」為標識,故事的主場景就在「舍南麥場」

上文講到,魯智深進桃花村時走過了「板橋」,板橋暗喻了朱元璋第十六女寶慶公主。寶慶公主的駙馬名叫趙輝,是永樂時期鎮守金川門的千戶。而寶慶公主下嫁趙輝時,就是十九歲

打虎將李忠的出現,照應了「板橋」。靖難之役的最後一戰,就是「李忠」與谷王朱橞打開了金川門,燕王兵不血刃占據了南京城,結束了靖難之役。打虎將李忠,以「李文忠」暗喻曹國公李景隆,是《水滸傳》中的「李應」、「欲保四」之一。在「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這回書中,施耐庵將徹底揭開李忠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咱們今後再講。

「小霸王誤入銷金帳,魯智深大鬧桃花村」的故事就解讀到這裡,下一篇文章將直譯「九紋龍剪徑赤松林,花和尚火燒瓦罐寺」。精彩紛呈,敬請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