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放天燈

中國鄉村美文 發佈 2023-02-18T13:06:58.421160+00:00

在我的故鄉,每逢春節期間,夜空中總能看到天燈的影子,引得眾人駐足觀看。天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正當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他竟想出了一條妙計,算準風向,命人抱來千張白紙,糊成無數個燈籠,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讓其升空。

在我的故鄉,每逢春節期間,夜空中總能看到天燈的影子,引得眾人駐足觀看。

天燈,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正當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他竟想出了一條妙計,算準風向,命人抱來千張白紙,糊成無數個燈籠,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讓其升空。為了營造聲勢,迷惑司馬懿,軍中將士們高喊著:「諸葛軍事乘坐天燈突圍了!」司馬懿見此竟信以為真,趕忙帶領軍隊朝天燈飛去的方向追趕,諸葛亮這才脫險。後來,人們為了頌揚諸葛亮的聰明智慧,於是就把這種燈稱為「孔明燈」,也叫「許願燈」、「天燈」等。

天燈的結構並不複雜,有主體、底圈和底座三部分組成。小時候,每每這時,村裡的大人們總會買來幾張白紙(每張三分錢),糊成比麻袋大點的圓桶狀燈罩(主體),在其埠用竹篾撐著(底圈),然後再用兩根較細的鐵絲交叉成十字形(底座),將四個端點固定在底圈上,天燈就做成了。為了安全,放飛的時候人們要到空曠的地方或田野里,首先兩個人各站一邊端正地托起底圈,接著第三個人在底座上面搭上用豬油或植物油早已浸透的棉絮或布條,用火把點燃下面的柴草。等煙霧布滿整個燈罩時,棉絮或布條也充分地燃燒起來,這時托底圈的兩個人感覺向上的引力稍大就可以鬆手了。若天燈離開原地有下降的趨勢,說明煙霧的引力還不夠,第三個人見此就會立馬跑上去,舉起火把對著底座向上沖,直至天燈升入高空為止。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物質匱乏,整個節日期間放天燈最多也不過三四盞。為了重複點放,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踏著原野奔跑著、喊叫著,在幾公里甚至更遠些的地方才能把落下的天燈追到,當晚或第二天再放。追到天燈的一般都是些歲數稍大的孩子,他們力氣大、跑得快、有耐力,不像我們這些小不點,追不多遠就沒有力氣了,只好在半道上等待他們凱旋。但由於種種原因,放出去的天燈不是每次都能追回來,要麼落在大樹上,要麼落到湖面或河水裡,要麼被人撿走等。遇到這些情況,夥伴們總掃興而歸。

一次,我和小夥伴們追累了,在原野里等候大孩子。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正當我們急不可耐的時候,忽然看到二哥和鄰居鐵蛋他們幾個踏著月光,兩手空空,罵罵咧咧地向這邊走來。我們急忙迎了上去,原來,天燈在距家三四公里的化莊村東頭落了地,二哥和鐵蛋他們晚到了一步,被該村一群孩子搶先撿到,無論怎麼說,那幫人憑藉人多勢眾就是不歸還。無奈,二哥他們只好憤憤而歸。

天燈看似簡單,但糊天燈、放天燈都是有講究的,不能想當然。記得有一年元宵節,身無分文的二哥和鐵蛋他們,好不容易找來幾張破舊報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糊了一盞天燈。晚飯後,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抱些柴草、提著天燈興致勃勃地去野外放飛,可無論怎麼放就是起不來,最終還是一位長者道出了緣由:一是主體稍小,罩內的煙霧不足,自然向上的引力不夠;二是報紙稍厚,加之搭載浸油的布條過多過長,加重了燈的重量。經過點撥,幾天後,二哥他們終於成功地放飛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燈。那一刻,他們興奮地歡呼著、跳躍著:「成功了——我們成功了!」大的和小的孩子們也一同歡呼雀躍起來。頓時,原野里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我長大了,過春節放天燈成了我的喜好。每逢這時,我和夥伴們都會糊上七八個天燈到野外放飛。再後來,由於工作繁忙,加之商店裡有現成的天燈,既輕便又安全,乾脆就買回些與孩子們同放。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昔日放天燈的情景,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里,讓我永久忘懷。


審閱:謝強

簡評:樸實的文字裡,洋溢著對家鄉的眷戀,對放天燈這一習俗的嚮往,對兒時夥伴的懷念,讀來為之動容。語言凝練,情感真摯。美文。

終審:嚴景新


作者:裴群枝,男,河南省鄢陵縣南塢鎮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省、市、縣骨幹教師,許昌市優秀班主任。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中鄉美平台」散文欄目編審;全國鄉村作家、會員。第二屆「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金獎獲得者。先後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及網絡平台發表文學作品及文章一百餘篇。著有《小說散文選》《中小學生優秀作文與評析》等書籍。

編輯:卜一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