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去雍和宮人擠人了,看看這些北京寶藏小眾寺廟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發佈 2023-03-31T22:56:15.998765+00:00

聽說,現在的寺廟已經被年輕人擠爆了。涌動著最多靚麗男女的地方,早已不是酒吧夜店遊樂場;禮佛上香吃齋飯,才是2023年的春季先鋒時尚。禮佛上香的年輕人。攝影/穎子水水不過,至少在北京,這可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

聽說,現在的寺廟已經被年輕人擠爆了。涌動著最多靚麗男女的地方,早已不是酒吧夜店遊樂場;禮佛上香吃齋飯,才是2023年的春季先鋒時尚

不過,至少在北京,這可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如果你曾在周末去過這座城市最受歡迎的寺廟——曾經雍正皇帝的潛邸北京規格最高的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你會看到,打扮入時的年輕男女,像在鼓樓排隊買嗆面大饅頭一樣排著文明而乏味的隊伍,等待著拜佛的跪墊(雖然我不明白他們為何不直接跪在地上拜),在炎熱日頭底下虔誠等待喇嘛為自己的新手串開光……總之,這些人「占領」雍和宮,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

不過,借著這股席捲全國的「逛廟」熱潮,以及眼下這明媚的春光,我很想小聲嘟囔一句:除了雍和宮,北京其實還擁有成百上千座「小眾」寺廟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小眾」,絕非指其地位低、不重要。恰恰相反,能在北京紮下根節的寺廟,往往是極具價值的文物古蹟

駐錫高僧大德的莊嚴道場

城市能量隱秘流動的玄妙節點,一方市井生活的地標與中心

至少,也是個古木參天、花團錦簇的風水寶地……

總之,它們無不藏聚著巨大的韻味和能量,光彩熠熠,古老而迷人。

無論你要踏春遊賞,訪古尋遺,還是進香禮佛、問道解惑,總有一處寺廟適應於你的需求。只可惜,太多已經在北京住了很多年的人,只知雍和宮,卻從未見識過散落在京城巷陌與郊野中的那一座座宏偉、精妙的佛國洞天


01

從幽州到北平:

北京寺廟的時間分層


在古代,出於對神秘事物的敬畏,或者某種約定俗成的戰爭規範軍人很少會主動毀滅寺廟。因此,儘管一座中國古城往往經歷過許多的兵亂,但幾乎每一朝代都會有寺廟保存下來,這也使得,寺廟往往成了一座城市生長的年輪標定著城市肌體伸張的古老斑痕

而作為一座歷盡滄桑的古都,北京城已經在這塊山脈腳下的平原上,蓬勃生長了上千年。從古遠的幽州時代,到契丹遼國南京時代,再到金元明清的首都時代每個時代斷層,都會給北京留下一些寺廟。它們或隱藏在熙熙攘攘的現代都市景觀之下,或千年如是地盤踞在山麓、谷地中的風水寶地,讓你在城市的空間遊走時,有一種穿梭千年滄桑的夢幻感。

北京地區最早的佛寺,一般被認為是位於西郊山中的潭柘寺,此寺之發端甚至可以被追溯到魏晉時期,要知道,彼時的北京尚是邊陲幽州,默默無聞。而潭柘寺,就這樣冷眼看著北京城從一座苦寒之地的小城,一路成長為如今這樣的超級大都市。最難得的是,這座深山古剎,至今仍譽滿京畿,香客如織。

而北京城內歷史最悠久的寺廟,是位於西城區的法源寺。其前身,是李世民為了紀念征伐高句麗戰死的將士而修建的憫忠寺。法源寺歷來受到各朝重視,在金代,它曾是女真人選拔進士的考場;民國時,法源寺是北京城內最大的停靈場所;如今,法源寺為中國佛學圖書文物館,陳列了大量的佛經善本……總之,千百年來,這座地處繁華地段的寺廟都深度參與了北京的城市歷史

然而,站在中國佛教史本身的視角看,在北京地區的眾多早期寺廟之中,最值得一提的,卻是坐落在房山的雲居寺

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排佛滅法事件,但它們都未波及到當時地處邊陲的幽州地區。因此,法難之際,許多僧人逃入北京一帶出於對佛教前景極大的擔憂,僧人們決定把佛經刻在很難被消滅的石頭上。刻經運動從隋代開始,竟一直持續到了明末,千年來,一代代的僧人前赴後繼,在一塊塊石板上留下他們的畢生的心血與志願,其工程之巨大,成果之宏偉,以至於雲居寺被稱作「北京的敦煌」。而單就其刻經發心之悲切、誠懇,凡是佛子,未免動容而淚下

