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研讀:帝國皇帝尤利安,在親征波斯途中因傷重去世

頤華文史 發佈 2024-04-26T19:20:14.484720+00:00

363年3月,尤利安率大軍從安條克出發,用時5天到達了希拉波利斯,此次遠征的所有水陸軍隊在這裡集結。

羅馬史研讀:帝國皇帝尤利安,在親征波斯途中因傷重去世——尤利安非常重視此次東征,在出兵波斯前他還派出使者聯絡了亞美尼亞國王阿爾薩克斯二世,相約亞美尼亞派出軍隊與羅馬軍配合,同時對波斯用兵。363年3月,尤利安率大軍從安條克出發,用時5天到達了希拉波利斯,此次遠征的所有水陸軍隊在這裡集結。大約9萬人組成的大軍集結起來。

尤利安親征波斯

除此之外,還包括由1000餘艘為軍隊運送補給和工程裝備等物資的船隻、50艘戰船、64艘為軍隊渡河而搭建浮橋的小船。大軍集結完畢後,尤利安對他們發表戰前演說,許諾獎勵他們每人130枚銀幣。在滯留數天之後,尤利安前往位於奧斯羅恩的一個小鎮巴特納,隨後大軍到達了卡雷。

在這裡,他召集高級將領制定了下一步行動方針,最終決定將軍隊一分為二:由塞巴斯蒂安和普羅科皮烏斯率領18000人的軍隊向東進軍,前往重鎮尼西比斯。這支軍隊有兩項任務:其一是肅清尼西比斯附近的波斯勢力,以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其二是接應此前承諾會出兵協助羅馬的亞美尼亞軍隊,與他們一同攻占米底地區,然後南下與皇帝的主力部隊會合。

尤利安自己則親率主力部隊65000人沿著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順流而下,劍鋒直指波斯帝國的首都泰西封。在進入波斯領土後,尤利安將騎兵部署在左翼,一部分步兵位於右翼排列,另一部分殿後,負責運送輜重補給的軍隊置於部隊中央,防止敵軍襲擊。

在布陣完畢之後,尤利安派遣盧西利安努斯帶領一支1500人組成的隊伍前去偵查敵情。凡是遇到有波斯軍隊駐守的堡壘時,尤利安都會首先勸降,並做出保證他們生命安全的承諾,可見他並不想將時間浪費在逐個城池的爭奪,而是意圖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奪取泰西封。而大多數城池在面對羅馬大軍時,也都選擇了歸順,其他沒有歸順的城池也大多都在輕微的抵抗後也選擇投降。

羅馬軍隊在波斯境內的行軍非常順利,直到到達一座叫作波薩博拉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官員欺騙了尤利安,他們先假意答應歸降,但要求霍爾米斯達與他們商討相關事宜。霍爾米斯達是波斯的流亡王子,他曾陪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皇帝參觀羅馬,尤利安在此次東征波斯的戰役中帶上了他,其意圖可能在於擊敗波斯後,將霍爾米斯達扶植為新的波斯國王。

在霍爾米斯達到達後,波薩博拉的守軍立刻扣押了他,並拒絕了尤利安的勸降。他們的欺騙行為引起了羅馬皇帝的憤怒,當即下令攻城。波斯守軍無法抵擋數量龐大的羅馬大軍,便放棄了外城牆,退入了衛城。尤利安命工程兵在衛城旁建造起了比衛城城牆更高的工事,羅馬弓箭手居高臨下對城內射擊,波斯守軍傷亡慘重,最終選擇投降。

在這場戰鬥後,尤利安為了表彰士兵的英勇,向他們每人分發了100枚銀幣。在攻占波薩博拉後,羅馬大軍繼續攻城拔寨,尤利安發現了一條運河的遺蹟,當地人告訴他,這是圖拉真皇帝在遠征帕提亞時下令挖掘的。尤利安決定重新疏通這條運河,為他的艦隊提供一條進入底格里斯河的河道。

由於此地已經距離泰西封不遠,波斯軍隊在河對岸進行阻截,尤利安命令士兵登船渡河作戰,在一番鏖戰之後,羅馬軍取勝,隨後通過修復完畢的運河,羅馬大軍成功抵達了底格里斯河東岸。現在,羅馬軍隊終於抵達了泰西封城下,波斯的大軍早已在此地嚴陣以待,雙方展開了會戰,波斯軍不敵,撤入城中進行堅守。

尤利安指揮軍隊進行攻城,但泰西封畢竟不是此前攻下的小城,此城作為波斯帝國的首都,城內守軍數量龐大,一時間難以攻取,並且羅馬方面尚且不知波斯國王沙普爾所率領的波斯主力大軍的位置,在這種圍城久攻不下的情況下,沙普爾隨時有可能率大軍前來援救泰西封。尤利安遂召集將領進行商討,他們一致認為:需等待普羅科皮烏斯和塞巴斯蒂安的軍隊以及亞美尼亞的援軍到達之後才可攻下泰西封。

然而,如同敵軍的主力的動向一樣,羅馬的這支軍隊也至今不知蹤影,沒有消息傳來。在與眾將商議之後,尤利安決定暫緩攻打泰西封,他下令大軍北上尋找普羅科皮烏斯和塞巴斯蒂安的軍隊。但對於船隊來說,逆流而上極為困難,如何處置隨軍而來的龐大艦隊則成為了尤利安需要決策的另一個問題。

