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可不是北宋給大遼紅包 北宋的代價很嚴重還賠上這樣東西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發佈 2023-01-29T04:28:19.032115+00:00

澶淵之盟有很多種解讀,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北宋給的錢不多,是很划算的盟約。這是一種非常糊塗的算法,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不正確。


澶淵之盟有很多種解讀,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北宋給的錢不多,是很划算的盟約。這是一種非常糊塗的算法,從物質到精神層面都不正確。

北宋每年給遼國的物資是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是蕭太后要的可是真金白銀的十萬兩銀子,根本就不是折合成十萬兩白銀的銅錢,大宋的銅錢同樣也不能折合成絲綢頂帳。遼國很少製造銅錢,國內大規模使用北宋貨幣,但它嚴格控制北宋貨幣的流入,也知道條約上要北宋用鑄幣付帳會出大問題。遼國上層讀書不多,但基本的古代貨幣常識可是知道的,更不用說北宋晚年還干出了鑄幣大貶值這樣的事情(盟約物資是一年一給的)。

契丹人的要價讓北宋政府很肉疼,不得不求助老趙家的私人儲備。唐宋時期不是明清,每年的白銀產量只有幾萬兩,唐朝鼎盛時期每年白銀產量不過三萬多兩,有時一年只有幾千兩;北宋財政收入最多的一年,白銀收入是「銀以兩計者五萬七千」,遼國的白銀要求已經是北宋政府每年白銀收入的兩倍,是北宋內府白銀總儲備的五分之一。北宋每年的絲綢收入是百萬匹,最多的一年是「綢絹以匹計者一百五十一萬」。二十萬匹絲綢似乎也是遼國上層精心選擇的數字,因為當年趙匡胤說過要用20匹絲綢換一個契丹人腦袋,要用左藏庫藏滿幾百萬匹絲綢殺盡契丹青壯。遼國的要求不是北宋財政收入的「一根毛」,它卸下的其實是北宋財政收入的一根大腿。

如果這還不夠直觀,可以用北宋和明朝進行一下對比。北宋給遼國的絲綢數量是明朝和日本每年交易額的兩倍,明朝可是用十萬匹絲綢就讓日本白銀大量流出,讓日本幕府都頭疼。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明朝才給了這個頂級大BOSS絲綢26432匹、絹90127匹,數目剛到北宋每年饋贈的一半,就這個數目的絲綢,也先就高興得像過年,拿到禮物的當年就稱帝了。明朝贈送給朝鮮、東南亞君主的絲綢,特別看重的對象才給上千匹。

第二個被人忽視的危害就是北宋徹底喪失了唐朝繼承人的地位,沒在北方各族群眾心中成為華夏理所應當的代表。這也是漢唐時期見不到情景,突厥可汗等外族首腦身上可真有唐朝的兼職,西域各國、各族的國王首領還都在唐朝藩鎮中當軍官,華夏君主的地位遠在周國各族首領之上。

澶淵之盟簽訂前,遼國還擔心華北地區的漢人民心。澶淵之盟簽訂後,北宋和遼國以兄弟相稱,遼國取得了和北宋相當的地位,遼國就以唐朝的繼承者自居。在北方知識分子心中,華夏和漢族已經轉移到了東北和內蒙,真沒兩宋啥事。比如元好問就把華夏中州從河南搬遷到了內蒙陰山。元好問是金朝末期的知識分子,但他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遼代,遼國就以中國北朝自居,把宋朝稱作南朝。遼國君臣也非常注意宣傳,他們把澶淵之盟的饋贈叫做「納與契丹」,「納」這個詞可是下屬送給上級的禮物的專用名詞。在澶淵之盟的作用,到了金代南宋更是成了北方儒家知識分子口中的「島夷」,女真人和金朝反而成了漢人和華夏。

因為遼國和北宋和平相處,也得到了北中國主人的名分,華北的漢人就也被遼國、金國和元朝看作是正統皇朝,崖山的苦果其實就是澶淵之盟時栽種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