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縣非「苦縣」:明代土樓曾經輝煌!「廟本古縣衙」見證滄桑

用戶公孫奴陳繼共 發佈 2023-01-25T16:37:58.817219+00:00

千年「古縣」,就在漳州近郊,顏厝鎮巧山村。為我們服務了十幾年的家政員工楊來金,就居住在村里,於是,在其盛邀之下,來了一回古縣之旅。



千年「古縣」,就在漳州近郊,顏厝鎮巧山村。為我們服務了十幾年的家政員工楊來金,就居住在村里,於是,在其盛邀之下,來了一回古縣之旅。她與全村人都講閩南土話,把古縣稱為「苦縣」,這顯然是把「古」與「苦」的閩南話之近音給混了吧?畢竟,直呼「苦縣」更順口。就如漳州市區地名「馬道底」,被稱作「馬肚底」一樣,應是屬同一例證。此地,距市區「百裡弦歌」的龍溪古縣衙,不過是三四公里之途!


古縣,顧名思義,亦是古早之龍溪縣衙地之一。建於南北朝時期,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時。比漳州建郡(公元686年)還早一百四十多年,謂其古縣,名副其實。古縣的土樓確切起建時間不詳,但是專家推斷認定,應是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5年)開建的產物。論歷史,可列為最早的閩南土樓建築之一,當然,論土樓,漳州的南靖,華安等地保護更佳。

鄭姓族人依照古法,建造四方形土樓以求自保。土樓占地面積約10畝。用三合土築牆,高十米左右,牆體加厚,石砌雙重門,追求外牆堅固,設槍眼箭垛。內建有房屋一百零八間,挖水井數口。連同土樓內廣場空地,可容納千人,以防備侵擾。閩南沿海一馬平川,修築土樓起因、都與抵禦倭寇土匪、防盜賊兵災有關。集族而居,固若金湯,易守難攻,但求自保。

一千三百多年前,陳元光入閩建漳後的百年間,漳州郡治由雲霄縣遷漳浦縣,繼而再遷到今薌城區,建立起漳州古城。於是,龍溪縣治也隨州郡遷移到漳州城內的西南隅,今新華西路最末端。巧山村雖然是彈丸之地,一村而已,但祖祖輩輩按照老習慣,仍呼為古縣。雖然土樓前立碑為縣級文保單位,但年久失修,土樓已經遍體鱗傷、破爛不堪,慘不忍睹的樣子,令人心痛。文保重要人人知,關鍵必須快實施。

明末清初,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旗幟,揮師攻打漳州古城時,其司令部就設在古縣土樓內。鄭軍就地招兵買馬,把漳州城圍困了整整九個月,仍克不下。眼看清兵援軍合圍而來,鄭成功收縮兵力退守古縣,與隨後追至的清兵打了一場惡戰。慘烈的「古縣之戰」下來,鄭成功折了不少人馬。鄭成功突圍後,轉進海澄縣,清兵逆天殘忍,竟把古縣付之一炬。

由此算來,從南朝在此設立龍溪縣,到清順治九年的古縣之戰後被清兵焚毀,古縣城終於繁榮落幕。但是,古縣土樓基石土牆依然存在。古縣大廟兩邊柱聯寫道:

古史流芳梁時已建龍溪縣

南朝遺蹟清代又稱鄭公鄉

此對聯概括了古縣歷史,折射出一段真實寫照。土樓滄桑,令人嘆息。我們一行人深入進去,卻絕沒料到土樓內依然尚有村民居住。斷垣殘壁上電線縱橫,古今對奏,發人深省…

距土樓一箭之地,就是古縣大廟,相形之下,這裡人群眾多。據說準備做「鬧熱」慶典。七十七歲的廟公非常熱心,指引著我們觀看右側邊門上楹聯:

神為名宰相,

廟為古縣衙!

絕妙解說!古縣包括現今顏厝鎮的後壠、巧山、庵前、石牌等四個行政村。大廟坐西向東,現存建築面積約500多平方米,供奉東晉宰相謝安,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據歷料記載,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時,在此設置龍溪縣,縣治就在巧山村,屬泉州府管轄,至公元741年才劃歸漳州版圖。東晉中書令謝安的後裔,傳承至唐代,跟隨陳元光將軍,入閩開漳拓土,將先祖香火攜帶而來,謝氏族人落籍定居在古縣巧山村,故以遷走的古縣衙為廟,供奉先祖靈位。古縣大廟與古縣土樓一樣,都為縣級文保單位。知情者說,這裡文保等級低,很難得到更多的資金扶持,申報提級是當務之急。特別是古縣土樓,再不採取措施,一旦牆體塌方,恐成千古遺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