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黛玉葬花,為何《新紅樓夢》成「黛玉埋屍」?網友評論搞笑

好奇文史談 發佈 2023-01-25T07:14:11.659969+00:00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它以「寶黛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之家的榮枯。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它以「寶黛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之家的榮枯。

它的結構挺有意思,就是「大故事」里套著很多「小故事」,比如黛玉進府、寶黛初見、木石前盟、通靈寶玉、元妃省親、共讀西廂、寶釵撲蝶、黛玉焚稿等等,都可以用4字來概括,不是成語卻比成語有更深的藝術內涵,是構成《紅樓夢》大故事的有機部分,也可以「單獨成篇」。

《紅樓夢》的這個特色,為讀者和藝術家們提供了很多藝術享受和靈感。比如一個「黛玉葬花」,畫家們創作出繪畫作品,劇作家們創作出戲劇作品,這種「再創作」令觀眾喜聞樂見。

87《紅樓夢》裡的「黛玉葬花」很精彩,陳曉旭扮演的林黛玉悲悲切切,惹人憐愛,很好詮釋了原著的描述。

但是在2010版的《新紅樓夢》裡,由蔣夢婕演繹的「黛玉葬花」卻受到觀眾吐槽。

甚至有網友給出了「黛玉種地」、「黛玉施肥」、「埋屍現場」的搞笑評價。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

01

87《紅樓夢》的「黛玉葬花」,從采景到拍攝歷時一年

「黛玉葬花」是傳統戲曲里經常演繹的橋段。

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越劇名角王文娟都演過「黛玉葬花」。

對於喜歡傳統戲曲的觀眾來說,他(她)們演繹的「黛玉葬花」都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與享受。

87《紅樓夢》的「黛玉葬花」也拍得很美。

一方面在於陳曉旭精湛的演技,另一方面在於攝像師李耀宗嫻熟的拍攝技術,另外,再配合以作曲家王立平創作的《葬花吟》,音樂與畫面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電視劇的「黛玉葬花」。

這場戲的唯美畫面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以至於多年後,攝像師李耀宗談到這個片段時還是很感慨:

這組鏡頭,正像王立平老師說的,他說他真的是沒有想到,他的《葬花吟》出來以後,能跟畫面這麼吻合地,就把它裝在一起了。

在拍攝「黛玉葬花」之前,李耀宗已經聽過王立平創作的《葬花吟》。當時他這首曲子剛創作出來,還沒有請人演唱「小樣」。有一次,攝製組在古瓜州渡口拍戲,在一條船上,王立平向李耀宗輕輕哼唱了這首曲子。李耀宗對這首曲子印象深刻,那種旋律一直在他腦子裡縈繞。

「黛玉葬花」並不是一次拍成的。而是歷時一年多。

拍攝地點是在蘇州的香雪海。香雪海下面有一片很有名的景點,裡面有一大片梅林。為了拍攝好「黛玉葬花」這場戲,劇組頭一年就先去梅林采景,選擇好拍攝地點後,第二年的春天才去拍的。當時那裡的場景並不是現成的,而是需要改造。比如黛玉葬花的地方有一條小渠,劇組的人需要選好地點挖出一條小渠。

由於是梅雨季節,改造的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有十多天。劇組在那裡待了大約半個月時間才把「黛玉葬花」拍成。

對於李耀宗來說,真正開始拍攝的過程並不難。他腦子裡已經有王立平《葬花吟》的曲調,印象很深,拍攝時他就是按照這個旋律來的,畫面與歌詞很融洽地銜接在一起,一條就過了。

而在成片以後也沒有經過任何剪輯,多年後李耀宗說:

填地很好,一下就鑲在那裡,非常完美,天衣無縫的那種感覺,一下就裝進去了,情緒和花處理地非常到位。

李耀宗用了「填」、「鑲」、「裝」這幾個字。撇開陳曉旭的演技不說,李耀宗拍攝的畫面與王立平的旋律融合在一起,畫面與旋律「鑲嵌」地「天衣無縫」,做到了藝術創作上的「恰到好處」。

電視劇是劇本、演員、畫面、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運用的結果,註定了在拍攝的過程中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行。陳曉旭的演技到位,李耀宗的拍攝技術到位,王立平創作的音樂到位,各方面的因素都「恰到好處」地「銜接」、「鑲嵌」在一起,才有了令觀眾感動的「黛玉葬花」。

87《紅樓夢》劇組這種對藝術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藝術工作者們繼承和不斷發揚。

02

《新紅樓夢》裡的「黛玉葬花」,為何被觀眾吐槽為「黛玉埋屍」?

