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潁河小鎮」:傳承300多年的高蹺鬧元宵

大河報周口新聞 發佈 2023-02-05T18:41:04.717990+00:00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於揚 李玉坤2月4日,農曆正月十四,立春當天。天剛蒙蒙亮,位於沙潁河岸邊的周口市淮陽區新站鎮便開始忙碌起來。為了喜迎元宵佳節,上午,這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民間文藝演出。早晨的空氣里尚有一絲寒意,25歲的馬坤穿過幾條胡同,趕到西街劉連營家門前集合。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於揚 李玉坤

2月4日,農曆正月十四,立春當天。天剛蒙蒙亮,位於沙潁河岸邊的周口市淮陽區新站鎮便開始忙碌起來。為了喜迎元宵佳節,上午,這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民間文藝演出。

早晨的空氣里尚有一絲寒意,25歲的馬坤穿過幾條胡同,趕到西街劉連營家門前集合。作為上午要登場的高蹺演員,馬坤要扮演的是三國人物「趙子龍」。

不多時,一群年輕的後生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他們風華正茂、精神抖擻,讓老師傅們趕到心花怒放。71歲的「新站高蹺」民間藝人劉連營欣慰地說:「俺新站高蹺傳承了300多年,現在還有年輕人願意耍,而且耍得有模有樣,我們這些老人們很開心。」

「我們不圖名、不圖利,只圖把祖輩留下的高蹺手藝傳下去,把這份過節的年味兒帶給更多的鄉親們。」年輕的孩子們說。

新站高蹺,從文化小鎮裡闊步走來

新站鎮,原本只是周口沙潁河岸邊的一個普通小鎮,但是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而被賦予了許多傳奇色彩。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個鎮就有大鼓書、高蹺、舞獅等眾多民間藝人,甚至還一度成立有自己的豫劇團。

今年80歲的袁近玲老人,便是新站豫劇團的一名刀馬旦演員。「我10多歲進劇團,那時候我們新站豫劇團名聲可響,方圓百十里地都知道,周口關帝廟有會,也叫我們去唱。」袁近玲回憶說,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基本上小時候都練過把式。

改革開放至今,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一些傳統的民間文藝團隊相繼解散,但這些老藝人們還分散在村村落落。逢年過節時,他們依然聚集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慶祝著屬於他們的節日。

而新站高蹺,便是眾多民間文藝團體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新站高蹺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咋創立的、或者說咋傳過來的,我現在也說不好了,反正我是跟著俺爹學的,俺爹跟著俺爺學的,就這一代一代傳來下的。」現在「新站高蹺」的骨幹演員馬坤說。

陳五洲33歲,趙劉洋23歲,方瑩博27歲,方樂25歲,許哲名23歲,劉深水17歲……放眼現在的「新站高蹺」演員,全是正當年的青壯年,他們有的踏入社會自己經商,有的還在學校讀書,都是在業餘時間開展訓練,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巡街露臉,「一年就演兩回」。

巡街表演,他們把年味兒帶給鄉親們

2月4日上午10時,一陣鞭炮聲過後,浩浩蕩蕩的高蹺隊伍從新站鎮西街出發了。上年紀的老師傅們退出了高蹺表演——事實上,高蹺這種藝術形式,因為有一定的危險性,也不適合老年人再上場,那些高難度、帶技巧的動作,都由年輕的後生們完成。

但是,排在高蹺隊伍最前面的鑼鼓陣列,還是由老師傅們「壓場」。67歲的曾毛老人,負責打鼓。只見他氣宇軒昂,手持鼓槌,在銅鑼、鑔鈸的節奏帶動下,卯足了勁兒擂響大鼓,把節日的喜慶氣氛瞬間推向了高潮。


新站鎮街道不算小,東西南北互通,演出的隊伍按計劃要完成「回」字形的巡街。每到一個十字路口,演員們都會駐場數分鐘,把高蹺技藝中的「拉犟驢」、「撲蝴蝶」等帶有喜劇色彩的表演,奉獻給街道兩旁的觀眾,逗得人群中笑聲、掌聲不斷。

現場直播的、拍攝視頻的、還有趁機跟演員自拍合影的……觀眾群里,不斷有持手機的人們圍著隊伍「追星」,把家鄉的年味兒通過網絡傳向更遠、更廣的地方。「疫情三年內來,鎮裡的高蹺表演也中斷了三年。今年又一次看到,心情格外激動,這才是咱們傳統的年味兒。」當地群眾劉玉華高興地說。

走著、演著、樂著,演員們賣力,觀眾們給力,整整一個上午,小鎮裡都在節日沸騰的熱鬧氛圍中。而碰到有「特別青睞」的商戶,還會給演出隊伍「打賞」一些紅包或者香菸。這時候,演員們也會專門在商戶門前耍上一陣助興。

傳承高蹺技藝,他們甘心付出無怨無悔

一上午2個多小時的演出下來,演員們累得滿頭大汗。33歲的「領隊」陳五洲直言:「綁高蹺的繩子把小腿肚都勒腫了。」

陳五州扮演的是「秦瓊」,屬於大紅臉,塗在臉上的妝粉混合著汗水流進了眼角里,蟄得他的眼睛生疼,但他還要擠出笑顏,把歡樂的一面帶給觀眾。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了解到,這些演員們平時都有自己的事情,只有每次演出前才會抽出時間匆忙「集訓」。有的演員才訓練兩三天,腿腳的生疼感還沒「磨」下去,就又要帶妝正式演出了。


「像這戲服行頭、鑼鼓高蹺等演出道具,每年都有更換,有的壞了不能再用,有的戲服褪色需要買新的,這些錢都是我們大家自發湊的,為的就是把祖輩留下的高蹺技藝傳下去。」陳五洲說,即使每年演出會收到沿街商戶的打賞封紅包,也是寥寥無幾,都用來置辦新的演出道具了。

老輩的藝人向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介紹說,以前的孩子們早早地下學了,有更多的時間訓練。現在的孩子們都在上學,只有寒暑假才能訓練。所有,現在能有年輕人願意踩高蹺,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摔倒流血,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我小時候練高蹺,腿腳經常摔腫,但是輕傷不下火線,只要還能動,就堅持訓練。疼肯定是疼,只要不往外說,誰知道咱疼啊,就說不疼。」馬坤頗為幽默樂觀地告訴記者。

中午時分,演員們在沙潁河岸邊拍了一張合影,背後,「潁河小鎮」幾個文化氣息頗濃的大字格外醒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