最終,為以免把船隊留給波斯人,尤利安決定焚毀這支艦隊。他為士兵保留了僅供20天所需的補給,除了少量行軍所必需的船隻與搭建橋樑的船隻外,將1000餘艘船隻被付之一炬。這無疑是一次重大決策失誤,這一失誤也使羅馬大軍失去了後勤補給,逐漸陷入困境。被焚毀的船隊使底格里斯河頓時火光沖天,仿佛也象徵著帝國的殘陽。

帝國最後的銀鷲旗

與在高盧率軍時所使用的基督教軍旗所不同的是:此次由尤利安發起的東征波斯的戰役中,羅馬大軍使用的是頂端裝飾著銀制老鷹的銀鷲軍旗。該樣式的旗幟雖是羅馬軍團的傳統旗幟,但自從馬克森提烏斯在爆發於312年的與君士坦丁為爭奪帝國統治權的米爾維亞橋之戰中使用該傳統旗幟之後的50年間,羅馬帝國的軍隊所使用的一直是代表著基督教的軍旗,羅馬傳統的銀鷲旗幟早已長達半個世紀沒有使用。

尤利安改用銀鷲旗幟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所率領的羅馬軍團是一支傳統的羅馬軍團,而絕不是一支基督教的軍隊。波斯在面對燒毀船隊、喪失大量補給的羅馬軍隊時採取了焦土戰術,他們燒毀了村莊、灌溉系統、食物、飼料等,使羅馬大軍在撤退途中無法得到補給。

同時,波斯軍隊不斷的襲擾讓本已疲憊不堪的羅馬人苦不堪言。363年6月26日,羅馬軍行至馬蘭加時,埋伏在丘陵後的波斯軍隊突然襲擊羅馬大軍的後方,尤利安聞訊,連甲冑都未穿就跳上戰馬,奔赴遇襲的大軍後方,像往常一樣親自上陣激勵士氣。在後方之圍暫解後,部隊左翼遇到波斯騎兵部隊的猛攻,情勢危急。

尤利安馬不停蹄,再次奔赴前線。這不免讓人想到6年前的斯特拉斯堡戰役,當左翼和右翼遇襲時,尤利安也總是第一時間奔赴前線督戰,鼓舞士氣。他命輕裝步兵用投擲武器禦敵,波斯人抵擋不住,開始撤退。在這危急關頭,為了避免敵軍退去後再次來襲,尤利安身先士卒,指揮並激勵大軍進行追擊。

在混亂的戰場中,突然飛出一支長矛擦過了羅馬皇帝手臂,貫穿了他的肋骨,直插入他的肝臟。皇帝想拔出長矛,手卻被鋒利的矛頭割破,失去知覺而昏厥並從馬背上跌落。身旁的侍衛飛奔過來將他救起,離開戰場,抬進了附近的帳篷中。

傷勢嚴重的尤利安甦醒之後,仍然表現出毫無畏懼的英雄氣概,在得知主將安納托利烏斯已經陣亡後,尤利安流下了傷感的淚水,並想再次奔赴戰場。但傷勢過重的他無法活動,他自知很快將面對死亡,便召集眾將交代後事。他沒有指定繼承人,因為他認為如果無法獲得軍隊的支持,他指定的繼承人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在後事交代完畢之後,尤利安吩咐馬克西穆斯進入大帳,與他最後一次探討哲學的問題。當天夜晚,尤利安崩殂。這天是363年6月26日,自從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去世後,尤利安獨自一人統治了帝國僅僅一年零八個月。

尤利安生前並無子嗣,君士坦丁家族在他逝世後已經再無男性繼承人,將領們在商議後決定推選內廷近衛軍首領約維安為新君。按照先帝的遺囑,約維安命人將尤利安的遺體帶到了塔爾蘇斯進行安葬。

約維安是一位基督徒,他廢除了尤利安限制基督教以及扶持多神教的措施,尤利安的東征波斯計劃與復興異教的改革都隨著他的逝去而失敗。尤利安是由他的祖父君士坦提烏斯·克魯魯斯所建立的君士坦丁王朝最後的一個男性後裔,在他死後,君士坦丁王朝也隨之滅亡。

「立法者」尤利安

在尤利安所擁有的多重身份下,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他「叛教者」的身份以及羅馬帝國歷史上唯二的深諳哲學的羅馬皇帝的身份。由於尤利安在位期間出台法律的數量頗多,因此被同時代的史學家貼上了「立法者」的標籤。

利巴尼烏斯在尤利安葬禮上的演講中提到「尤利安的法庭對所有人開放,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言的地方。尤利安非常精通法律,他可以看穿心懷不軌的律師和政黨的詭計;他做出判決時從不考慮相關涉案人員的聲望,而且他比最謙遜的法官更加始終如一地遵守規則程序。」

同為帝國晚期歷史學家的尤那皮烏斯同樣認為「尤利安是一位廣受歡迎的法官,因為他平易近人且公正,尤其是因為他拒絕容忍因非法的手段而故意拖延審判程序的行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