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朝盤庚遷殷的原因——從生態環境的變化探索

厲羽萱 發佈 2023-02-05T15:40:58.470749+00:00

中國古代歷史中,人們更加熟知的是在時間維度上更加接近現代的封建制度王朝,如唐宋元明清等等。在這秦朝之前,古老的奴隸制王朝如商周等也留下許多珍貴史料,例如商朝盤庚遷殷一事就十分值得探討。

中國古代歷史中,人們更加熟知的是在時間維度上更加接近現代的封建制度王朝,如唐宋元明清等等。

秦漢時期似乎已經十分久遠。然而,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秦朝之前,古老的奴隸制王朝如商周等也留下許多珍貴史料,例如商朝盤庚遷殷一事就十分值得探討。

01 商朝與盤庚

商朝被人們熟知,往往是因為具有神話色彩的小說、影視,例如封神榜等。妲己與商紂王的傳說被津津樂道。

武王伐紂的歷史被不斷戲化演變,這是因為這個古老的王朝距離現代的時間太久遠。

然而,事實上,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國家。此處的「文字記載」是指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

也就是說,商王朝時期的人們流傳下來的文字,而並非由後世不同時期的人們補載的。眾所周知,文字記載是歷史證明最直接的手段,這對探究歷史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正因為商朝的文字記述得以保存,其前一朝代——夏王朝的相關歷史也有了更加有力的證實。

因此,目前普遍認為商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這是由商湯滅夏後建立的延續500多年的古老王朝。

根據史料記載,商朝先後約有31位君主。商湯建國後,定都在「毫」,即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處。

但是,之後,商朝開始頻繁遷都,直到盤庚時期才穩定下來,並且將當時開始衰落的王朝重新穩定下來,推向新的繁榮。

盤庚是商王朝的第十九位君主。他的王位從他的哥哥陽甲處繼承而來。因為商王朝是典型的封建奴隸制王朝,兄死弟繼,父死子繼的觀念根深蒂固。

盤庚的父親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後,即位的並不是盤庚的哥哥,而是祖丁的叔父商王沃甲的兒子南庚。

也就是說,祖丁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堂兄弟而非他的兒子。這在「父傳子」的封建社會中似乎很少見。

但事實上,在祖丁之前的商王就是沃甲,而沃甲的王位是從祖丁的父親處繼承的。從這幾代商王的傳承順序可以看出,雖然在祖丁的父親祖辛和沃甲還可以勉強認為是兄死弟及的情況。

但是沃甲死後,王位重新回到祖辛一支手裡,而後又再次被沃甲一支所得,最終歸於祖辛之孫陽甲、盤庚。這其中的波折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

在盤庚即位時,商朝正在經歷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始於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

仲丁繼承王位的第一年,將王都從毫遷到囂,即今河南鄭州。仲丁死後,「嫡長子繼承制」遭到廢棄,他的兄弟們開始以勢力大小比拼,拉開「九世之亂」的序幕。

02 盤庚遷殷的原因

「九世之亂」從商王仲丁開始,歷經九位商王朝統治者,這給當時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打擊,致使商王朝一度中衰,周圍方國虎視眈眈,已經開始不再向商王朝朝拜納貢。

王朝內部的貴族階層也因為沒有有力穩定的統治者而開始倨傲放肆,王室的凝聚力漸漸像散沙一樣。

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測,盤庚遷都的原因是穩固政治統治的手段。這種手段並不少見,比如唐朝時期,武則天女皇遷都洛陽,也被視為具有穩固統治的色彩。

遷都可以避開原有的政治漩渦,打開新的政治局面,從這一點分析是有其道理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史料記載,盤庚繼任王位時,王都已經不再在仲丁時期的囂,而是在黃河以北的奄。奄是如今的山東曲阜。

遷都至奄的決定是他的堂兄商王南庚做的,但是在南庚遷都時,都城也並不在亳,而是在庇。庇是現在的河北邢台。

由此可見,在盤庚之前,商王朝就多次遷都。

那麼盤庚遷都特殊在哪裡呢?原因又是什麼呢?

