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安靜的焦慮症,藏在你我身邊!

廣東衛生在線 發佈 2023-01-30T23:58:39.078266+00:00

媽媽脫下淑媛的涼鞋和襪子,發現小腳趾的指甲幾乎全部脫落,觸目驚心。原來,課間一個孩子不小心踩了淑媛一腳,她痛得要命,卻不敢和任何人說,只能苦苦忍耐。


「媽媽,我腳趾痛。」放學時,淑媛哭著說。媽媽脫下淑媛的涼鞋和襪子,發現小腳趾的指甲幾乎全部脫落,觸目驚心。原來,課間一個孩子不小心踩了淑媛一腳,她痛得要命,卻不敢和任何人說,只能苦苦忍耐。熬到放學,已經過了7小時。


淑媛媽媽又氣又心疼,打電話向班主任詢問情況。班主任對孩子的受傷一無所知,還透露了淑媛在學校幾乎不和同學說話,上課回答問題也只是點頭、搖頭,或是保持沉默。



這種狀況讓淑媛媽媽一頭霧水。孩子平時雖然內向,但說話沒問題。老師調出班級的錄像,淑媛媽媽才發現鏡頭下的女兒完全變了一個人:拘謹、退縮,多數時候呆在角落,拒絕和同學接觸。


第二天恰逢周末,淑媛媽媽仔細觀察發現,女兒在小區里和熟悉的玩伴玩耍時能夠談吐自如,一旦有陌生的夥伴加入,就變得有些猶豫,沒多久就找個緣由要回家。


「不許回家,就在這兒玩。」淑媛媽媽態度非常強硬,「你總不說話怎麼能行?」淑媛眼含淚水,隨後不管媽媽問什麼都不再回答,從此也沒有在外人面前說過話。每一天,淑媛仍然上學、放學,只是變得更加沉默,徹底成為了班級的「小透明」。


淑媛是典型的選擇性緘默症,這是一種特殊的兒童焦慮症,不能用「害羞」或者「性格內向」來解釋。流調顯示,該疾病在中小學的發生率為0.2%~2%,即平均每100個孩子裡就有一個選擇性緘默症患兒。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現如常,所以常常被親友忽略,但是一旦離開心理舒適區,孩子就無法適應,選擇用沉默來保護自己。


不恰當的關愛
傷害也許大於沉默


很多父母會把關注點放在孩子不說話的原因上,往往得不到答案,只得自己揣摩:「孩子就是性格內向,多熟悉環境就好了。」「孩子昨天背誦不好,今天老師提問才不說話」……種種解釋,對孩子都沒有幫助。一旦被貼上「不愛說話」的標籤,孩子就更難開口說話了。我們也無法勉強孩子說話,因為沉默是孩子抵抗外界壓力的武器,一旦壓力增加,在找到新的應對方式之前,他們只會變得更加沉默,讓問題進入惡性循環。


其實,孩子不是拒絕說話,而是因為內心焦慮、說不出話。因為難以與同伴對話,他們不能表達需要,無法完成既定的成長任務,甚至因無法求助而獨自忍受痛苦,這影響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並讓他們感到情緒低落、甚至抑鬱。如果不及時干預,這些症狀或許會持續到成年,影響孩子融入社會。


通常,患兒在三四歲時就會出現一些症狀,比如經常感到焦慮、極度害羞,離開父母就表現得不安、不知所措,在新的環境中容易退縮。幼兒園裡,我們經常看到患有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因為害怕尷尬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或者因為被強迫說話變得暴躁易怒,更常見的是用手勢、點頭或搖頭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偶爾說出隻言片語,也非常笨拙、並不連貫。


造成選擇性緘默的原因是多重的,如親人的離去、搬家、轉學、突然意識到自己語言表達有功能性缺陷,或者被他人嘲笑等等,而且這些孩子通常具有焦慮特徵,言語能力不夠好,遇到危機時往往不能及時獲得幫助。


同樣,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不說話的動機,反而因為不說話給孩子過多的關心,或者遷就孩子利用非口語的方式進行表達,會讓問題持續更久。


共同努力
向緘默發起挑戰


選擇性緘默的治療不應過度側重讓孩子說話,而是要通過多種治療策略降低孩子的焦慮。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繪製一個「說話地圖」:在紙中間畫一個簡單的房子,在房子裡畫上一個小人,代表孩子待在安全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孩子可以順利地說話。然後,在紙上增加一些家附近的活動場所,如超市、公園、奶奶家等等,這是孩子有機會說話、並不是非常恐懼的地方。之後,幫助孩子區分在這些場景,什麼時候可以說話,可以和誰說話。


標識可以說話的人非常重要。孩子一旦把這個人列為可以說話的對象,那麼在大多數時候,他可以和這個人繼續說話。如果有一個孩子,可以在校車上和隔壁班的小朋友說話,那麼他在學校遇到這個小朋友,就有可能說話,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增加說話的機會,也是治療的支持性因素。也可以主動增加孩子在學校里說話的機會,如讓兩個小朋友在走廊、圖書室或者操場上一起說話、做遊戲。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雖然焦慮,但通常可以參加遊戲類的活動,等他們放鬆下來時,對說話這件事的焦慮也在降低,然後再逐步加入其他小朋友,甚至是老師,讓孩子適應在更多人面前說話。


總之,選擇性緘默並不是簡單的不說話,需要父母和老師在正視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後,逐步創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通過認知調整和行為挑戰,一步步幫助孩子走出沉默的怪圈,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作者 | 曹慧 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師

編輯 | 梁沐 吳秋秋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人之初》雜誌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