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為何選用寓言?促進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發佈 2023-02-09T14:24:08.616722+00:00

關注我們寓言,嚴文井先生把它比作「魔袋」,從它小小的袋子裡可以取出很多東西。寓言在語文教育中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涵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想像,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但這些還不是寓言獨特的價值體現。

關注我們

寓言,嚴文井先生把它比作「魔袋」,從它小小的袋子裡可以取出很多東西。

寓言在語文教育中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涵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想像,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但這些還不是寓言獨特的價值體現。寓言的本質特點是它的雙重結構性,它由兩部分組成:前面的部分是故事,後面的部分是寓意。故事是寓言的表層結構,它塑造寓言的形象;寓意是故事的深層結構,它是寄托在故事裡的寓言,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圖。

寓言的表層結構聯結著具體的形象思維,它的深層結構聯結著抽象的邏輯思維。這種雙重結構性決定了寓言在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過程中起到的橋樑作用,也就是對人類個體思維發展的啟蒙作用。

小學低、中年段的兒童,從學齡前期的直覺行動思維逐步轉變為初級的具體形象思維,主要是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感知的影響占先導,還缺乏從事物的本質屬性上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纂,正好可以充分發揮寓言的這一獨特價值,促進兒童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

一、走近經典寓言,開啟理性思維的大門

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編教科書」)編排了大量寓言。這些經典故事,大多以改寫的方式編排在低、中年段,少量以文言的形式編排在高年段。

它們短小精悍,情節奇特,常常出人意表而在人意中。「出人意表」能喚起兒童閱讀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閱讀和探索;「在人意中」能使兒童覺得本質的真實,引導他們浮想聯翩,獲得教益。

如二年級下冊的《揠苗助長》,用農夫拔苗助長的故事來說明客觀規律和主觀意志之間的關係:禾苗生長有客觀規律,農夫要用拔的方式幫助禾苗生長是主觀意志,禾苗枯死證明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故事雖然荒唐,道理卻具有普適價值。

三年級下冊「閱讀連結」的《北風和太陽》,寫兩個無生命的自然現象(北風連形體也沒有)竟然展開競爭,可謂異想天開,但太陽給人溫暖,北風使人畏懼,卻是人們習見的事情,「說服勝於壓服」更是被無數次實踐所證明的真理。

類似的寓言很多。二年級上冊「我愛閱讀」的《刻舟求劍》,用長江之水和所乘之舟來比喻發展變化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四年級上冊的《扁鵲治病》警示人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四年級上冊的《紀昌學射》闡述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它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五年級下冊的《自相矛盾》,用楚人「無不陷之矛」「不可陷之盾」揭示了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這些內容簡短、內涵豐富的寓言,有助於學生在天真爛漫的兒童時代就開始探索世界、理解人生。

對於低年段兒童來說,閱讀這些寓言,最初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故事蘊含的哲理,但故事本身能吸引他們,讓他們得到理性思維的啟蒙,而他們實際也是通過閱讀這些寓言,一步步地走進人生。著名的翻譯家葉君健強調寓言對人一生的持續影響力,他說:「由於它簡單易記,它可以在孩子的腦海中長期定居下來,在他們逐步成長的過程中發揮塑造性格的作用。……它的持久力比任何其他文學作品都要強,在人的靈魂中所起的作用,也能從童年時代一直繼續到人生的結束。」一篇經典的寓言一旦和學生交上朋友,就能陪伴他們一生,成為他們生活的顧問。

二、讀故事明寓意,發展分析綜合的能力

讀寓言明寓意,是寓言教學的應有之義。領會寓言的寓意,既要作者的點化、誘導,也需要讀者自己的分析、思考。為了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入選統編教科書的寓言大多隱藏了寓意,從接受美學的視角來看,統編教科書更關注兒童自身的閱讀體驗。學生從故事中讀出寓意,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思維需要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以二年級上冊的《我要的是葫蘆》為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不料長了蚜蟲,他卻只顧葫蘆,對葉子上的蚜蟲置之不理,後來蚜蟲越來越多,結果小葫蘆都掉光了。它給我們什麼啟發呢?種葫蘆的人之所以不聽勸告,是因為他不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繫。蚜蟲吃葉子,是葉子變黃的原因;而葉子變黃,又是葫蘆掉落的原因。蚜蟲、葉子、葫蘆三者之間是存在緊密聯繫的。種葫蘆的人只顧要葫蘆,不考慮蚜蟲吃葉子對葫蘆的危害,所以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只有通過前面的分析,學生才能提煉得出「看起來沒有直接聯繫的事物,其實是存在相互聯繫的」這樣一個道理。

