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分9.0,你永遠可以相信總台的文化節目!

深度文娛 發佈 2023-01-28T06:52:35.150702+00:00

1月24日大年初三晚八點,由總台製作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舞台上,響起了穿越千年的《詩經》吟誦之聲,先民們勞作、宴飲和生活的場景頓時變得如此可感可觸。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月24日大年初三晚八點,由總台製作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舞台上,響起了穿越千年的《詩經》吟誦之聲,先民們勞作、宴飲和生活的場景頓時變得如此可感可觸。

最新一期節目播出當晚,微博話題#中國人的浪漫都在詩經里了##詩經里哪句話最讓你心動#等話題就輪番登頂要聞榜TOP1。回顧從2021年大年初一第一季開播,到2023年大年初三持續上新,《典籍里的中國》逐漸成為一道春節特供文化大餐,第二季更是斬獲豆瓣評分9.0的開分佳績。憑藉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表達形式,《典籍里的中國》讓典籍走近大眾、深入群眾,在萬物正欲復甦的新春,又何嘗不是展現出綿延中華文明鮮活的精神力量。

寶藏選材,借靈魂人物為古今牽線

正如選材備材是做好一道美味佳肴的關鍵性第一步,中華歷史典籍浩如煙海,選擇哪些典籍、與典籍有關的哪些事件和人物、典籍中的哪些代表性段落,也是製作團隊需要費心琢磨和考量的內容。

在《典籍里的中國》第一季中,節目就將《尚書》《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典名篇搬上舞台,以極具觀賞性的戲劇形式進行重新演繹,不僅激活了文字中承載的民族情感和集體情感,也再次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認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獨特視角。

第二季對歷史典籍的選用則同樣別出心裁,如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永樂大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體現先秦禮制的儒家經典《禮記》以及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等。這些典籍的特殊之處,不僅源於其在各自領域內的開創性,更在於其內容對中華文化元素、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全方位呈現。

為充分挖掘文本中最具概括性,又能充分展現精神內核的故事,《典籍里的中國》每期節目都選取了能串聯起典籍核心內容的靈魂人物作為「主料」,再根據其生平進行二次加工,創作出傳遞當代價值寄託的戲劇作品。

例如,第二季第三期將東漢經學大家鄭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與《禮記》緊密融合,這也讓「當代讀書人」撒貝寧有些出乎意料:「我以為會從孔子及其弟子的視角演繹《禮記》,沒想到是以一個注者的視角來看待這部典籍。」而鄭玄與兒子鄭益感人至深的父子情,也令無數網友為之落淚。

此外,與《永樂大典》相關的「布衣都總裁」陳濟,與《漢書》相關的中國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家班昭,以及護《詩》、注《詩》、傳《詩》的《詩經》傳承人毛亨、毛萇,都是在《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得以再現的歷史人物。可以看出,節目並未將創作視角局限於典籍作者,而是帶著創新性的解讀,聚焦能讓觀眾有代入感、有對話感的角色,實現節目文化價值和傳播價值的有效融合。

絕妙「加工」,以創新升級為典籍添味

只有優秀的掌勺人和精湛的加工方式,才能讓寶藏原料發揮出「爆炸式」的感官刺激。為此,《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延續了「文化訪談+戲劇+影視化」的表達方式,在敘事方法、表達手段和舞美呈現等方面進行創新升級,全面展現中華歷史典籍之美。

一方面,在舞台視覺效果方面,每期節目開場都特意通過後期特效帶出一段儀式感的書目展示,重點突出珍貴典籍文物的特性。在戲劇表演環節,綠幕拍攝等影視創作手法也被運用進來,使表演環節更具故事性和觀賞性。例如,第二季第一期陳濟在湖邊「悟道」、拜別恩師父親等場景中,幾分鐘的畫面就運用了電影級虛擬特效技術等科技手段,極大擴充了舞台邊界和表演範圍,令不少網友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對話感」貫穿於節目的整個製作架構,空間與空間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處處可見創作團隊在節奏把控上的巧思。