《紅樓夢》被多次重拍。

87電視劇《紅樓夢》已經成為經典,89版的電影《紅樓夢》也為觀眾所喜愛,但是2010版的《新紅樓夢》播出後遭到很多觀眾吐槽。除了銅錢頭的造型外,演員的選擇、演技、劇情、旁白,都有一些令人不滿意之處。這方面的解讀已經很多,此不贅言。我們只解讀「黛玉葬花」。

看下面3幅圖。

這是87版的黛玉葬花:

這是89版電影《紅樓夢》的黛玉葬花:

這是《新紅樓夢》的黛玉葬花:

87版的《黛玉葬花》得到觀眾普遍好評,89電影《紅樓夢》的黛玉葬花也不錯,但《新紅樓夢》的黛玉葬花卻引來吐槽。

說實話,當筆者看到《新紅樓夢》的「黛玉葬花」時,並沒有多少感動,而是有些「毛骨悚然」。這並不是說畫面拍地不精美——平心而論,《新紅樓夢》的畫面拍攝地很精緻,與87《紅樓夢》相比,技術手段有了很大提高。

也並不是說蔣夢婕扮演的林黛玉有什麼演技方面的大問題——問題主要出在配樂上:西洋歌劇式的音樂。

換言之,如果僅看畫面,觀眾可能只會從演員的演技上來評價。

但配樂一出來,就把觀眾拉入一種很「詭異」的氛圍中。

花園裡黛玉在葬花:

賈寶玉探頭探腦地躲在樹後面:

林黛玉顯得「鬼鬼祟祟」:

「詭異」、「縹縹緲緲」的配樂和演唱令觀眾產生一種錯覺:

林黛玉在「埋屍體」,「黛玉葬花」成了「作案現場」!

為何這麼悽美的「黛玉葬花」,在《新紅樓夢》裡被網友評論為「黛玉埋屍」呢?

除了配樂不合適外,還有哪些問題值得深思?

03

《新紅樓夢》到底輸在哪裡?重形式而缺乏內涵,並且表達方式不恰當

作為一部大製作,《新紅樓夢》在拍攝之初引起觀眾很大興趣。但播出後觀眾的評價較低。

當然,《新紅樓夢》也有優點。

首先,內容拍攝地比較完整。

《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要完整拍攝出《紅樓夢》的故事確實很不容易。87《紅樓夢》省略了不少內容,比如「太虛幻境」就沒有詳細演繹。89電影《紅樓夢》彌補了這個缺陷,對「太虛幻境」有比較深入的演繹。但是,電影的演繹空間比電視劇還要狹窄,因此,即便89電影《紅樓夢》是一部系列電影,對《紅樓夢》的故事也不可能進行全面的展示。《新紅樓夢》彌補了這些缺陷,50集的容量展現了更多內容。

其次,《新紅樓夢》「照本宣科」地對《紅樓夢》的內容和「知識」進行了「普及」。

有觀眾評價《新紅樓夢》像一部「紀錄片」或「科普片」。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新紅樓夢》是比較符合原著的。比如裡面有大量旁白,不斷地給觀眾講解,連林黛玉坐船走了什麼路線都給出詳細解說。唯恐觀眾看不懂。它的劇本也是經過「紅學會」把關的。因此,假如有讀者和觀眾對《紅樓夢》的知識不了解,這部《新紅樓夢》能夠起到「普及」或「解讀」的作用。

第三,畫面精美,特效鏡頭水平高。

80年代拍攝的電視劇或電影,由於技術條件有限,在特技鏡頭方面有很多不足。《新紅樓夢》在特效方面做得挺好,比如太虛幻境的演繹顯得很精美。從畫面視覺上來看進步很大。

第四,道具以及布景方面製作精良。

《紅樓夢》描寫了封建貴族之家的生活。在吃穿用度方面很奢華。從《新紅樓夢》裡可以看出,裡面的布景以及道具很用心,無論演員的服裝、頭飾,還是建築園林,乃至杯盤碗盞等用具都很講究。可以看出劇組是注重細節的。因此整體的畫面給人一種高檔豪華的感覺。