在寓意提煉的過程中,學生的分析、綜合、概括等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培養。要找到與故事最貼合的寓意,思維有時需經歷不斷的淬鍊。如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的故事選自伊索寓言,作者揭示的寓意是:需要是發明之母。有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如果積少成多,便會帶來很大變化 。這個寓意和故事是掛鈎的,但總體感覺不太自然,因為故事的重點並非「需要」。這個故事從民國開始就入選到小學教科書中,從教學實踐的反饋來看,學生讀《烏鴉喝水》,一般體會到的寓意是「懂得遇到困難,應認真思考、積極想辦法解決的道理」 ,這個寓意與原作者揭示的寓意相比,應該是更貼合了。但這個故事重點想表達的是烏鴉的創新精神,烏鴉喝水所想到的方法是對常規思維的一次突破,這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啟發意義。

所以從彰顯故事的教育價值的角度,將寓意歸納為:「遇到問題,能改變常規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適宜方法」應該更好。由此可見,在閱讀寓言的過程中,閱讀者需要不斷尋找與故事儘可能「貼合」的寓意。寓意和故事像兩個齒輪的齒,應相互「咬合」,這不僅需要分析、綜合、概括,還要篩選、比較等一系列抽象思維能力,在這樣一個由表及里的「咬合」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得到極大的鍛鍊。

三、從故事中想開去,培養類比推理的能力

類比是寓言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因為社會現象是紛紜複雜的,假象往往掩蓋著本質,兒童要分辨真假、美醜、善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寓言運用類比,把複雜的關係簡化為單純的故事,讓兒童撥開現象看到本質,提升其認識能力。在寓言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故事感受寓意,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提煉過程,思維得到了提升,但如果止步於此,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的思維從一般再回到具體,將這種認識能力類推到其他事物或現象中,從而獲得對人生、對自然更深刻的認識。

統編教科書在編排上非常重視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三年級下冊的寓言單元,統編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學習《守株待兔》後,閱讀連結編排了另一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兩個故事講述的都是愚人,通過他們的不同表現,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愚人是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的,他們會犯下不同的錯誤;統編教科書在引導學生學習《陶罐和鐵罐》後,閱讀連結編排了《北風和太陽》,引導學生發現兩個故事主人公的相似之處,認識到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對事情的看法以及故事的結局其實都有著相似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寓意的體會。

聯繫生活也是引導學生類比推理的重要思路。如一年級下冊「和大人一起讀」中《狐狸和烏鴉》的故事,讓學生從狐狸的花言巧語中認識到生活中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諂媚者。二年級上冊的《寒號鳥》課後練習題引導學生交流「你在生活中見過喜鵲或寒號鳥這樣的人嗎」,讓學生認識自己身邊那些只顧眼前、不想將來、以僥倖心理對待生活的人。四年級上冊的《扁鵲治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才能防微杜漸。四年級上冊的《紀昌學射》,讓學生認識到,不僅僅是練箭,任何學習都需要苦練基本功。五年級下冊的《自相矛盾》,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其他類似前後牴牾,不能自圓其說的人或事。德國民族文學的奠基人萊辛在《論寓言在學校中的功用》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天才,我們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獲得。對一個小孩子,我們要儘可能地持續不斷地用同樣的方式培養和增強他的精神力量……我們要經常使他能夠從一種科學看到另一種科學。我們要好好教他,使他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從特殊上升為一般,又從一般回到特殊這一認識過程。這樣做,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為天才。寓言對兒童智慧的這種啟迪作用,引導兒童邁進理性思維,走向逐步成熟的時代。

