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間,日本竟然三次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使得多個政權早亡

半部歷史 發佈 2023-02-06T08:14:11.597421+00:00

如果你還在因為自己現在又老又丑還沒啥看家技能而發愁,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年輕時候的日本比你還窮困潦倒身無一技。

如果你還在因為自己現在又老又丑還沒啥看家技能而發愁

大可不必為此焦慮,因為年輕時候的日本比你還窮困潦倒身無一技。

但人有一項特殊且足以改變自身命運的本領:敢想。

在職場有一種人最擅長的就是:見風使舵

尤其是那種能力一般卻擅長溜須拍馬給「新領導」當「馬前卒」的人。

能夠「小人得志」的根源多半源於他在「前朝領袖」下台時懂得「抓緊機遇」

如果這種人無甚大志,就可能一直當個「先鋒隊」,比如韓國。

如果這種人心有丘壑還能屈能伸臥薪嘗膽,指不定就化腐朽為神奇,比如日本。

你能說小人就不偉大嗎?人的成績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不過立場不同,成王敗寇亘古有之。

技不如人也不能怪別人逮著機會可勁兒踩你。

只是日本卻是個總能關鍵時刻給中國「窩心腳」的好鄰居。

莫欺少年窮,志遠勝臥龍。

他年得志日,血染夕陽紅。

七個小矮人也能改變你5000年文明古國的歷史,你還別不信。

什麼時候起,我大中華,就不行了

日本和我國的「淵源」可謂十分深厚。

畢竟徐福仙人一度被認為是日本的「文明老祖」。

但歷史上這個還沒我國雲南省大的國家(日本:37.8萬平方公里,雲南:39.4萬平方公里),居然三次遠洋來戰,並且還成功擊敗我大華民族。

從戰爭中獲得巨大利益,從此實現「一夜暴富」迎娶白富美的「傳奇故事」。

而更諷刺的是:

這三次戰役,最終還間接導致了我國「三個朝代」政權的更替。

真正應了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

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打得你爬不起來看我。

估計要是鄭和大哥知道了,非從墳墓里爬出來開我大明戰艦把倭寇殲滅了。

第一次雖勝由敗的戰役:

公元1592年和1597年(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作戰。

豐臣秀吉帶領14萬大軍攻朝鮮,明朝先後派軍12萬人。

由於明軍是遠距離作戰,且在攻打日本前後又有兩次內部大規模戰役(寧夏叛變,播州造反)所以雖然此戰慘勝,卻讓明朝元氣大傷。

遼東原有精兵95000人,至1600年只有40000人。

明朝國庫在1592年時有700萬兩,每年流入200萬兩上下,軍費支出平均240萬兩左右,財政赤字嚴重。

而這場戰役斷斷續續一直打了7年。

由於遼鎮精銳損失慘重,短期內無力發動大型軍事力量剿匪,只能看著蠻夷部落的努爾哈赤在草原上狂奔叫囂。

也為後續山海關失守,崇禎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日本,也就是那個時候開始,逐漸走入了亞洲的政治舞台,大和民族已經從「遣唐使」變成了自損1000卻能殺敵800的中興力量。

第二次完敗的戰役:

公元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9世紀後的日本經歷了西方文明洗禮和明治維新,已然不是當年的「小島民了」。

帶著飛機大炮來打被鴉片和生日宴侵蝕的大清太后。

慈禧一看,我的媽呀,趕緊簽《馬關條約》,守住頤和園和圓明園。反正不就是賠錢割地嗎,我大清朝地大物博遍地黃金。

甲午一戰,日本取代英國爸爸,接手好大兒大清。

想之前內戰打來打去,好歹還是同胞鬥毆。

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和白花花的2.3億兩銀子(老百姓很多飯都吃不起)徹底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決心。

1894年11月,甲午戰爭後,孫中山來到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認為大清朝已經無力「救中國」。

17年後,1911年,民國政府正式成立。

這是日本第二次對我國內部政治平衡起到重要作用,無形間「推動」我國從封建制度走向「民主」政權。

敢情日本兄弟也是為了我們好啊。

第三次將國民黨趕到台灣去的戰爭: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這14年中國人民可謂是水深火熱民不聊生。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武器裝備已經遠遠領先於我國。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軍隊人數最多時近200萬(當時的日本全國人口7000萬上下),死亡約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

