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之死:高官父親為何見死不救?行刑劊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文史好旺角 發佈 2023-02-23T15:34:01.815147+00:00

漫長的封建歲月里,多數統治者貪圖享樂,他們不在乎百姓死活,胡亂施政造成社會動盪、王朝面臨覆滅、百姓生活困苦等危機局面。

漫長的封建歲月里,多數統治者貪圖享樂,他們不在乎百姓死活,胡亂施政造成社會動盪、王朝面臨覆滅、百姓生活困苦等危機局面。

每當這時,上至統治階層下至底層百姓中的有志之人就會設法挽救危局,有些皇帝發奮圖強破除前代皇帝留下的政治弊病,有些權勢顯赫的大臣實行改革,有些百姓揭竿而起試圖建立新政權。

近代以來,我國遭西方列強侵略,清王朝的統治者消極抵抗外敵、對內魚肉百姓,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在此危難之時,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改良派人物發動了意欲拯救國家的「戊戌變法」,但不幸失敗。

譚嗣同是「戊戌變法」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變法失敗後,他被慈禧處死。譚嗣同的父親是清廷高官譚繼洵,他沒有出手救兒子,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譚嗣同的好友王五扮作劊子手給譚嗣同行刑,事實確實如此嗎?

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的危機愈深,愛國的仁人志士們對國家前途萬分擔憂,心中的激憤和熱血同時澎湃。梁啓超、康有為在京考試時,鑑於國情時局,組織考生們一起向皇帝上書,反對簽訂不平等條約以及要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沒有獲得太大的實際效果,梁啓超、康有為一心為國家前途考慮,繼續奔走、籌謀。

二人和其他主張變法的人被稱做「維新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維新派」不斷努力下,1897年,光緒皇帝接見了康有為,接受了變法主張,並令康有為主持變法,因1897年是農曆戊戌年,所以名「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內容為啟用「維新派」人士,減少多餘的舊官員,創辦新式學校,激勵個人辦工廠,治軍練兵,宣傳新思想等。

「戊戌變法」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招致慈禧太后和其他很多權貴反對。慈禧太后是清末一手遮天的強悍人物,在清廷內,她不同意的事基本不可能成功,「戊戌變法」進行103天後,就被慈禧終止。

慈禧極厭惡和她唱反調的「維新派」,下令逮捕參與變法的「維新派」的主要人士,梁啓超、康有為聽聞消息,逃到國外,譚嗣同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徐致靖六人遭捕後被殺。

事實上,譚嗣同也有足夠多的的機會逃走,他卻放棄了,他說:

「世界各國的變法都由流血而成,到今天沒有聽說我國有一人因變法流血,所以,我國不昌盛,從我開始為國流血吧。」

譚嗣同的高官父親譚繼洵

譚嗣同出生官員家庭,他的父親是湖北巡撫譚繼洵,譚繼洵幼年不幸,六歲時喪父,年小的他身體羸弱,多虧親兄譚繼升悉心照顧、幫助才戰勝諸個疾病長大成人。

譚繼升對譚繼洵的學業十分重視,譚繼洵在他指領下,努力學習,譚繼洵天資聰慧,27歲中舉人,37歲中進士,順利入仕當官。譚繼洵為官時,勤勞辦事、小心謹慎,頗有政績,他一路高升,終成一方的封疆大吏。

譚繼洵為什麼不救譚嗣同

按理說,譚繼洵會憑自己的高官身份對面臨死刑的兒子譚嗣同出手相救,但他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譚繼洵壓根沒有能力救譚嗣同。譚繼洵雖是湖北巡撫,卻比較低調、小心,在風雲激盪的清末,他故守本職,和清廷里影響力大的重臣李鴻章、張之洞等不是一個等級,慈禧太后不把他放在眼裡。

而且,「戊戌變法」前和「戊戌變法」過程中,譚嗣同出力很多,是慈禧決不願放過的人。力量不足的譚繼洵如果設法營救慈禧定要殺的譚嗣同只能失敗,譚繼洵對此特別清楚,所以,他沒有去營救兒子。

其次,譚繼洵和譚嗣同政見不同,譚繼洵偏保守,他完全不支持變法、從未去了解與變法有關的事。譚嗣同宣傳變法思想、推行新學時,希望譚繼洵參與其中,譚繼洵堅決拒絕,他說:「守老式之寶,不欲為天下先。」

譚繼洵父子二人之間在變法方面的巨大分歧,使譚繼洵不會不顧生死、成敗的營救為變法犧牲的兒子。

再者,譚繼洵要為全家上下老小考慮,他若違天逆勢,很可能把全家的性命都搭進去,古人在乎血緣傳承,若全家人受株連,譚家將無後繼之人,出於保護家人們以及延續血緣的目的,譚繼洵也不得不舍了救譚嗣同的念頭。

最後,從譚嗣同被抓到他受死刑,僅有三天光陰,譚繼洵就算不顧千難萬險的救他也來不及。

對譚嗣同行刑的劊子手是王五假扮的嗎

譚嗣同有位豪俠朋友——王五,王五綽號「大刀王五」,他曾向著名武師學藝,武功高強,是和黃飛鴻、霍元甲齊名的晚清武術高手。王五和譚嗣同的牢固友誼始於他教譚嗣同武術,譚嗣同遭捕後,他試圖營救,但因譚嗣同阻止未真正行動。

有些人傳說,是王五混入行刑者內扮作劊子手為譚嗣同施斬刑的,他想再進一次朋友之誼,親送譚嗣同上黃泉路,這個說法並不可靠。

慈禧太后狠辣惡毒,她令劊子手用鈍刃刀施刑,增大譚嗣同的痛苦,因而,譚嗣同的屍體上有累累不合常理的傷痕。如果是王五執刀,他斷不會讓譚嗣同死得慘,定竭盡所能地給譚嗣同一個痛快,使譚嗣同無甚疼痛的離開人世。

誰人不是父母生養,又有幾個父母不愛兒女,譚嗣同不為小家為國家的流血壯舉可感動天地,他的父親譚繼洵若能救得了他,應會摒棄政治分歧,不遺餘力地營救,其實,譚嗣同死後,譚繼洵寫了一副輓聯,言辭間體現出深深父愛。

王五沒有假扮劊子手為譚嗣同送行,不證明他在朋友將死的時候,忘記了友情,他之前準備救譚嗣同的行為說明他是不顧自己安危的義薄雲天的人。

譚嗣同值得人們敬重、學習、緬懷,譚繼洵和王五也有他們的光輝,人世間,人人如譚嗣同、王五般甘於犧牲不太可能,希望人人如譚繼洵般,至少不做卑劣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