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下雪,各地古稱有多美!淄博成了淄州、臨沂成了琅琊,棗莊成了蘭陵,那些古稱怎麼來的?

淄博文旅 發佈 2023-01-25T22:24:25.610170+00:00

如果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長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山東一下雪,淄博就成了淄州,濟南就成了濟州、青島就成了琴島、臨沂就成了琅琊、棗莊就成了蘭陵、德州就成了安得、濱州就成了惠民、聊城就成了東昌、東營就成了樂安、泰安就成了博邑、濟寧就成了濟州、菏澤就成了曹州、濰坊就成了濰州、煙臺就成了東萊、威海就成了不夜、日照就成了海曲。

如果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西安就成了長安,南京就成了金陵。如果站在高處,遙望這些城市,雪中的城市仿佛洗盡鉛華般地純淨,如同穿越一般,恍惚間回到了從前。

魯迅先生在散文《雪》中對比南方和北方的雪時說:「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確實,北方的雪一旦飄起來,整個城市變得寧靜而詩意,行走在那些古城和古建築下,城市中最本質的雍容顯得格外悠遠,那深深庭院重重朱門,宛若世間的古韻踏著雪片而來,所有的喧囂漸漸遠去,是一場雪,讓我們所在的城市回歸了她原來的面貌。

山東一下雪,你的城市成了什麼?

山東一下雪,淄博就成了淄州,濟南就成了濟州、青島就成了琴島、臨沂就成了琅琊、棗莊就成了蘭陵、德州就成了安得、濱州就成了惠民、聊城就成了東昌、東營就成了樂安、泰安就成了博邑、濟寧就成了濟州、菏澤就成了曹州、濰坊就成了濰州、煙臺就成了東萊、威海就成了不夜、日照就成了海曲。

山東那些古稱怎麼來的?

1、淄博古稱淄州

淄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治貝丘縣(後改為淄川縣,即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大業初省。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仍治淄川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鄒平、高青、淄博及桓台、博興部分地。天寶元年(742年)改置為淄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淄州。元中統五年(1264年)升為淄州路。

2、濟南古稱濟州

濟南位於濟水的南側,因此得名「濟南」。這是從地域上的得名,歷史上,北宋年初濟南叫做濟州,在宋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屬京東東路,設治所於歷城,此為府治之始。宋代所置的濟南府,確立了明清以來濟南的行政級別及城市格局,城市由此擴大、繁榮。

3、青島古稱琴島

據《琴島詩話》載:「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風徐來,波音錚錚如琴聲之故」。意思是,山如琴,海為弦,海風輕拂,濤聲就像美妙的琴聲。

4、臨沂古稱琅琊

臨沂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祥地,西周建城以來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地域曾長期作為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海郡、沂州府等州、郡、府治所地。秦朝統一,地方實行郡縣制,臨沂地域屬琅琊郡和郯郡。

東漢時,改琅琊郡為琅琊國,光武帝子劉京將琅琊國遷都開陽,自此開陽稱琅琊。三國時期,開陽一直作為琅琊國國都,封有琅琊王。

5、棗莊古稱蘭陵

春秋時期,棗莊境內分布著薛國、滕國、鄫國等小國。公元前380年,楚國占領魯國次室亭,置蘭陵縣邑,舊址在今蘭陵縣蘭陵鎮。在戰國時,棗莊城區還沒有出現,現今的棗莊有部分屬於蘭陵縣,例如在秦朝,棗莊地區東屬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

蘭陵在古代非常的出名。南朝時先後建立齊朝和梁朝的蕭道成、蕭衍,他們的郡望都是蘭陵;北齊世宗高澄之子高長恭封蘭陵王。詩仙李白有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將蘭陵之名發揚光大。儘管各朝代大多都設有蘭陵縣,但縣治並不固定,區劃變革也頗為頻繁。明清時,蘭陵地名已經消失。

6、德州古稱安得

4000多年時間裡,德州出現過很多「別稱」。對德州影響最大的就是秦至唐。西漢初年(前206年),徳水之畔設安德縣,取「德水安瀾」之意,清代田雯的《長河志籍考》對此曾有專門的說明。

公元9年,王莽稱帝建立新朝,廢漢朝皇太子劉嬰為定安公,將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陰、鬲、重丘5個縣,民萬戶,地方百里,作為定安公國,治安德。東漢建武元年(25),劉嬰被亂兵所殺,定安公國被廢,改稱安德國。三國時,安德國降為安德縣。北魏太和十年(486),安德郡設立,取代了存在687年的漢置平原郡。

