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藥:熟地

嶺南謝氏中醫藥 發佈 2023-02-26T02:44:27.633054+00:00

熟地黃是用生地黃加工炮製而成的,其炮製方法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雷斆的《炮炙論》中:「采生地黃,去白皮,瓷堝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金元時期張元素的《珍珠囊》直言熟地黃功效:「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現代逐步總結出了本品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

熟地黃是用生地黃加工炮製而成的,其炮製方法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雷斆的《炮炙論》中:「采生地黃,去白皮,瓷堝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金元時期張元素的《珍珠囊》直言熟地黃功效:「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現代逐步總結出了本品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今天來聊聊熟地黃。

歷來認為熟地黃是以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加工炮製而入藥的,但近些年來被提出是以地黃的塊根入藥。是因為以往醫家對根莖和根的概念認識模糊,還是確實對地黃的塊根有了新的發掘,此問題有待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探討。

中醫

中藥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乾燥塊根,經炮製加工品製成。其製法為取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或照酒蒸法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千,切厚片或塊,千燥,即得。本品氣微,味甜。以塊肥大、斷面烏黑色、味甜者為佳。

本品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

注意:本品性質黏膩,有礙消化,凡氣滯痰多,濕盛中滿、食少便溏者忌服。若重用久服,宜與陳皮、砂仁等同用,以免滋膩礙胃。

地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地黃之「地」源於古代對地黃檢驗的一種方法。傳說古代用地黃染色。熟地黃異名有熟干地黃、大熟地、熟地、懷慶熟地。因地黃異名稱「苄」,《爾雅翼》:「苄以沉下者為貴,故字從下。」所以熟地黃異名又稱熟苄。

鮮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

鮮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三藥均能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諸證。不同之處在於,鮮地黃甘苦大寒,滋陰之力雖弱,但滋膩性較小,長於清熱涼血,生津止渴,多用治血熱陰虧屬熱邪較盛者;生地黃甘寒質潤,清熱涼血之力稍遜於鮮地黃,但養陰生津之力強於鮮地黃,滋膩性亦較小,長於治療熱入營血、熱病傷陰、陰虛發熱諸證,滋陰力不及熟地黃;熟地黃甘微溫,滋膩性大,入肝腎而功專補血滋陰,填精益髓,長於治療血虛證及肝腎虧虛證。

《本草發揮》

熟干地黃,味甘、苦,日干者平,火干者溫,無毒。

潔古云:熟地黃,酒灑九蒸,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鬚髮。忌萊菔。《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後血氣,二也;去腹臍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治外治上,以酒浸之。

東垣云:地黃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微溫而補腎。又云:熟地黃、當歸身、牡丹皮,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

海藏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骨蒸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涼血。其脈洪實者宜用生地黃。若脈虛者,則宜熟地黃。假火力蒸九次,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者,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湯,以治藏血之髒,亦以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器,若犯之,令人腎消。陳藏器云:蒸乾則溫補,生干則平宣。 《機要》云:熟地黃治臍下發熱者,腎經病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也,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煎。

現代藥理

中藥熟地黃是生地黃的炮製品,其化學成分與生地黃相類似,主要含苯乙烯苷類成分:毛蕊花糖苷等;還含有單糖、胺基酸、維生素A類物質等。

中藥熟地黃水煎液能促進失血性貧血小鼠紅細胞、血紅細胞的恢復,地黃煎劑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抻製作用,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醇提物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血凝和強心的作用。此外,本品還有降血糖、防治骨質疏鬆、調節免疫、抗衰老、抗焦慮、改善學習記憶等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