縱觀歷朝歷代,都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王朝定都咸陽,項羽引兵西屠,火燒咸陽宮。明朝定都北京,「天子守國門」。

這都表明,王都是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精神文明的一大支柱。因此統治者們都十分看重都城的穩定,以確保政權穩固。

從行為成本的角度上看,只有在遷都帶來的回報利益更大時,才能使統治者放棄「都城穩定」的思想。

根據史料記載,能夠影響統治者考慮遷都的原因通常有三點。

首先是經濟問題。維持統治中心的物資供應是重中之重,因此,王都的選址條件中,地域條件和物產情況是統治者會重點考慮的問題。

如果定址在物產匱乏的地帶,雖然王室受所轄領土的供給,即「集天下之力奉養一人、一家、一族」,但是在政治經濟上必然會受到掣肘,對統治產生不利因素。

其次是地理條件。從地理角度上看,很難斷定在哪一個地理位置是最佳選項。

比如將王都定在地理險峻,易守難攻的位置可以有效抵禦外敵,保證安全,但是這樣就很難兼得物資豐美,人文俊秀的優點;如果將王都定於水土宜人,四通八達的繁榮之處,就要面臨都城人耽於享樂,武道不豐的潛在問題。

歷朝歷代考慮定都的地理位置時,通常因時勢而做出不同的取捨。

最後是政治力量。強者通常勇守國門,弱者會躲在後方以圖苟延殘喘。政治博弈中也會出現新生政治集團為了迴避根深蒂固的舊集團而重新選址遷都的情況。

以上三點是對史料中歷朝歷代遷都原因的大致總結。不過在考慮盤庚遷都的問題上,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時間。

在秦朝以後,古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規模不斷擴大,經驗和模式也更加豐富完善。穩固政權是統治者的第一要義。

但是在商周時期,人們結束部落群居的生活方式還沒過去多久,生活生產水平十分落後。

從上文提到,商王朝幾次遷都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圍繞在河南河北一帶。這說明,當時的社會文明還非常依賴黃河流域帶來的豐饒水土。因此,在考慮商朝的遷都原因時,自然環境應被視為第四點重要原因。

黃河水患的問題直到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還被視為重要的國家事項,何況在久遠的商王朝。

南庚遷奄,奄在黃河下游的東南地帶,仍然時常受到黃河水患的影響。此為生存環境惡化影響王都生活。

另外,此時正是「九世之亂」——當然,一些學者認為,「九世之亂」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此前穩定的早商也出現過「兄死弟及」的繼承方式。

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在仲丁死後,商王室開始了權力鬥爭並且王位頻繁在兩系中更迭,這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政權失落導致統治力度下降,大地主和奴隸主的權柄增重,下層人民生活無望又受水澇災害,生產力進一步被破壞,反過來使國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盤庚攝於嚴峻的現實問題考慮遷都事宜。

03 盤庚對生態環境的舉措

自從盤庚遷殷,商王朝定都於此,直到商紂亡國,經歷了二百七十三年,商王朝再未遷過都城。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盤庚遷殷對商王朝的發展的重要性。這也說明商王朝數次遷都,只有盤庚遷殷被視為其中之最,甚至將他視為「九世之亂」終結者的原因。

盤庚定都於殷,也就是今河南安陽。一是因為當時此地位置優越,山水環繞,可攻可守。二是殷地氣候適宜,遍布草甸、溪流、森林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此處享有黃河之利,而沒有黃河之害。從生態環境上極大滿足商王朝的發展需求。

盤庚選定這個理想之地後,並沒有一味地使用此地的資源,反而十分注重對生態環境的維護。

盤庚吸取此前黃河水患問題帶來的教訓,對新都的水域治理十分重視。他開通壕溝,疏導分流。

既方便都城用水,又使河流成為都城的屏障,同時也美化都城的環境。

另外,商王朝是以農耕為主要生產的文明,因此,農田耕種是與生態問題關係最緊密的要事。

根據史料記載,殷人法律中隨意傾倒草木灰的視為觸犯法律,要懲以斷手的刑罰。這裡其實就是對農田肥料的使用加以明確的規範,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04 總結

商王朝幾次遷都不能安穩,直到盤庚遷殷,並開始注重人文與環境的和諧,才在危機王朝存亡的歷史節點重新穩定根基,使得商王朝又得以延續兩百餘年。

其中帶來的關於經濟發展、國家穩定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的經驗仍然值得今天借鑑思考。

參考文獻

[1]張華貞. 殷墟一期文化新探[D].鄭州大學,2020.

[2]郭倩.20世紀80年代以來盤庚遷殷地點研究綜述[J].殷都學刊,2015,36(03):26-35.

[3]朱光華,楊樹剛.從《尚書·盤庚》看晚商都城的遷徙與建制[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34-38.

[4]韓賓娜. 井田制度的危機與「盤庚遷殷」[C]//.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470-476.

[5]金景芳.《尚書·盤庚》新解[J].社會科學戰線,1996(03):266-276.

[6]李民.殷墟的生態環境與盤庚遷殷[J].歷史研究,1991(01):111-12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