四、挖掘寓言豐富的思想內涵,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一篇成功的寓言,往往包含著多方面可供挖掘的寓意。如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選自《韓非子·五蠹》,韓非把法古的思想比作守株待兔,他的本意是反對復古守舊,一事無成。但故事帶給我們的體會,早已超出作者原來的想法。從讀者中心的角度,我們既可以得出「做事不能只憑經驗而不知變通」,也可以得出「不能不努力就想獲得成功」,還可以得出「心存僥倖,常常會失敗」或者「不能把偶爾當必然」等道理。

同一個寓言,如果變換分析的角度,也會得出不同的寓意。以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的故事為例,它是根據《戰國策·楚策一》改寫的,這個故事是楚國策士江乙用來回答楚宣王的提問,說明北方各國並不是害怕昭奚恤,而是害怕楚王的軍隊。對小學生而言,還原故事的原意既增加學習的難度,也沒有實際的意義。而故事所涉及的不同人物本身,就提供了寓意分析的不同視角。如從狐狸的角度,寓言諷刺的是仗勢欺人而無實際本領的人;從老虎的角度,寓言諷刺了強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覺悟的人;從整個故事來看,寓言諷刺的是藉助別人的威風來欺負弱小者的卑劣行為。

同理,原人教版教科書《驚弓之鳥》一文,從鳥的角度去分析,說明的是心有餘悸會導致不應有的失敗;從射手的角度去分析,說明的是通過細心觀察,反覆實踐,掌握事物規律,便可以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五、讀進去跳出來,培養學生審辨性思考的能力

寓言是作者通過假借的故事傳遞自己的人生感悟,這種人生感悟與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有密切的關係。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學作品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框架,在寓言故事所提供的範疇之內,讀者既要讀進去,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觀念,同時還要跳出來,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形成豐富的意義。

我們以三年級下冊的《鹿角和鹿腿》為例,這個故事選自伊索寓言,講述的是一隻鹿獅口逃生的故事,鹿欣賞自己美麗的鹿角,卻抱怨細長的鹿腿太難看。當兇猛的獅子向它撲來的時候,難看的鹿腿幫助他獅口脫險,而美麗的鹿角卻被樹枝掛住,令它險些喪命。在故事的最後,作者借鹿之口發出這樣的感嘆:美麗的鹿角差點送了我的命,難看的腳卻讓我從獅口逃生。很顯然,這是一種實用性的觀點,作者從一時一境的體會出發,對事物的好壞做出了一個功利性的判斷,有一定的局限性。

統編教科書在編制的時候並沒有囿於故事原意,課後練習題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觀點讓學生思考:究竟是「美麗的鹿角不重要,實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還是「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們各有各的長處」?引導學生對兩種觀點進行判斷並說出理由,讓學生認識到:第一個說法看似沒問題,其實是有偏頗的。美麗的鹿角令人賞心悅目,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這本身就是價值,此外,鹿角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可以用來抵禦敵人。鹿角和鹿腿,既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每個事物都各有其價值,不能因為它的長處就忘了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輕易否定它的長處。這種讀進去又跳出來的做法,就是審辨性思考能力培養的一種重要途徑。

無獨有偶。三年級下冊克雷洛夫的寓言詩《池子與河流》,通過池子與河流之間的對話,表達了他們對生活、對人生不同的態度。池子享受無憂無慮、清閒自在的生活,認為人世間忙忙碌碌太辛苦、不值得;河流則立志做一條「偉大的河流」,認為人生就應該奔流不息,保持清潔,給人們帶來利益。他們最終的命運截然不同:河流至今長流不斷,而池子卻一年年淤塞,最終完全乾枯了。兩個人物個性鮮明的對話,體現了價值觀的不同。

統編教科書在編排的時候,也不囿於引導學生讀懂寓意,而是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分析判斷:池子與河流的觀點,你更贊同哪一種?讓學生在第三方立場,對池子和河流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點進行審視,包括對池子的自誇和對河流的批評。學生也許既不認同池子的觀點,也不認同河流的觀點,他可能會有新的觀點,這都沒有關係,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思維能力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當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經頒布,「思維能力」是課程標準強調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們要充分發揮寓言獨特的文體價值,讓它在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

(作者鄭宇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室編審。)

本文節選自《小學語文》2022年第7-8期。

點擊「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