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保護丨探索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屏南路徑」

寧德電視台 發佈 2023-01-21T16:53:27.916853+00:00

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以全新思路引領鄉村發展,以村落為平台、文化為底色、創意為引線,實施村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計劃,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激活鄉村動力、興旺農村業態、推動人才逆流,打造有別於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吸引年輕人「回來」,城裡人「返鄉」,喜歡鄉村生活的人「趕來

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以全新思路引領鄉村發展,以村落為平台、文化為底色、創意為引線,實施村落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計劃,通過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激活鄉村動力、興旺農村業態、推動人才逆流,打造有別於傳統農村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吸引年輕人「回來」,城裡人「返鄉」,喜歡鄉村生活的人「趕來」,許多沉寂的古村呈現「人來、村活、業興、文盛」之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助推鄉村振興新路。

熙嶺鄉龍潭村村貌。王志凌攝

轉變發展理念,古村舊厝由「劣勢」變「優勢」

屏南山奇水秀,散落於山水之間的古村落如點點繁星,熠熠生輝。全縣保存較為完整的村落有100多個,其中中國傳統村落2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個,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6個,省級僑鄉文化名村1個。然而,隨著鄉村人口外流、產業凋敝、老屋荒廢,形成了古村「又貧又難」的困境。

代溪鎮北墘村雨廊一角。王志凌攝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如何打破這一桎梏,轉變山區發展困境,挖掘古村古道、老屋老厝的時代價值,實現古村落的「新生」?屏南縣委、縣政府組織了大量專家、幹部對全縣古村落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並組織異地交流學習等,最終作出了以文創助推鄉村振興的決策轉變。此後,迅速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產業項目指揮部,抽調精幹力量組建縣、鄉、村三級工作隊伍,《屏南縣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相繼出台,明確戰略目標、產業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項,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引導資金,實行項目化運作。同時,改變以財政資金為主的投入模式,創新推行「文創搭台、市場唱戲」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文創引領,政策資金全要素保障。為做到既「塑形」又「鑄魂」,屏南縣改變「偏重塑形」「大拆大建」的鄉村建設老路,注重在保護中開發,打造村落發展優質空間,屏南古村振興的精彩畫卷由此徐徐展開。

屏城鄉廈地村稻田(秋)。王志凌攝

優化創業環境,偏遠農村由「流人」變「留人」

人才空心化的問題是偏遠農村快速發展面臨的關鍵性難題。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受地理、交通等區位限制,屏南的經濟發展速度長期受到抑制,許多群眾不滿當下的收入情況,多外出就業或是到鄰近的其他地方另謀職業,農村人口流失情況較為嚴重,留在村內的多是孤寡老人。以棠口鎮青秀村為例,全村戶籍人口有326人,最為嚴重時,常住村內的僅有6人。本土村民尚且流失如此嚴重,更遑論從外引進人才。為此,屏南縣大力實施「三引」工作。

突破人才政策引進「高人」。如按照現行人才政策,一些沒有高學歷學位、沒有學術成果、沒有榮譽稱號,但對鄉村文化創意有著重要影響和貢獻的人才,無法得到現行政策支持。為此,屏南縣專門出台文創產業人才政策,像對待重點工業企業一樣,給予文創人才「高規格待遇」,實行縣領導掛鈎聯繫、「一人一議」政策,成功引進了一大批鄉村文創人才和高校文創專家團隊,長期駐村主持文創項目。比如,引進「草根」文創人才林正碌、程美信等,作為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策劃人,廣泛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油畫創作、「人人都是電影家」公益教學活動,上至八旬老嫗,下至七歲孩童都能參與其中,不僅解決了留守村民生計問題,更進一步陶冶了鄉民情操。

雙溪鎮安泰藝術城「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培訓。 張崢嶸攝

改善創業環境引回「親人」。如果要論誰對鄉村的感情是最深的,應該就是那些「離開」的原住民。鄉村有了項目,就意味著有了新的發展機會,這為村民回流創造了契機。為把流失的村民吸引回來,屏南縣優先保障文創試點村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建設,改善村落基礎環境和生活創業環境,激起在外人員鄉愁,促使他們返鄉創業,並在其返鄉後給予場地租金補貼等優惠政策,返鄉創新創業獎補政策等,此舉收到顯著效果,僅熙嶺鄉龍潭村,兩年就回流村民300多人。不少返鄉的村民感嘆,「如果當初就能有這樣的景象,也不至於背井離鄉這麼多年了,現在的龍潭才是我心中夢想的故鄉。」

構建新型社區引來「新人」。「屏南的鄉村非常美」,這樣的評價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打卡」,其中一些到了屏南就走不動了,生出了留在屏南的想法。為吸引這部分人真正「留下」,屏南縣在廈地、龍潭、四坪等探索打造新型鄉村社區,探索了一系列幫助「新居民」與本地居民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有力舉措。比如,為讓新村民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增設了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專崗和村民代表席位,增強「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長期駐留生活創業的意願。如今,有上百名來自北京、上海等地有思想、有活力、有創意的青年,以「新村民」的身份常住屏南,成為詩意遠方的追尋者和實踐者。

熙嶺鄉四坪村村貌。王志凌攝

令人更為欣喜的是,在引進人才團隊的村落駐創活動和公益情懷的影響下,一批外地高素質的志願服務團隊、志願者也湧向屏南鄉村,或參與策劃文化節、民俗體驗活動,或到村級教學點開展支教,或致力於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屏南鄉村振興眾人拾柴火焰高。吸引到了著名的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及其團隊、復旦大學張勇教授團隊等,為屏南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治理、鄉村品牌、鄉村建設、鄉村金融等方面提供理論研究、智力支持和社會服務。

