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金 錢 觀

小李猩球 發佈 2023-01-03T18:40:35.559320+00:00

本來想寫「消費觀」的,覺得這個題目還是小了,應該是「金錢觀」。「消費觀」只是「金錢觀」下的一個分支,而花錢的態度,本質上是源於對金錢的態度。我希望通過闡述自己的金錢觀,來消解一部分對錢的執念與困惑。否則,我真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守財奴,掉進錢眼兒里,受到金錢的支配,成為金錢的奴隸。

本來想寫「消費觀」的,覺得這個題目還是小了,應該是「金錢觀」。

「消費觀」只是「金錢觀」下的一個分支,而花錢的態度,本質上是源於對金錢的態度。

我希望通過闡述自己的金錢觀,來消解一部分對錢的執念與困惑。否則,我真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守財奴,掉進錢眼兒里,受到金錢的支配,成為金錢的奴隸。

回想過去,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接受的金錢教育是極少的。

父母只會說,不要亂花錢。而這個「亂」字的界定極其模糊與靈活,約等於一切我喜歡的、但是和學習、和活著無關的東西,例如我曾經做夢都想擁有的電子寵物機。

老師除了通知學生繳費,此外是不會輕易提及「錢」這個字的。因為這個字與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無私形象實在不符,甚至可以說是有辱斯文。

而父母、老師之所以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從根兒上說,是因為在他們的人生中也沒有接受過任何金錢教育,對於金錢觀的建立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系統地總結過,更別提教育孩子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金錢觀的底層邏輯首先來自於我的童年時期,和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我媽。

而她的金錢觀也十分簡單,那就是「一切實用主義的,應花盡花;一切享樂主義的,應省盡省。」

我媽曾無數次用無比自豪的語氣對我說,她從來沒有隨隨便便在街上買過一碗粉吃,哪怕已經餓得貼肚皮了,她也能堅持回家自己做。

她反覆跟我講這個故事,就像一位士兵擦拭自己的武器,就像一位將軍撫摩胸前的勳章。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家裡停電了,正好是飯點,大家都餓了,我爸提議下館子,我是求之不得。我媽卻在這時緩緩拿出一個鐵盆、幾塊木板、幾塊破布和一個打火機,眼皮不抬地說,你們去吧,我自己生火,自己做。

這就是我媽的金錢觀。吃飯是可以的,下館子是不行的。

每當我想要花錢而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獲得一點快樂時,潛意識裡就會浮現那個在大街上飢腸轆轆卻三過館子而不入的我媽。我買買買的心為之顫抖,我的意志搖搖欲墜,我咬咬牙對自己說:等等,再想想!不,還是算了吧!

而我的金錢觀的第二塊基石,來自一本書,《小狗錢錢》。當時我還是一名初中生,看的是漫畫版,全集有三冊,但我的零花錢只夠買第一冊。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一個重要概念:儲蓄。也就是「存錢」。

原來,我只要把得到的每筆錢的二分之一,堅定不移地存起來,假以時日,就能擁有很多錢。我可以用這些錢去實現我所有的願望:漂亮的衣服、喜歡的書、好吃的......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

很快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存錢。可是我的零花錢實在少得可憐,根本不存在「多餘的錢」。為此,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壓抑自己的消費衝動。以前吃一塊錢一碗的粉,後來吃五毛的;以前一個星期買一本課外書,後來就蹲到書店裡把書看完再走。

過程雖然痛苦,但結果卻令我滿意。過了一段時間,我還真的擁有了「一大筆錢」!

接下來,我要用這筆錢買什麼呢?

不,我什麼也不想買,這可是我忍受了那麼多的痛苦才省下來的錢啊!

就這樣,一開始省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到後來,省下更多的錢,成了願望本身。

我再也不能通過花錢獲得單純的快樂,而是看著自己的「小金庫」一點一點長大——是擁有錢的感覺讓我痛、並快樂著!

就在這個時候,我接觸到一個理論,它也很快成為我金錢觀的第三大基石——延遲滿足。

一切都要從那個著名的實驗說起。有這麼一群科學家,在幾歲大的小孩子面前放一塊糖,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堅持10分鐘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塊。如果在10分鐘內吃掉了,就沒有了。實驗的結論是,那些能堅持10分鐘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控力,未來也將取得更好的成就。

儘管這個理論後來受到了諸多質疑,但它依舊風靡全球,被許多成功人士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這個理論就好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一度成為我的精神支柱。我信念感滿滿地認為,我所延遲滿足的一切,都是在為更好的未來做準備。

直到一次電話詐騙騙走了我所有的錢。

那一刻我崩潰了、迷茫了,當我把一切渴望都投注到未來時,「未來」只是投來冷冷一瞥,似乎在說:我不在乎。

過去無數個自我約束以致匱乏的日子,又算什麼呢?錯過的那些快樂時光,何以追回呢?

然而我並沒有因此改變,只是陷入更多的糾結。

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常常令我羨慕。

比如我的朋友圓圓,大學時期,她買很多衣服,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她去聽周杰倫的演唱會,報舞蹈課。你知道嗎?重要的從來不是那些東西,而是那些東西帶給她的蓬勃的朝氣。

比如我的另一個朋友彭彭,她說她有一陣兒對酸奶很感興趣,就買了所有口味的酸奶,然後全部打開,每個只喝一兩口,對比著喝,品嘗它們不同的味道。同樣的,重要的不是酸奶,而是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盡全力去熱愛。

比如我的男友安生,在我們剛認識時,有一件事讓我對他很心動,他有一台八千塊的相機。那時他還是個北漂,每個月除了房租和吃飯,最多還有一兩千塊的剩餘。八千塊,差不多要用掉他半年的積蓄,為此,他還加了一個年費一千多的攝影群。而這一切,僅僅是對攝影的一時興起。

我時常驚嘆於他們瀟灑的態度,渴望改變,卻又無力擺脫。

我總在猶豫,總在計算,怕衝動,怕後悔,怕浪費錢。

唯獨不怕浪費時間、機會、以及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沒錯,比起把錢換成自己喜歡的東西,我似乎更樂意看到數字的增長。能不花就不花,能少花就少花。哪怕活得寂寞一點、無趣一點,我也願意呆呆地站在原地,想著帳戶餘額,對自己說:熱鬧都是他們的。

我一直希望能改變我的金錢觀,但它如思想鋼印般深深地嵌在我的腦子裡,以非人的主導力控制著我,讓我不得輕鬆。它就像一面鏡子照著我,在它面前,我是那樣地缺乏安全感,那樣地不自信。

其實,我也有「捨得」的時候。比如我很愛吃,也許是為了彌補小時候沒能多多下館子的遺憾,也許是因為吃真的不太花錢,我對吃幾乎毫無抵抗力。

有時我甚至在想,錢對我而言,主要為了完成兩種自由:一是吃飯的自由,二是時間的自由——這,才是我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

寫到這裡,我突然有些釋然了。

可能我就是那個每次花錢都要在心裡掙扎一番的「守財奴」,被男朋友戲稱是只進不出的貔貅,可能我就是活得不夠痛快、不夠瀟灑,但我有自己要追求的東西,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安全感和信念感。

與此同時,我也的確需要適當改變,不能一味地把所有東西都寄託於「形而上」,也應該把夢想照進現實,從點滴做起,將生活改造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此,便是我的金錢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