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

以上兩組數據足以證明:

日本的介入,可以說是進一步加快了我國實現了「共產主義」的步伐。

以上是近代日本三次和中國的正面交鋒,從我們作為「宗主國」替小弟出頭,到後來的別人打到我們地盤燒殺搶掠,果然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至死不變。

而日本,為何總是對我大中華念念不忘,不惜傾舉國之力都想到我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分一杯羹。

除了日本自身彈丸之地資源匱乏,我國地大物博還離他最近以外。

其實也有一些歷史淵源在裡面。

畢竟日本可是當了我天朝大國上千年「小迷弟」的國家。

如今一朝得勢,又怎能放過這個「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機會了。

這可以說是千年等一回啊。

就像你當年是一個被惡婆婆欺壓了幾十年的小媳婦,如今終於熬到婆婆年紀大了,身體垮了,你還不得勁兒的收拾不是。

那我們不妨看看當年的日本在中國究竟經歷了什麼

你也許不會相信:日本和中國的一次戰役居然發生在「大唐盛世」

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與倭國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史稱白村江之戰。

而這場戰役的最高軍事領導人居然是唐高宗李治

看到這個名字(這個能在千古明君老爹全球最牛母老虎老婆手下混得風生水起的男人)就應該大概能預見日本的結局了。

當時的李治原本只是想繼承老爹遺風把高句麗滅了,而當時和高句麗接壤的百濟(朝鮮半島)肯定是不想就此被大唐收割,於是在高句麗的慫恿下開始蹦躂。

奈何實力懸殊實在太大,百濟的扶餘人正好是日本想要稱霸東南亞島國的一顆政治投資棋子(當時的日本已經大量從唐朝學去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並且順利進入奴隸時代)。

大概以為自己可以仗著自己今年在唐爸爸那裡學藝已經出師了,迫不及待想要挑戰天朝國威。

日本自拿到金印變成馬屁精和學院派以後,這是第一次流露出「反骨」

以卵擊石的結局當然也是毋庸置疑:

倭軍:4萬餘人,戰船1000餘艘,

唐軍:1.3萬人,戰艦170餘艘。

唐軍大將蘇定方以少勝多,大敗日軍,從此日本又屁顛屁顛當起了小迷弟,記性特別好的倭國人硬是後來的900多年都沒有再去冒犯天威。

日本先後18次派遣使節、留學生、僧人來中國虛心學習。

公元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認為日本彈丸小國居然不納稅不稱臣,於是出兵入侵日本,想我見誰都打的草原兒郎還怕個小矮人國嗎?

事實卻是:

第一次出征:900艘大戰艦隊。

第二次出征:4400艘超大型戰艦隊。

忽必烈軍隊的結果是:海上風暴實在太狂烈,戰場損失慘重,小矮人面都沒見到一個個倒霉士兵就見成吉思汗去了。

日本:我就是不納貢不稱臣,國書也不理你。

我有天然屏障,大海啊母親,我怕誰,我連成吉思汗的子孫都不怕。

望洋興嘆的蒙古男兒也是沒轍了。

強盛時期的無功而返,也為後期日本侵華留下了隱患。

轉眼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得勁兒可以收拾死你了)永樂年間的水軍是出了名的牛逼。

當時我國的國力來講,要滅日本那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你以為鄭和大哥只走了「西洋」嗎,其實鄭大哥也下了「東洋」。

陳兵10萬到東洋的明軍還沒來得及開炮,比越王勾踐還賤的日本就「上貢」了,還接受了朱棣的「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聰明的島國人民馬上對「朱爸爸」馬首是瞻,忠心耿耿。

而蟄伏千年的大日本帝國真的就甘為馬前卒嗎,那可是動不動就剖腹的血性民族啊。

是誰給小日本的膽量

日本在從有文明開始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的主動攻擊,3600年的時間,在中國,在世界的眼裡,又是怎樣渺小而不起眼的存在呢?