以上4點是《新紅樓》的優點。

但即便如此,《新紅樓夢》還是被人吐槽。

除了銅錢頭、演員、旁白、劇情等方面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新紅樓夢》主要還有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太注重表現形式而缺乏實質內涵。

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作品,按理說其意涵是充足的。名著都經過時間的檢驗,讀者喜聞樂見。但是在《新紅樓夢》裡,觀眾更多看到的是「精緻」畫面。舉例言之,太虛幻境的特效鏡頭很精緻,頑石變成「通靈寶玉」的特效鏡頭也很精緻,類似「精美」的畫面很多,但演員的表演乏善可陳,就像「走過場」一樣,沒有給人深入劇情的感覺。觀眾也無法沉浸到故事中。

反觀87版《紅樓夢》,雖然在特效方面不如《新紅樓夢》精緻,但它「以情感人」,演員的演技、攝像、配樂、劇情,很好融合在一起,令觀眾深入故事體會到「寶黛釵」的愛情悲劇。

第二,藝術表達方式與電視劇的特徵不匹配。

《新紅樓夢》有很多創新。比如葉錦添設計的銅錢頭造型,劇情在結尾方面運用高鶚的續書,畫面精緻的特效鏡頭,為了讓觀眾準確了解《紅樓夢》而添加的旁白。這些表現形式與以前拍攝的《紅樓夢》有很大區別。

但追求「創新」應該與電視劇的表現形式相匹配,而不是「割裂」。

以「黛玉葬花」為例。觀眾之所以吐槽「黛玉葬花」成了「黛玉施肥」、「黛玉埋屍」,配樂的不協調有很大原因。87《紅樓夢》的「黛玉葬花」之所以成功,與王立平的音樂有很大關係,攝像師李耀宗也格外談到這一點,首先他腦海里有《葬花吟》的旋律,才按照這個旋律拍攝出「黛玉葬花」,音樂與畫面是協調融合在一起的。但新版的音樂與畫面產生「割裂」了,聽起來像「聊齋」、「鬼片」的配樂。

林黛玉是個多愁善感的姑娘,她看到落花飄零,就想起自己「寄人籬下」的身世,因此她收拾落花埋進土裡,質本潔來還潔去。這個場景很美也很感人。

試想,用「詭異」的音樂來配合這個場景合適嗎?

也就難怪網友一聽到配樂就會想起《聊齋》和「鬼片」的場景:

林黛玉在「埋屍」,而不是「葬花」!

「創新」是好的,但創新首先要合適。

總之,《新紅樓夢》在藝術表現方式上與電視劇的特徵及故事有各方面的不搭配。比如用戲曲中銅錢頭的造型,與《紅樓夢》人物的造型不匹配;「詭異」的配樂與《紅樓夢》的意境不匹配;大量的旁白與電視劇重在「講故事」的特徵不匹配。這些方面令觀眾吐槽。

04

「黛玉葬花」表達了什麼意涵?

「黛玉葬花」是很美的場景。

以王文娟為例,當年她塑造「黛玉葬花」有自己的特點。

平心而論,「黛玉葬花」這個橋段沒有什麼曲折的故事,它給觀眾的感受更多是「留白」與聯想,體會到林黛玉借「葬花」來表現自己的命運以及青春易逝的感嘆。如果僅從舞台藝術上來說,演員扛著一柄鋤頭並不能充分表現林黛玉的心境,因此,王文娟有時候放下鋤頭,借用水袖或者花籃來表達林黛玉的情感,這樣就增添了舞台表演藝術的豐富多彩。

而從王文娟表演「黛玉葬花」的經驗可知,「黛玉葬花」所表現的更多是「葬花」之外的意涵:

林黛玉感嘆自己的身世遭遇,她以花代己,葬花既是對自己的憐惜,也是對愛情和青春易逝的無奈。

總結

名著的改編不能「劍走偏鋒」,做到「適當」很重要

藝術創作上有一句話:「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是說藝術要做到「恰當」。

藝術需要創新,但創新首先要「恰到好處」。

《新紅樓夢》有它的特點,但它的特點在很多地方運用地不「恰當」,只注重表現形式,與《紅樓夢》的故事和意境融合不起來,「黛玉葬花」給觀眾的感覺像「黛玉埋屍」即是一例。

因此,古典名著的改編不能「劍走偏鋒」,做到「適當」很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