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e網評|謊稱「5天感染兩種毒株」,別讓謠言成了更難對付的「病毒」

中工網 發佈 2022-12-30T06:37:19.933889+00:00

龔先生12月26日,一位名叫「武知不菜二代目」的網友在社交平台多次發文,稱自己在5天內感染了兩種不同的新冠病毒毒株。由於該網友自稱是國外一所名校的病毒學博士,工作單位為蘇州工業園區疾控防治中心,一時間,這一信息引來不少網友關注,當事網友發文的評論數和轉發量相當可觀。

龔先生

12月26日,一位名叫「武知不菜二代目」的網友在社交平台多次發文,稱自己在5天內感染了兩種不同的新冠病毒毒株。由於該網友自稱是國外一所名校的病毒學博士,工作單位為蘇州工業園區疾控防治中心,一時間,這一信息引來不少網友關注,當事網友發文的評論數和轉發量相當可觀。

然而,兩天後,蘇州工業園區疾病防治中心的官方微信發布一則情況說明,表示經核查該中心無此員工,經公安機關調查,該網民金某某是一家便利店員工,其身份和發布的內容都是杜撰、虛構的。鑑於金某某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公安機關已對其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洋洋灑灑一篇文,看上去言之鑿鑿,實則胡編亂造。

新冠疫情3年來,炮製與疫情相關的謠言或故意傳播涉疫虛假信息事件屢見不鮮。假消息看得多了,龔先生都能給它們大致分類了。

有的謠言是故意虛構、曲解防控政策,比如幾天前深圳微信群里刷屏的「城市會在半夜大面積消殺」,比如前不久北京朋友圈流傳的「地壇醫院封了」;

有的謠言以偏方、妙方的形式,傳播不科學的疫情防治方法,比如「食用大蒜等辛辣食物能預防感染」,比如「被動等感染不如主動去感染」;

還有的謠言乾脆無中生有,偽造信息,比如「城市自來水『陽』了」,比如「接種過某品牌疫苗可領取補償」……

涉疫謠言常見種類。圖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謠言套路多,造謠者也用心各異。金某某費勁心思杜撰「5天內兩次感染」是為了博取關注、吸引眼球;有的人「段位」更高些,想要通過傳播虛假信息獲得流量、趁機變現;還有的人則是居心叵測唯恐天下不亂,想要以傳謠煽動情緒、造成對立。

無論造謠傳謠是出於何種意圖、使用何種方式,其最終造成的危害都是一致的。尤其是當下,我國多地正在或即將經歷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與「5天感染兩種毒株」類似的涉疫謠言,一方面可能讓民眾心生恐懼、倍感焦慮,進而採取過度或錯誤的防疫、治療舉措,由此產生的不良影響可能大於病毒本身的破壞力。

另一方面,不管是涉及疫情還是其他事件,當虛假事實頻現,科學的聲音就可能被淹沒;更嚴重的是,當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狼來了」所欺騙,那麼到後來,即使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真實、權威的信息,人們也會條件反射地選擇質疑和不相信。這樣的後果可比「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嚴重多了。

在我國,多部法律都對製造、散布謠言行為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了明確規定。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可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刑法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最高可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謠言堪比病毒》 新華社發 郭德鑫 作

法律自然有其威懾力,金某某等人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不過,除了事後懲戒,主動防範於未然、減少謠言出現和阻礙其傳播更為同樣重要。

一來,網際網路平台企業要承擔起管理職責,以技術手段及時甄別、標註不實信息,對相關帳號進行處理,擠壓謠言生存空間;二來,針對大眾普遍關心的話題或事件,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應該快速發布權威、真實、詳細的信息,這樣既能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也能在一次次「跑贏」中樹立起權威發布的公信力。

當前,各地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很多人正在經歷病痛,包括醫護人員、快遞員、城市保供人員等在內的不少人身體不適依然堅持工作。這是又一場與病毒的遭遇戰,包括龔先生在內,絕大多數人無法在這場戰役中衝鋒在一線,但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能保持理智,不製造或故意散播謠言、力所能及地甄別信息真假,那就已經算是給前線幫了不小的忙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