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預習】七下歷史知識筆記

中考歷史大全 發佈 2023-01-14T00:06:16.559173+00:00

隋的建立: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隋朝統一全國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七年級下冊

七年級下重要知識點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一、隋朝的統一(隋朝的特點:繁榮卻短命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589年,隋文帝滅,統一全國。

3、隋朝統一全國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4、隋朝的強盛: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等。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3、中心、起始點(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4、四個組成部分(四段)(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hán)溝、江南河。

5、連接五條河流(五河)(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長度及地位:全長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7、作用: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雛(chú)形:隋文帝時期,廢除前朝選官制度(著重看門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2、誕生:隋煬帝時期,創立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正式確立

3、科舉制度創立的意義(影響):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從此,科舉製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年。



四、隋的滅亡

隋煬帝的暴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首先爆發於山東,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五、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唐朝的特點:繁榮且開放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二)「貞觀之治」

1、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繼位,次年改國號為「貞觀」

2、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

(1)思想上:吸取隋速亡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重用魏徵);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齡杜如晦

(2)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進土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3)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4)軍事上:發兵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設置了安西都護府)

3、統治局面: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627—649年),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局面為「貞觀之治」

4、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為後世的繁盛局面奠定了基礎。


六、女皇武則天

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史稱「武周」政權。

2、治國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農業。

3、作用:

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後來「開元盛世」 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啟下),治宏貞觀(承上)」


七、「開元盛世」

1、出現盛世的原因:

唐玄宗即位以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頓吏治,裁減冗(rǒng)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統治局面:

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開元」,後期年號為「天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全盛),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八、盛唐的經濟的繁榮

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並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曲轅犁(耕作工具)和筒車(灌溉工具),重視興修水利工程。

2、手工業:①紡織業品種繁多,尤以絲織工藝水平最高,蜀錦(四川地區)冠於全國;②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南方的代表:越窯的青瓷(「如冰如玉」),秘色瓷是青瓷中的精品;北方的代表邢窯的白瓷(「類雪似銀」)唐三彩(陶器)造型精美,色彩亮麗,是世界工藝的珍品,最為著名;③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頗具規模。

3、商業繁榮: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城內市坊分開(東市西市為商業區,坊為居民區),既是當時中國政冶、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九、民族交往與交融

1、唐與吐蕃(bō):

(1)吐蕃概況: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①友好交往: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贊普松贊干布,帶去了穀物種子、藥材、茶葉、工藝品以及曆法、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

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贊普尺帶珠丹(見證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史料:「和同為一家」、「唐蕃會盟碑」)。

②意義(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2、民族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十、開放的社會風氣

1.精神風貌:昂揚進取、積極向上。

2.社會風氣:兼容並蓄(xù),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十一、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

(1)地位: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


2、書法與繪畫:


十二、遣唐使

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

1、背景: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頻繁。

2、目的: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3、影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制度、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三、鑒真東渡(向東)

1、地位: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6次東渡日本)

2、貢獻(作用):

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內的鑒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


十四、玄奘西行(向西)

1.時間與過程: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取經(走西漢時期陸上「絲綢之路」一路西行),遍訪天竺,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遊學。

2、著作:《大唐西域記》

它記載了玄奘所遊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十五、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對外開放(開放的對外政策)、雙向交流


十六、安史之亂

1、背景:

(1)唐玄宗統治後期(年號「天寶」),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賢,朝政日趨腐敗,社會上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

(2)各地的節度使(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於一身。

(3)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2、爆發:755年-763年(共8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3、概況:安史叛軍攻占洛陽、潼關,逼近長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擁為帝。最終於763年被平定。

4、影響:

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十七、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一)黃巢起義

(1)背景

唐朝後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併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為生。

(2)過程: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攻入長安,建立政權。

(3)結果:朱溫投唐,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

(4)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二)唐朝滅亡

907年,朱溫建立後粱政權,唐朝滅亡。從此歷史進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國時代。

十八、五代十國的更迭(dié)與分立

1、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後,在北方黃河流域先後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而南方地區則出現的吳、南唐、吳越等九個政權,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

2、表現: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盪不安。

3、評價: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繫,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注意點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重要的特點。

當然還有君權的加強,臣權的削弱!


