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賽道的華為

虎嗅app 發佈 2023-02-02T23:09:48.145059+00:00

台上余承東的表情和語氣似乎很輕鬆,但熟悉手機產業的人都知道這一句話的背後,到底發生了多少大事,余承東和他背後的團隊到底擔負了多少的壓力。

「時隔兩年之後,華為Mate 50系列又回來了!」

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在Mate系列暌違市場兩年之後,終於再度喊出了上面的這句話。

台上余承東的表情和語氣似乎很輕鬆,但熟悉手機產業的人都知道這一句話的背後,到底發生了多少大事,余承東和他背後的團隊到底擔負了多少的壓力。

但不論如何,更需要看到的是,「Mate 50系列又回來了」這句話對整個手機產業,到底包含了多少意義。

困難重重

華為Mate系列,是華為手機陣容里的旗艦,它的出現,最初就背負著國內品牌的高端夢想。

時間回到2010年12月,彼時華為決定將手機業務升級為公司三大業務板塊之一,並且定下了要從做運營商的低端貼牌機,升級為面向消費者的高端自主品牌這一策略,而且更立下目標,要將華為手機做到世界第一。

當時,外界對華為這個決策,感到不能置信。畢竟當時的高端手機市場,就是蘋果和三星的天下;國內品牌只能在低端市場競爭。這個沉甸甸的擔子,最終就落在余承東肩上,在當時他在自己的微博寫下7個目標:


1、從ODM白牌運營商定製,向OEM華為自有品牌轉型。


2、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


3、放棄銷量很大但並不賺錢的超低端功能手機。


4、啟用華為海思四核處理器和Balong晶片。


5、開啟華為電商之路。


6、啟動用戶體驗Emotion UI設計。


7、確立硬體世界第一。

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骨感的。余承東和他的手機團隊剛開始就遇上了各種困難,巨大壓力也接踵而至。

在華為手機起步階段,由於晶片設計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這時候華為手機晶片性能一般、但開發成本卻相當高昂,內部曾將之嘲笑為「燙手的吸金娃娃」。故而,當時華為手機面臨著不少質量問題,受到用戶吐槽。

華為的手機團隊在內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但儘管如此,他們並沒有放棄研發晶片、沒有放棄手機業務,而是選擇負重前行。據資料指出,華為繼續每年投入4億美元的研發費用、2萬人的研發團隊,繼續開發晶片。當時他們認為,即使晶片性能暫時未達預期,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華為手機團隊在經歷了兩年的磨鍊後,在2014年開發出的麒麟920晶片,採用了28nm製程、八核架構、並整合Balong基帶,無論是性能和功耗,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在技術團隊逐漸攻堅克難的背景下,Mate系列的技術底座逐漸夯實,就只差一個精準的市場方向。

背負希望

隨著持續不斷地創新成果被產出,華為手機的高端之路也開始積累了更多經驗。不久之後,大屏旋風席捲整個手機產業,不少商務人士爭相購買大屏手機;而華為也瞄準這個機會,開始策劃Mate系列大屏手機,劍指這一群具有高消費力的商務人士。

到了2014年,華為最終推出了一台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Mate 7。

這台售價高達3699元的Mate手機,在2014年國內品牌陣營里,售價算是相當高昂。但Mate 7憑藉擁有超高屏占比、最大面積金屬機身的設計,讓不少商務人士覺得它貴得很合理。

此外,Mate 7搭配了麒麟920晶片的強化版本──麒麟925晶片,擁有超強性能以及全球最快LTE Cat6網速。與此同時,對手產品只能採用發熱嚴重、被謔稱為搭載「火龍」的驍龍801晶片,對比之下,採用麒麟925的Mate 7,有著明顯的性能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Mate 7開售不到半天,全國一千多家門店均脫銷一空,旋即一機難求;上市三個月,發貨200萬台,半年累計發貨量超過了400萬台。最終,Mate 7出貨量超過700萬台。

在Mate 7獲得商業成功的基礎上,華為開始找到高端手機的方法論,後來陸續推出多台成功的Mate系列手機,也是在這個產品思路上的延續。

在2018年,華為發布Mate 20系列手機,這台被認為是一代經典Mate的旗艦機型,擁有自研的麒麟980晶片、矩陣徠卡三攝、超大屏占比的亮麗屏幕、屏幕指紋識別、以及全球首款支持無線反向充電技術,推出後大受歡迎。2019年8月,華為公布Mate 20系列的銷量同比增長至1600萬台。

同樣在2018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Xs Max;但這台新iPhone的最大創新,僅僅只是加大了屏幕。在蘋果的創新動力缺乏的背景下,iPhone銷量連續數個季度同比下滑,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更跌至近年新低。

此消彼長,藉助Mate系列的大獲成功,華為成功躋身全球高端手機市場,與蘋果三星三分天下,打破以往手機市場僅由蘋果三星兩強並立的格局。而華為在高端市場,也終於成長為了與蘋果旗鼓相當的對手。