而北京真正作為一座重要城市開始被建設,始於契丹遼國的「南京」時代。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以前建設的北京寺廟如潭拓寺,往往經歷了不止一次的毀滅與重修,所以雖然地址未變,但最原始的建築物往往不存。而如今整個北京城中現存歷史最早的建築物,即是如今位於西城區廣安門外、修建於遼代的天寧寺塔

天寧寺始建於鮮卑北魏,此塔為遼人於後院另建,不知為何,它竟有幸保存至今。這座高塔本體氣勢恢宏,梁思成稱其「富有音樂韻律」。塔座上的雕塑堪稱精美絕倫,有些泥塑的金剛力士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蝕,露出內部的木骨架,但仍難掩蓋其美感。且不說燒香拜佛,僅為觀瞻一次它建築之美,就足以促成一趟天寧寺之行。

值得一提的是,始建於遼代的寺廟有個很有趣的特殊之處:因為契丹人崇拜太陽,所以他們的寺廟不同於傳統漢族寺廟的坐北朝南,而是是坐西朝東的。這也使得,在那些坐落在京西山中的遼代寺廟,你可以坐在山門中看到太陽從地平線上躍起,黃昏時分再從大雄寶殿的脊樑沉沒

這種遼寺之中最為典型的,便是西山大覺寺。此寺構造精巧,環境幽靜,不僅古蹟眾多,且春有玉蘭,秋有銀杏,是個絕佳的游賞之地。層層升高的寺院最末處,是與雍正皇帝關係密切的迦陵禪師的墓塔。那裡古木參天,泉水潺潺,不少人會在那兒靜靜地坐一下午,直到天色昏沉。

而遼國終究被女真金國所滅,到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北京成了一座真正的都城。而金代留下的寺廟遺蹟之中,最為可看的,便是位於昌平山中的銀山塔林。此塔林原屬的法華禪寺早已無存,唯留下金元時代諸多祖師的墓塔,靜靜聳立在陽光明媚的山谷之中。千年前的木魚鐘鼓、裊裊梵音,早已被前來遊玩孩童們的歡聲取代。

時間來到蒙元時代,馬可波羅曾經目睹過的、那雄偉而震撼的元大都,已在元明之交的戰火中被毀滅殆盡,但幸運的是,一座巨大的白塔竟得倖存,一直陪著北京城走到了今天。這座由尼泊爾工匠主持修建的白塔實在過於宏大,以至於,它甚至和如今北京的城市氣度不很相稱,但它無疑已經成了京城一隅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大元帝國時的蒙古王公與紅衣喇嘛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們擠在其周邊無數網紅咖啡館露台上,伴著落日與結隊繞圈的鴿子,聊著一些永遠不會得出結論的話題。

由於現代北京城的風貌主要在明代被奠定,所以北京現存的明代寺廟數量最多,其中的精品更是比比皆是,列舉不盡。但許多北京的明代寺廟有個十分有趣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往往是由朝中當權的宦官出資修建的,儘管這些人往往為史學家貶損,且其修廟也確出於一己私心,但客觀上,他們卻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珍品,也算是種無心栽柳的功德。

北京諸多知名的明代寺廟之中,位於石景山的法海寺也許是最值得一看的。此寺中白皮松、建築物倒還在其次,只是其大雄寶殿中的壁畫,被稱為明代宮廷壁畫之最精粹。那壁畫不落於任何俗套,無論畫工之精絕,還是細節之繁複,都能令人窒息。最絕的是一幅水月觀音,竟把朦朧的煙水質感直接在牆上畫了出來。如今,這些國寶級壁畫被保護得十分嚴密,連殿內的光亮都被嚴格控制,解說員只會發給你一隻光亮有限的電筒。由於講解往往比較匆忙,我更建議觀者脫離講解的節奏,自行駐足觀賞某一幅畫,相信我,你一定會被畫匠那精妙無比的心思擊穿

同樣在模式口地區,有一座離法海寺很近的明代寺廟承恩寺也十分值得一提。承恩寺中亦有非常漂亮的壁畫,但那不是重點,此寺不同於其他寺廟氣質的慈悲包容,它的四角建有四座碉樓,下有地道互相溝通,顯得警惕而神秘。在明代,皇帝甚至專程下旨,禁止任何軍民干涉此寺事務,史家懷疑,此寺即是明代東西廠設在城外的一處重要的特務機關。只是,如今這裡早已沒有了暗算和陰謀,只有一個私人博物館設在其中,展示一些北京的老玩意兒。

到了清代,由於朝廷與藏傳佛教間特殊的關係,皇帝們在北京修建了許多規格極高的藏傳佛教寺廟。這其中當然不只有一座雍和宮,譬如故宮旁邊的嵩祝寺智珠寺,就是一系列常年作為高級活佛章嘉呼圖克圖駐地的高級廟宇。而在北京城的正北方的西黃寺,則是這其中最值得專程前去觀瞻的一座。