除了設置專家組品讀間,《典籍里的中國》還設置了戲劇演員的觀訪間。例如第二季第四期節目中,當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馬銀琴和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鄭任釗,與主持人王嘉寧對話《詩經》來源和意義時,戲劇演員可以在觀訪間同步觀看專家組對典籍的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而當舞台上進行戲劇表演時,專家組和觀眾們又能在屏幕內外共同觀賞,實現兩個創作空間的對話。

品讀專家組、戲劇表演者,以及作為「現代讀書人」的撒貝寧,則實現了人物之間的對話。專家組的解讀,讓觀眾不僅能從專業的角度了解歷史典籍的成書背景,還能更精準獲悉節目選擇戲劇創作主角時的出發點。戲劇創作者可以藉助角色身份,完成極具浪漫色彩的古今對話。而「現代讀書人」這一固定人物,則始終帶領著觀眾的目光,在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自在遊走。

藉助各人物之間的溝通,優秀且凝練的歷史典籍文本,與節目結合當代文化需求創作出的戲劇文本,共同實現了跨越古今的文本對話。第二季第一期中,演員段奕宏一氣呵成地演繹了陳濟立志、悟道、修書的人生歷程,而這段對《永樂大典》編纂者的生動再現,實際是對世世代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堅守中華文化、護佑中華文脈的致敬,有效融合了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

誠邀品鑑,用接續創作為時代作答

聚焦流傳千古的歷史文化典籍,根據當下價值表達和時代呼喚進行創作,《典籍里的中國》最終「加工」成果如何,還得看廣大觀眾群體的反饋。回顧第一季開播以來收穫的各類反響,節目兩季傳承通過持續創新,日漸累積了獨樹一幟的影響力和業內外認可,為「是以中國」繼續作答。

截至目前,節目第二季在微博的相關話題閱讀量近15億,主話題#典籍里的中國#閱讀量累計超過17.7億,全網熱搜超110個,累計超千個主流藍V及文化、歷史、娛樂、影視等領域大V主動傳播並跟蹤報導,微博端累計覆蓋人次近30億。第二季播出至今,全平台播放量達8.4億次,讓典籍「活」在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心中。

表演舞台上,對角色故事進行重新詮釋的青年演員們,就在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典籍文字的魅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二季第二期演繹《漢書》故事時,演員萬茜扮演了三個不同時期的班昭。在談到角色理解時,她談到班昭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成長為一代大家:「這股氣度是非常了不起的!」

除了舞台表演,節目還拓展了與觀眾互動的渠道。在「典亮光明」小劇場環節,主持人、演員等輪番上場,對網友提出的典籍知識疑問進行在線解答。例如,「古代當駙馬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為啥三國演義人名大多是兩個字?」「古人喜歡吃燒烤嗎?」「古人會置辦什麼年貨呢?」有趣又實用的互動答疑,讓典籍也變得離大眾更近了。

節目第二季的升級創新,也收穫了許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在豆瓣熱評中,有網友寫道:「專家解讀更詳盡了,場景打造上運用了更多影視化手段。」「別出心裁以班昭的女性視角講述班氏兩代人接續撰寫《漢書》的故事,是女性的力量,也是傳承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更有微博網友透露,家中的小孩在看到班昭回憶哥哥、父親的場景時嚎啕大哭,與典籍故事和戲劇內容高度共情。

而結合先民們宴飲、勞作、生活等多個場景的第四期《詩經》,則成為了觀眾心裡一道獨特的春節文化大餐。

近年來,無論是《典籍里的中國》,還是《古韻新聲》《山水間的家》等原創佳作,總台綜合頻道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感悟時代激情,從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開掘創作題材,相繼獻上一場場文化的「饕餮盛宴」。這也體現出總台正在用「思想+藝術+技術」的力量推動形成「滿屏皆精品」的生動局面,加快推進全鏈條、全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