此時,回顧當初余承東在接手華為手機業務時立下的宛如軍令狀般的小目標,那些曾經的豪言正一件件地成為現實。

負重前行

2019年5月1日,著名調研機構IDC公布全球手機市場統計數據,華為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暴升50%,而iPhone出貨量暴跌30%。與此同時,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份額已超蘋果成為第二位,距離登頂就只有一步之遙。

隨著華為不斷在技術上深化投入,華為手機業務的發展正進一步加速。但也就在2019年5月16日,美國突然宣布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給Mate系列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霾。

儘管在美國禁令的陰霾下,華為依舊在Mate 20系列的商業成功基礎上繼續推出Mate 30系列,除了影像能力進一步加強,首款搭載5G SoC的麒麟990更是大放異彩,大受用戶歡迎。據華為商城的數據顯示,Mate 30系列首銷1分鐘,銷售額就突破5億元,達成首銷4小時銷量破百萬台的紀錄。

終於在2020年6月,著名調研機構Counterpoint表示,華為手機的市場份額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的手機廠商。但就在華為登頂後的兩個月,美國再次發布禁令,進一步阻止台積電為華為代工晶片;華為不但再難生產麒麟晶片,更在供應鏈上受到巨大限制。

但就在這種極端的困難時期,華為Mate 40系列仍然如期而至。余承東在發布會裡,說出這番說話:

「我們正在經歷美國政府的第三輪禁令,這一禁令極不公正,導致我們處境艱難……不管處理多麼艱難,我們都承諾持續展開技術創新,將最佳的技術和創新帶給消費者。」

在這樣艱難環境下推出的Mate 40系列,可以說是華為傾盡了心血的傑作,搭載華為晶片設計的巔峰之作:全球首款5nm製程麒麟9000 SoC,配備全新超感知徠卡電影影像系統,極具辨識度和家族式設計語言的外觀,讓Mate 40系列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跌倒重來

2021年,因為接連不斷地外部壓力和制裁的影響,Mate系列一年一度的發布節奏,首度「斷更」,這也是Mate系列10年來首次缺席高端旗艦市場。

這一事件的直接影響,便是大量的高端旗艦用戶因此流入蘋果陣營。

余承東後來轉發了虎嗅《跌倒華為,吃飽蘋果》的文章並提到,華為高端手機市場讓給了蘋果。字裡行間,透出的是無奈。

的確如余承東所言,缺少華為Mate系列的競爭後,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幾乎沒有對手。當市場缺乏足夠競爭,廠商創新的動力也會下降,高端手機用戶的體驗也因此難免受到影響。

在市場上順風順水,缺乏了強力對手的蘋果,除了基礎的硬體疊代,在ID外觀設計、影像及充電功率等方面,並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也讓不少高端旗艦用戶感到失望和無奈,只能「被迫」吞下蘋果「擠牙膏」式的產品。

不過,在外部環境持續惡化,消費市場萎縮的大背景下,華為依然堅持繼續進行各種技術攻堅,每年上千億的研發費用投入仍在繼續,而且研發占比進一步提高。早前,在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發明專利數企業排行榜單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99000個專利數,遙遙領先、蟬聯第一。

在持續的技術積累之下,Mate系列的回歸,僅僅是時間問題。

「據工商時報消息指出,三星史無前例地通知包括面板、IC、手機零組件等所有供應商,即日起暫停拉貨。」

「據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今年度中國的安卓手機品牌廠商,下調手機訂單合計2.7億台。」

2022年,無疑是整個消費電子的寒冬,Mate系列就在這樣一個看似並不合適的時間點,再度回歸。Mate 50系列新機發布後,市場就給予了非常積極的信號,連續多日華為門店再現排隊購機熱潮,對於眾多Mate系列的忠實支持者而言,他們已經等待了太久。

崑崙精神

這種敢於面對逆境的精神,正好在華為手機團隊開發崑崙玻璃一事裡體現出來。

華為在調研中發現,手機行業50%的售後案例都是屏幕損壞,而這些損壞幾乎都是由於用戶不慎跌落導致。

華為手機團隊考慮到,僅僅因為一塊玻璃的損壞,消費者可能需要承擔高昂的維修費。因此,華為堅決把「用戶的需要」作為關鍵,早在四年前就計劃為Mate手機開發一塊「摔不壞的玻璃」,為用戶解決這個痛點。

然而,由於傳統的化學強化玻璃的結構強度不高,他們從鋼筋混凝土結構中找到了靈感,在玻璃中引入納米晶體,形成緻密的支撐結構。但這種微晶玻璃透光率不足,無法滿足手機對玻璃面板的光學使用要求。

當時華為的研發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取得成果,因而感到非常失望。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後來回憶說:

「我記得有一次,最後決策說這個產品因為搞不定不上了,研發團隊一個大小伙子都哭了。」

這塊巨大的玻璃「天花板」,並沒有使這群執拗的工程師放棄。經過持續四年的無數次測試和疊代;在玻璃生產過程中引入特定的金屬氧化物、配合特殊高溫熱處理工藝,讓這塊玻璃能滿足手機透光率要求下,將整機抗跌落能力提升至十倍。

李小龍表示,這塊玻璃最後取名「崑崙」,正是為了致敬巍巍崑崙,百轉千回,不斷攀登的精神。

突破限制

如果說華為最終能克服玻璃「天花板」,足以展示出華為堅持突破技術界限的韌性,那他們要突破太空之上的「天花板」,通過手機接收衛星消息,就更顯示出華為要從手機戰略上,突破限制和封鎖。

眾所周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及歐洲的伽俐略一樣,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能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但北斗系統最不同之處,是它屬於中國的衛星定位系統,對於中國長遠的自主發展,有著高度的戰略意義。

可是,由於北斗衛星是高軌道衛星,與地面相距36000公里,從太空把無線信號傳輸到地面時,信號的損耗極高。在技術的巨大限制下,一般消費者只能通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定位,但無法很好地利用衛星通信的優勢。

華為利用北斗三號系統短報文功能,並在技術體制上進行全面升級,實現讓衛星通信進入大眾智慧型手機,為更多人在特殊環境下提供更有安全保障的服務。

為此,華為通過建立新的手機終端與衛星之間的通信協議,以及高性能的硬體設計,提高衛星通信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華為要確保這套系統,在任何極端環境下都能接收到衛星通信消息;他們的測試團隊跨過31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又歷時18個月進行場外測試,當中覆蓋了戈壁沙漠、高山叢林、江海湖泊等各式地貌,保障其可靠性與穩定性。

最終,Mate 50系列成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慧型手機,在北斗衛星消息的加持下,用戶在無地面網絡信號覆蓋的極端環境下,依然能保持與外界連接,並實現了以北斗衛星,保衛用戶在艱難時間的通信能力,從而帶來重大的戰略價值。

走出道路

除了針對消費者的使用痛點進行持續研發以外,Mate系列在10年的發展過程里,也不斷地推動著手機移動影像領域的前沿發展。

在移動影像領域方面,華為逐漸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壁壘。Mate 50系列採用了華為影像XMAGE,這一自有影像品牌,展示了他們對移動影像的理解。通過硬體+算法上的創新,將使得用戶在影像記錄方面,擁有不同於上一個時代的體驗。

Mate 50系列通過「可變光圈」技術,在狹小的機身空間內實現光學系統和機械結構的最佳匹配,讓用戶可以隨心調節景深範圍和虛化程度。Mate 50系列在大光圈模式下,支持亞毫米級的精細分割,為用戶帶來更勝於虛化算法、有層次的光學級虛化。

另一個在Mate 50系列上取得長足進展的,是微距攝影。

一般手機的微距攝影,大多依賴廣角鏡頭對焦距離較短的優勢;但受限於廣角鏡頭的硬體規格、以及計算系統的算法設計,防抖和圖像質量往往大幅劣化,導致這些手機微距攝影的體驗相當糟糕。此外,拍攝過於靠近物體時,也使用戶經常無法對拍攝物體進行構圖,嚴重限制了用戶的創作空間。

為了突破這個限制,華為在Mate 50 RS保時捷設計里加入了業界首創的3.2mm的超長機械行程馬達,能實現5cm以外進行微距拍攝、以及超遠距離下的變焦拍攝能力。相比常規的微距攝像頭,也能帶來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也能在不打擾拍攝對象的情況下拍攝微距場景。

華為通過在Mate系列上不斷積累的經驗,最終孕育出的XMAGE華為影像系統,聚焦光學系統、機械結構、成像技術、圖像處理四大成像模塊,從光機電算四個維度,為移動影像領域帶來了新的行業方向,這也是Mate系列在長期主義思維下,最終厚積薄發的結果。

重回賽道

華為Mate 50系列的誕生背後,蘊藏著的是這兩年間華為內部對供應鏈整合、產品思維、技術研發和創新的一次新的答卷。

儘管Mate 50系列並非盡善盡美,但仍然足夠支撐著它重回高端旗艦賽道的競爭。市調機構Omdia數據顯示,華為Mate 50系列上市僅三個月,銷量已近千萬台;預計華為手機全年手機銷量高達3000萬台。

在Mate 50系列的熱賣的幫助下,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早前在2023年新年致辭中表示,華為終端業務下行趨勢終於放緩,預計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369億人民幣,與去年基本持平。

也許,華為未來的路仍然坎坷,但華為必然不會放棄。就如余承東在Mate 50發布會最後說的:

跨越山海,終見曙光。寒冬會過去,春天不會太遠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