高考衝刺機構介紹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宋太祖)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政權,改囯號為;定都開封。史稱「陳橋兵變」

2、北宋的局部統一: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依照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最根本的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宋朝的統治

4、作用(影響):

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文臣統兵格局

(1)目的: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的弊端重現。

(2)措施: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宋太宗繼續採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

(3)表現: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

(4)影響: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

2、改革和發展科舉

(1)表現:注重發展文教事業,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

(2)影響: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全國範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影響:

積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影響:「三冗(rǒng)」:冗兵,冗官,冗費;「兩積」:積貧,積弱。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一、遼(契丹族)的建立與北宋的和戰

(一)遼的建立

1、契丹的興起

(1)政權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契丹統治:阿保機建國後,發展生產,創製文字,國力不斷增強。

(二)遼與北宋的和戰(「澶淵之盟」)

1、背景:宋真宗時,遼軍攻宋至澶州,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宋軍擊退遼軍(「澶州之戰」)。

2、結果:遼宋於澶州議和,遼向北宋稱兄,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

3、影響:增加了負擔老百姓,但從長遠來看,遼宋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和平局面,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西夏(党項族——原屬羌族的一支)的建立與北宋的和戰

(一)西夏的建立

1、政權的建立: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

2、西夏的統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並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製了西夏文字。

(二)北宋與西夏和戰

1、背景:元昊稱帝後,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2、宋夏多年互戰後議和:元昊向北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議和後,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一、金的建立(女真族)

1、11世紀末,完顏部的阿骨打進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

2、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都城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史稱金太祖

3、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二、金滅遼及北宋

1、1125年,金滅遼。

2、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金滅北宋。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北宋滅亡後,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2、岳飛抗金: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南宋初年,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岳家軍」郾城大敗金軍主力,但岳飛被宋高宗和姦臣秦檜「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3、南宋和金的對峙

(1)宋金和議:岳飛被殺害後,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2)宋金後來狀況: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今北京)。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的發展

▲1、原因:①南方戰亂少;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③自然條件優越。

2、表現:①自宋代開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兩廣地區得到很大開發。②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推廣到東南地區。③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較大推廣,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④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⑤南方普遍種植茶樹。⑥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區尚限於廣東和福建;後向北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


二、手工業的興盛

1、紡織業:①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

②南宋後期,棉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

2、制瓷業:宋朝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河北定窯、河南汝窯等地燒制的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

3、造船業: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的海船,不僅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先進的指南針


三、商業貿易的繁榮

1、出現了大都市

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最大的是開封杭州。經商的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夜市。鄉鎮也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叫做「草市」

2、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

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相當於現在我國的海關),加以管理。

3、紙幣——「交子」的出現

(1)原因:商貿的繁榮使貨幣交易量增長,市場上流通的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

(2)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說明宋朝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商業的繁榮)。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3)作用:便於攜帶,促進貨幣流通,有利於經濟發展。


四、經濟重心的南移

開始於:唐朝中後期;

結束於: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北方)轉移到長江流域(南方)

表現: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一、蒙古的興起

1、蒙古政權建立: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鐵木真被擁立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蒙古滅西夏:成吉思汗率領軍隊進攻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

2、蒙古滅金:蒙古和南宋結盟並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

3、金朝滅亡後,蒙古和南宋直接對立局面形成,雙方戰爭持續40多年。


二、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忽必烈繼位: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元滅南宋統一全國: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滅亡。出現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1279年元朝全國統一。

4、統一的意義: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的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1、在中央,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不用背:相當於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把山東、山西、河北稱作「腹里」(不用背:相當於今天的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直屬於中央的中書省;在其他地區又設置了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這一地方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又稱「行中書省」)。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台灣、西藏)的管轄

1、目的: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

2、對台灣的管轄:在澎湖列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3、對西藏的管轄:設宣政院直接統轄,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華的都市生活

1、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開封,最為繁華的是大相國寺,每月舉行多次廟會

3、熱鬧的瓦子:

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北宋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業更為發達。

4、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雜劇形成於宋代,元朝建立後,元雜劇在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

5、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放鞭炮、貼對聯等活動)、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詞

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於歌唱。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

三、元曲

元朝戲劇空前發達,出現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

與關漢卿齊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四人,在明代以後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

1、印刷術的發展

我國在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宋代的印刷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問世。

2、印刷術的發明

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的匠人畢昇發明的。他用膠泥刻字,然後用火燒制,使字模變硬。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學家王禎《農書》中對木活字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並有所創新,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

3、活字印刷術的傳播

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後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後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人歐洲

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

1、指南針的應用和傳播

漢代時人們利用天然磁鐵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宋代開始用人造磁鐵製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後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2、火藥的應用和傳播

唐朝時,中國人已發明了火藥。到宋代,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元朝還用金屬作筒,取代竹筒,發明了火銃,這比以前的突火槍威力更大。

中國的火藥和煙火在13世紀傳人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人歐洲後,對歐洲的火器製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三、發達的中外交通

與前代相比,宋元時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代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元朝建立後,陸路和海路交通的範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1、陸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朝統治區域遼闊,為了加強同各地的聯繫,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元代的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使東西方的使臣、商人往來非常方便。

2、海路交通: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當時,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範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代時達到140多個。


四、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

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回回司天監、回回藥物院等機構,來自伊斯蘭地區的天文曆法、醫藥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受到朝廷的重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