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四風」──傷風、痛風、中風、抽風

華陰科協 發佈 2023-01-26T02:29:04.426741+00:00

一般情況下,風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一般情況下,風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根據質量連續性條件,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風通常指空氣的水平運動分量。風是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即以風向、風速(風力)表示。但對於飛行來說,風還包括垂直運動分量,即所謂垂直或升降氣流。大風的速度很快,力量也很大,大到可移動物體或改變物體運動方向。

然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從何處說起,「風」跟人體病痛聯繫在了一起。今天要說的「四風」──傷風、痛風、中風、抽風,就是匪夷所思的例子。因為以前寫過「四風」,今天又稍微修改、補充、整理了一下,所以題目就叫做──重整「四風」。

您了解「傷風、痛風、中風、抽風」分別是什麼嗎?

1.傷風

傷風,一般是由若干不同的過濾性病毒(包括冠狀病毒、鼻病毒或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引起的鼻子、咽喉、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感染,即醫學上所說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認為90%的病例是由病毒引起,少數可以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傷風通常在受涼、淋雨或過度疲勞等原因作用下,加上身體抵抗力下降所引致(可以理解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失衡的後果)。如無併發症,一般在3-4天便會痊癒(達到再平衡狀態)。

「傷風」一詞來自日常用語,它不是科學和醫學領域裡的精確定義,不應當和真正的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相混淆。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呼吸道傳染病。它經飛沫傳播(這確實與空氣流動有點關係),臨床典型表現為突起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狀,而呼吸道症狀較輕。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為3~4天。流感對於免疫能力較差的人群(主要是嬰幼兒、老人)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傷風後,人體往往會發燒,身上怕冷,空氣流動、風一吹就更冷得直打哆嗦了。由此有人就說傷風是由於風吹的原因造成的,還說出汗後吹風就會傷風。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怕冷是傷風的結果,不是傷風的原因。強身健體才是預防傷風感冒的不二法寶。

在日語裡「風邪」指的就是感冒。日本人也把感冒跟「風」牽扯到了一起。看來古時候的遣唐使們真是忠實地傳承了我國的「先進」文化,哪管它感冒是不是跟空氣流動的「風」有無關聯呢!

再多說幾句。我出生、成長在農村。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說身上劃破出血了,可千萬別被風吹著、得趕緊捂得嚴嚴實實的,不然會得「破傷風」的!現在想起來這是多麼的可笑又可怕。更有甚者,干農活的時候不小心給身上劃破個口子、出血了,老人就說把土灑在傷口上止血。你現在該明白了,為什麼說我們農民老「土」了──血液里吸收的都是土啊!

再扯遠一點,想到了一個成語:傷風敗俗。「傷風敗俗」出自唐朝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該成語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這裡的「傷風」意指敗壞社會風氣。這裡的「風」應該是指意識流,但與風還是沒啥關係。

2.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覆發作性炎性疾病。其臨床特徵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徵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多見於體形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絕經期後婦女。

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風的主因。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里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將相帝王都患有痛風,故痛風又稱為「帝王病」,也因此一直被視為和「酒肉」有密切關係的富貴病。痛風確實與飲酒(尤其是啤酒)、肉食(尤其是內臟)和海產品的攝取有關,亦有研究指出碳酸飲料及果糖也可能導致痛風。另一方面,維生素C、咖啡和奶製品則可能對阻止痛風的發生有所幫助。

很多人都在說「痛風」這個病名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其實不然。事實是,朱丹溪的老師羅知悌創立了「痛風」這一病名,成就了丹溪學派。其症狀為:「遍身骨節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噬之狀,名曰白虎歷節風」。痛風頑固難治,反覆發作,嚴重摧殘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健康,使無數患者陷入了生不如死的絕望境地。

大概羅知悌給這種病起了「痛風」這個名字的原因,就是因為該病患者疼痛的感覺連微風輕輕吹到身上都疼痛難忍的緣故吧。得了痛風,確實會痛恨風。然而,實際上痛風跟空氣流動的「風」扯不上關係。

3.中風

中(zhòng)風,即腦中風,也就是急性腦血管病變。因其發病大多數比較急驟,故又稱「腦血管意外」。凡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腦血液循環障礙和腦組織機能或結構損害的疾病都可以稱為中風。

中風大致可能分為兩大類,即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分別指的是腦動脈系統的缺血(俗稱「腦梗塞」)或出血(俗稱「腦溢血」)。不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都會造成不同範圍、不同程度的腦組織損傷,因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精神病和神經病症狀,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治癒後很多病人留有後遺症。

「中風」是中醫學名詞,又稱「卒中」。「中風」一詞,最早記載於2000多年前,戰國時的《黃帝內經·素問》一書,稱之為偏枯、仆擊、薄厥、大厥、剪厥等。正式將該病命名為「中風」的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金貴要略》。中醫關於中風的說法五花八門。大概因為這種病的症狀和發病情況兇險、猝不及防、後果嚴重的緣故,因此中醫形象地稱之為中風──意思是該病像空氣流動的「風」一樣飄忽不定,像是著了魔一樣。

現代醫學稱中風為「腦血管意外」。究竟為啥把「腦血管意外」和「風」聯繫起來而稱之為「中風」的,還真是令人費解

4.抽風

抽風,醫學名稱為「驚厥」,表現與癲癇發作類似,是小兒時期常見的急症。抽風時,患兒意識突然消失,雙眼上翻或向一側凝視;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強直、發硬、痙攣或不停地抽動,一次發作可由數秒至數分鐘。抽風時,除了身體內部因為缺氧大腦細胞受到損傷外,也會引起一些外傷及其他併發症,所以要採取相應措施,預防這些傷害。

小兒抽風的原因很複雜,常見的原因可按發熱與否分為發熱性抽風和非發熱性抽風兩大類。(1)第一類為無熱驚厥,即抽風時不伴發熱。主要包括兩種疾病:一種是小兒低鈣性手足搐搦症,就是由於體內缺鈣引起抽風;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另一種是癲癇,就是俗話說的「羊角風」。其他還有腦炎後遺症、核黃疸等等。(2)第二類為高熱驚厥,就是抽風伴有發熱。這類也主要包括兩種疾病:一種是由於高熱刺激引起的高熱驚厥;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另一種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例如大腦炎、腦膜炎等。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如中毒、腫瘤等。

無論如何,難以理解「抽風」或者「羊角風」的上述發病症狀和發病原因怎麼就與空氣流動的「風」扯在了一起

如果非要把上述「四風」與空氣流動的「風」掛起鉤來不可,那就是上述「四風」來去疾速,善動不居,變幻無常,其性輕揚開泄、動搖,且無孔不入;酷似難以觸摸、行蹤不定的「風」。

縱觀上述「四風」,可以看出:

風兒沒有錯,

都是人之過!

若把風責怪,

病魔偷著樂!

傷風、痛風、中風、抽風,這些都與風毫無關係

來源:醫用生物力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