勇於創新機制,閒置資源由「沉睡」變「甦醒」

人來了,住在哪兒呢?古村落的老宅系家族共有,存在一戶多人的現象,「新村民」介入後,需投入資金承租、修繕,但產權、施工及老宅使用權等因素,讓「新村民」存在顧慮。針對上述難題,屏南縣大膽探索創新,建立了一套務實管用的運作模式,有效激活鄉村閒置老宅資源,使「破木屋」變成了「黃金屋」。

代溪鎮北墘村明清風格的古民居沿溪而建。(屏南縣宣傳部供圖)

首先是創新老房流轉模式。學習借鑑一線城市「租房管家」的租賃模式,建立了中介式流轉機制,全面推行「老屋認租15年或20年」模式,由村委會從祖居戶中流轉舊民居,按一定標準租賃給「新村民」修繕使用。這種機制有效避免流轉中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無序現象,也解決了傳統村落閒置民居「保」與「用」難題。

熙嶺鄉龍潭村利用鄉村閒置老宅資源改造為「隨喜書店」。張崢嶸攝

其次,是創新古村修繕模式。在鄉村建設中,多以立面改造、巷道改造、傳統民居修繕等項目為主,具有項目數量多、造價小、修建內容難以標準化的特點。若簡單將城市建設模式照搬到鄉村小型項目建設中,就容易出現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流程多、時間長,費用高、資金使用效率低,變量大、項目預算難以一次鎖定,村民參與度低,傳統技藝沒有發揮空間等問題。這些問題曾一度嚴重製約著古村落的修繕保護利用。在經過反覆考量和多重比較後,屏南縣探索實施以使用本地人力、物力為特徵的傳統「僱工購料法」(簡稱工料法),由「『新村民』出資、駐創專家設計、『村工匠』具體建設」,允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施工,實行材料入倉、出倉,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監督,有效節約成本,提高建設效率。這項舉措一舉破解了鄉建的重大難題,以較低成本實現技藝傳承、老屋保護、舒適宜居、創業增收「四贏」局面。目前,全縣累計完成老屋修繕改造近300棟,相當部分用以發展民宿、農家樂、藝術空間等經營性項目,使這些老屋舊宅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由此實現了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成為鄉村振興的「聚寶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

熙嶺鄉龍潭村將老屋修繕,打造特色民宿,吸引遊客入住。張崢嶸攝

全力培育業態,鄉村產業由「薄弱」變「興旺」

產業薄弱是屏南多數傳統村落面臨的殘酷現實,這些村莊生產動力不高、生產模式單一、生產效率低下、產品精加工程度低,對傳統村落轉型發展難以提供實際的動力。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屏南縣對試點古村推廣實行「文創+」的方式來發展產業。

文創+精準扶貧。「要讓貧困戶第一個享受到鄉村發展的紅利」,創新實施文創「種子工程」,累計選送貧困戶300多人、殘疾人50多人通過「人人都是藝術家」平台,學習油畫創作、自媒體賣畫增加收入,並讓部分人員轉型為農民畫家或農民創客,促進了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還有的則採用「工匠帶工人」做法,配合「工料法」的實施,建立一支鄉村文創配套項目施工隊伍,讓泥瓦匠、木匠重拾傳統手藝變身「師傅」,帶領貧困居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務工直接收入,減少貧困發生率。

外國遊客到訪熙嶺鄉龍潭民宿。張崢嶸攝

文創+全域旅遊。為進一步讓鄉村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在各試點村相繼建設了公益藝術教育中心、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吧、民宿客棧等公共空間,結合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舉辦了黃酒節、戲曲文化節、農耕文化節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培育出寫作營、旅居養生、研學旅行等旅遊新業態,許多傳統村落轉變為大型文化藝術空間,各種文化藝術形態與傳統村落文化交相輝映,各顯魅力,對外界產生強大磁吸力。比如,代溪鎮北墘村打造「黃酒」特色村莊文旅業態,帶動周邊民宿、餐飲等業態蓬勃發展,年接待遊客量達10萬餘人,旅遊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

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首屆開酒節。張崢嶸攝

代溪鎮北墘村村民舞龍慶賀黃酒文化節。(屏南縣宣傳部供圖)

文創+朋友圈經濟。「來到屏南我就愛上了屏南」,這是廈地村一位新村民說的。許多駐創人員和外來定居、體驗者發動他們龐大的人際關係網,大力發展「朋友圈經濟」,引進南京先鋒書店、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寧德千乘橋文創公司等文創投資項目,嫁接和吸引社會資本到鄉村投資,帶動當地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外銷,真正實現了「文創搭台、市場唱戲」,培育出一批市場主體,促進鄉村產業良性發展。

2019年,先鋒廈地水田書店開張。張崢嶸攝

古村活了,機制跟著活了,也因此散發別樣的活力。短短几年時光,屏南的鄉村成為國內外遊客旅行目的地和宜居的心靈家園。村里休閒旅遊業火了——節假日遊客爆滿,周末常常一房難求;村民開的農家菜館門口經常排起長龍,農副產品賣得紅紅火火。

如今,在屏南不斷創新求「變」探索保護與活化利用傳統村落的實踐中,也給鄉村發展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還賦予了農村發展的「造血功能」,點燃了鄉村振興的火種。

來源:農家書屋雜誌

編輯:大果

審核:葉子 施曉斌

猜你關注

  • 寧德市給醫務人員發放補助5000元!不受編制、身份限制!

  • 央視《記住鄉愁》聚焦下黨,期待你的投票和關注

  • 寧德時代捐贈1億元!曾毓群個人捐贈1000萬元!成立寧德時代寧德慈善基金!

  • 專訪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弱鳥先飛,滴水穿石 加快建設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 「乙類乙管」後,新冠患者住院、門急診治療費用誰負擔?四部門聯合發文→

廣 而 告 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