我國在夏商周時期,國家已經到了青銅時代,農業、畜牧業、手工業迅猛發展,

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已經開始「呼風喚雨」,周文王姬昌的《周易》也已經破世而立。

而當時的日本還在繩文時代,文明程度只是比野人好一些,會製作繩文陶具,還會捕魚、狩獵、採集野果等行為,最大的聯盟是「部落」,還不能稱之為國家。

所以造船能力都沒有的小島民,連國都沒有,更遑論「侵略」了。

再後來到我國秦朝時期,秦始皇已經實現民族大一統了。

由於大秦帝國那位給秦始皇煉製仙丹的「徐福」帶著一艘大船和3000童男童女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於是「尚未開化」的日本人第一次知道了原來人類可以那麼先進,生活如此美妙。

這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公元前300-250年),也就是這個時候,日本才有了農耕、金屬器具、陶器。

當然他們要是膽敢有跑到大秦帝國搶肉吃的想法,先不說那艘小破船能不能漂到,到了大抵也就被秦始皇當「人參果」練仙丹了

漢光武帝時期,日本使者終於開著那艘小破船磕磕碰碰來到了天子腳下,還帶來了所謂的貢品:獸皮和一些小魚乾

漢光武帝也大度的理解了這個蠻夷小人國的實際情況,為表示大哥對小弟的照拂,還賜了塊金印讓帶回去,上面寫著「漢倭奴國王印」,從此島國村民手持金印,就成了頂級大國的附屬國,足夠他們到鄰國嘚瑟了。

到了唐朝初期,日本的遣唐使應該是最勤快的一波。

國內小到穿著服飾,大到建築風格,以及國家經濟,政治,文明,一應「大唐山寨」,文字詩歌皆為「唐來」

據說「天皇」這個詞都是模仿武則天「天后」而來(雖然日本後來補上去的歷史典籍說他們最早的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就登基並且統一了日本,中國當時是東周周惠王時代,日本神話記載神武天皇活了127歲)

公元前660年他連計算時間的曆法都沒有(公元600年前後隋朝時期《元嘉歷》通過百濟傳入日本),文字也沒有(公元220年三國時期前後文字才傳入日本)就統一全國還有天皇了,就問你信不信。(也有傳聞那個神武天皇其實是秦朝的徐福,因為那個年代人的壽命都不長,徐福是研究長壽的。)

可見當時的日本有多麼瘋狂的迷戀「大唐盛世」。

當時的日本作為迷弟,肯定是沒有打偶像的想法的。

畢竟螻蟻怎敢俯視泰山。

當然,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確實就是鳥槍換大炮的存在了。

有點類似於我國的「商鞅變法」,不難看出好的改革對一個國家影響之深遠。

而我國的閉關鎖國,戊戌變法失敗等,都不同程度的加速了這個昔日的強大帝國的衰亡。

在古代,日本可以說是中國看都看不上不屑於去攻打的小國。

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國,最後卻實力超車影響了我國三代政權的更替。

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個說法放在這裡來看,還是欠缺遠見性。

如果當初,不論是唐朝還是元朝,或者鄭和時代,我們的祖先隨便哪一個出手,直接將嘚瑟的日本滅了,把它併入我國領土,後來又何至於那些個「馬關條約」「抗日戰爭」。

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斬草不除根的你,到底是想要留一絲沒人會真正在意的仁德(歷史是強者書寫的),還是生怕哪天仇人的兒子不來殺你全家呢。

看人家日本這點就做得很好,哪怕我就巴掌大個地方,卻一直心懷奴役肆殺你中國人,將中國納入其版圖的宏圖大志。

勾踐臥薪嘗膽,也不過如此。

所以不論眼前的境遇多麼悲涼,人只要活著,希望總是有的。

沒錢不怕(人日本當年窮的只有獸皮)老也不可怕(司馬懿70歲高平陵政變)。

人最怕的,是連想都不敢想。

這樣的人生,就真的沒有指望了。

幾十年滄海桑田瞬息萬變,誰又一定能說:你不會成為下一個馬雲呢。

至少日本的崛起,給了我們展望未來的勇氣不是。

參考文獻:

《古世紀》—飛鳥時代

《日本書紀》—神武天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