7、濱州古稱惠民

棣州,古代地名。隋置,治今山東陽信南。唐貞觀置,治今山東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今均屬濱州市。惠民(棣州)古有「魯北首邑」之稱。

8、聊城古稱東昌

東昌古城即聊城古城,是東昌府、聊城縣治所駐地,有東昌湖環繞古城。公元992年(宋淳化三年)黃河決口,原巢陵城毀,博州和聊城縣治所遷至孝武渡西築新城,也稱孝武渡西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

明萬曆七年(1579年),城牆上又建垛口2700餘個、敵樓27座;四城門樓更名,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薰」,北曰「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城東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綠雲」二樓。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東昌府在明、清時期曾為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

乾隆皇帝御筆題名的天下第一樓——光岳樓,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駕臨、乾隆帝九次駐蹕的地方。

9、東營就成了樂安

歷史上,東營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齊國,西漢王朝建立後,在秦代郡縣制的基礎上,增設州牧(刺史部),成為了郡縣以上的軍政機構。西漢時,這一地區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東漢時期,地方行政與西漢時期大同小異,東營仍屬青州刺史部,樂安國。

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三國時期,東營屬曹魏政權青州刺史部,樂安郡。三國後期,吳蜀兩國相繼衰落,聯盟抗曹的局面逐漸被打破,曹魏朝政則被司馬氏控制。西晉王朝建立後,再次完成了南北統一。西晉時,東營屬青州樂安國。

10、泰安古稱博邑

泰安最早建置在泰山附近的城鎮,是春秋時的博邑,其城址在今泰城東南15公里的舊縣村。該城曾先後為魯、齊兩國所統屬,秦統一後,在此設立博陽縣,同時作為濟北郡的郡治。漢初在這裡設立博陽郡(漢武帝時改稱泰山郡)。自春秋至西漢武帝前的四百年中,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

11、濟寧古稱濟州

夏朝時,濟寧城區一帶稱為「任國」,(即仍國,古代仍、任兩字同音)一直延續到商周兩代。秦朝統一全國後,廢封建置郡縣,改稱任城縣。五代時期稱濟州。北宋時期稱濟州濟陽郡。到元八年(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這是濟寧之名最早出現的年代。

12、菏澤就成了曹州

菏澤所在區域周代曹國的封地,取曹國之曹字為名,開始有曹州這個區劃地名。在歷史上,曹國存在了500餘年,雖然沒有成為強盛的國家,但它卻有著豐厚的文化和影響,曾有「天下之中」之稱。

13、濰坊古稱濰州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立濰州,濰州州政權機構與下密縣政權機構同城,後下密縣城升格為濰州州城。隋大業三年(607年),濰州撤銷,下密縣也改為北海縣,濰州州城便降格為北海縣城。

唐武德二年(619年),濰州重新設立。濰州州政權機構與北海縣政權機構同城。六年後,濰州又撤銷。濰州(北海)城降格為北海縣城。宋乾德三年(965年)再設立濰州,濰州州政權機構與北海縣政權機構同城的格局也重新恢復並延續下來。明洪武元年(1368年),北海縣併入濰州,濰州(北海)城成為濰州城。

14、煙臺古稱東萊

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這座長滿萊草的山腳下曾經有一個紅紅火火的諸侯國——萊國。自萊子國以東稱東萊,以西稱西萊,東萊以此得名。東萊是山東龍口市的古稱。現也作為煙臺市的古稱,或作為地理名詞泛指煙臺地區。

15、威海古稱不夜

歷史上,不同史籍對不夜名稱的由來、最早對不夜名稱的由來、含義進行記述的是《齊地記》。該書認為:「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據《齊乘》等書記載,此《齊地記》作者是解道彪,或謂解道虎、解道虔,但不知是何代人。由於唐代顏師古引《齊地記》所云為不夜縣作注,致使「有日夜出」的觀點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今仍見於近幾年重版的各類辭書。

16、日照古稱海曲

日照漢屬琅琊郡,為海曲縣。後漢,崑山縣廢,改海曲為西海縣,屬徐州琅琊國」。人們平常所謂的「海曲」,其範圍大致為現今的東港區、嵐山區、五蓮縣、莒南北部、諸城南部及膠南西北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