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長發育掉隊了嗎?專家:科學育兒要避免「身高焦慮」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3-03-12T03:06:17.665055+00:00

3月1日,新的《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正式實施,兒童身高「標準值」有所上調,引發了部分家長的關注。「我家娃是班級里最矮的那一個,是不是發育出問題了?」3月11日,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下稱「珠江醫院」)舉辦的第9屆「科學育兒嘉年華」現場,有不少家長早早前來諮詢。

3月1日,新的《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正式實施,兒童身高「標準值」有所上調,引發了部分家長的關注。

「我家娃是班級里最矮的那一個,是不是發育出問題了?」3月11日,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下稱「珠江醫院」)舉辦的第9屆「科學育兒嘉年華」現場,有不少家長早早前來諮詢。珠江醫院兒科中心主治醫師鄭美玉表示,孩子的生長發育受諸多因素影響,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家長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干預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如果孩子明顯比同齡人矮小,應及早到兒童發育門診諮詢。

義診活動現場。

處於同齡人後3%才算矮小症

30歲的王女士就坐不住了,趕緊抱著4歲的女兒小珍來到義診現場。「今年小珍4歲整,最新測量的身高是99.3厘米。按照舊標準,小珍的身高勉強在倒數10%的水平。如今標準一變,小珍竟掉到了倒數3%的水平。對此,我們焦慮得不行!」王女士說,小珍從小到大個頭都比同齡人矮,現在一家人很擔心身高會「拖後腿」,影響她以後的生活和工作。

義診現場另一邊,「我兒子7歲,身高1.3米,但是我覺得還不夠高,鈣片、維生素D沒少給他買,怎麼能讓他再長得快一點?」35歲的李先生帶著兒子小彬,懇求醫生給孩子打生長激素……

兩種境遇,兩種憂愁,折射出部分家長「身高焦慮」的現狀。

「不少家長對子女『增高心切』。其實,很多孩子經過檢查評估後,已經確認他們的生長發育是正常的,但是家長仍不滿意,總是希望孩子的身高能達到同年齡段孩子身高的平均值以上。」鄭美玉說。

「矮小並不算是一種病。」鄭美玉解釋,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於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2SD),或低於第3百分位數(-1.88SD)。簡單而言,就是100個孩子裡最矮的3個才能算是矮小症。導致孩子矮小的原因除了家族性矮小、出生身長不足或體重低的因素外,還有全身性疾病、內分泌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帶來的影響。

鄭美玉建議,如果發現孩子生長緩慢,就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醫生會進行骨齡測定、內分泌功能檢查、全身性疾病篩查、影像學(B超、CT、MRI)檢查、遺傳學分析等檢測,明確導致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

生長激素是腦垂體所分泌的一種重要激素,它可以促進骨骼、內臟和全身的生長,促成蛋白質合成,同時對脂肪的代謝和礦物質代謝也非常重要。

「對於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發性矮小等情況,可以用生長激素治療。一般來說,年齡越小,生長空間越大,治療後成年身高獲益越大。」鄭美玉說,對於沒有用藥指征的孩子,醫院主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也就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義診活動現場,家長前來諮詢。

要警惕「海馬增高湯」等民間偏方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速長高個子,錯誤地聽信『長高偏方』,亂給孩子吃補品,從而造成孩子性早熟,骨齡超前,骨骺線早閉,真的是得不償失。」鄭美玉說。

強強的遺傳身高是1.68米,而如今12歲半的他身高才1.48米,比大多數同齡孩子身高低很多。經過檢查評估,他的骨齡是13歲半,預測成年終身高是1.57米。經詢,才得知在1年前,強強父母打聽到「海馬增高湯」可以幫助孩子長個子,於是就給強強喝了2個月的補湯,一開始身高確實躥得比較快,但是後來身高增速緩慢,並且出現了骨齡超前。

鄭美玉直言,「海馬增高湯」含有性激素,會造成孩子性早熟。身高躥得快是以骨齡增長為代價的,身高的增長在骨骺閉合後就會停止,所以強強的最終身高不會很高。

鄭美玉特別提到,「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為超重、肥胖而導致個子長不高的孩子就診人數大大增加。」究其原因,就是超重、肥胖可能會導致性早熟,使骨齡加速增長,骨骺因之提前癒合,從而影響其成年終身高。

「其實,家長與其關注孩子身高標準的『漲幅』,不如多關注自家孩子身高的縱向變化,更能真實地反映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珠江醫院兒科中心主任王斌建議,家長可以特別注意孩子長高的3個關鍵時期,即0-3歲嬰兒期、3-6歲幼兒期和青春期。最好每年記錄孩子的身高,關注生長曲線,這種做法更為科學。

在王斌看來,真正需要治療的是家長的「心病」。對個人優秀和成功的定義,我們應該更加富有想像力;對人生價值的判斷,我們應該更加多元和寬容。

(文中王女士、小珍、李先生、小彬、強強均為化名)

【記者】鍾哲

【見習記者】厲思璇

【通訊員】伍曉丹 盧鈺儀

【作者】 鍾哲;厲思璇

廣東健康頭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