作為清朝時期藏傳佛教領袖們在北京的駐錫之地,西黃寺曾經十分恢弘,絕不亞於如今之雍和宮。只可惜經過英法聯軍以及日軍的擄掠及破壞,至1958年,此寺已過於破敗,不得不全部拆除,只剩下六世班禪大師的衣冠冢、清淨化城塔仍存寺內。此塔融合漢、藏、印度之藝術風格,堪稱清代金剛寶座式佛塔中的精品。而如今,由十世班禪大師親手創建的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就設在寺中,許多藏地的高僧還會定期來此學習、修行。

最後,我們要講講一座位於西城區的古剎廣濟寺。此寺始建於金代,元末毀於戰火,明末由宦官廖屏重建;到民國各殿堂又毀於火災,但很快又被重建。因其地利極佳,此寺之香火人氣一向十分興旺,以至於,當代的中國佛教協會如今就設在此處。在某種意義上,廣濟寺也因此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個新的中心。


02

從皇都到山野:

北京寺廟的空間分層


北京這座城市,有一個十分迷人的地理特點,那就是:高樓聳峙、車水馬龍的整個國家的中樞與心臟,與人跡罕至、空靈險峻的山野,兩者竟只隔著二三十公里的距離。那麼,一座寺廟,是嵌入繁華的都市核心,還是擇一處幽深的山谷,其意義與功能之偏差,就十分微妙了。

所以說,北京的寺廟,在空間上存在著明確的平原與山地城市與郊野二元區分。而無論皇家、百姓,官宦、商賈,還是修行人、祈福者、宗教活動家、各類法事活動的需求方,還是隨便懷著什麼心思接近寺廟的人等,他們在山地與平原間穿梭往來進則直取富貴溫柔繁華之鄉,退則遁入人跡罕至的山野,構成了一個十分奇妙、豐富的城市寺廟生態

其實,僅僅在這座城市的核心地標紫禁城,以及北海、景山乃至頤和園這樣的皇家園林內部,就設有許多精妙絕倫的皇家寺廟,譬如故宮中的雨花閣,限於篇幅,這裡暫且不說。只說故宮的外圍,其實也隱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小眾」寺廟。除了前面講到的嵩祝寺等,另一座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普度寺,很值得一提。

普度寺曾是大名鼎鼎的睿親王多爾袞的府邸,大概因為這位將軍擁有較為濃重的故土情結,此寺大殿的窗欞、斗拱與梁架之造型都有著濃郁的滿族風情,這在全北京都是獨一份。可惜,大部分人來到故宮區域只會一頭扎進那些「大景點」,這座極具特色的寺廟往往門可羅雀。

而在北京二環內的諸多古老寺廟之中,最為值得一提的,就是位於東城區的、明代權宦王振的家廟——智化寺。此寺藏在胡同深處,離它不遠的地方,就是二環上最搶眼的地標之一——銀河SOHO。巨大的、充滿未來感與弧線的現代建築,與古老的智化寺形成魔幻的視覺對比,堪稱北京城內的一大奇觀

而智化寺本身的內涵更是十分豐富,那裡不僅有北京城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構寺廟建築群,寺內更是有大量精美的文物,以及許多傳奇的故事。譬如此寺大佛腹中曾發現蒙元時代高麗王王璋的血刺經書,巧的是,王振恰恰死於土木堡之變兵亂中的蒙古人之手……更有趣的是,此寺內的僧人世代傳承著流傳自明代宮廷的音樂,且會定期舉辦音樂會,也就是說,直到今天,你仍可以找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在智化寺庭院裡的古樹底下坐下來,閉上眼睛感受來自大明宮庭的絲絲妙音。

再把視角稍微擴大,在城牆到高山的過渡地帶,有一些寺廟也值得一提。譬如,如今坐落在北京動物園與國家圖書館片區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大家俗稱其為「五塔寺」,其本體真覺寺的其他建築早已不存,但一座精美的金剛寶座佛塔,卻屹立至今。這座寶塔的圖紙,原是由一位叫做班迪達的印度僧人獻給永樂大帝。明成祖十分欣賞這位修行者,封他為大國師,並根據他提供的規式建成了這座金剛寶座塔,來自印度的建築制式,與大明帝國石匠們的精湛手工完美融合,放眼全中國,這座塔也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與永樂大帝有關的另一個寺廟,就是默默佇立在北四環路邊、被人俗稱「大鐘寺」的覺生寺。禪宗行者、作家比爾波特寫作《禪的行囊》,在北京城內參觀的唯一寺廟,就是這座。覺生寺本身倒沒什麼太多可說,只是這其中,存放著世界鑄造史的奇蹟——永樂大鐘,那是中國現存的最大青銅鐘,據說猛地一敲,聲音能傳90里。更絕的是,鐘體內外,密集鐫刻著22.7萬字的經文,大概鑄鐘者以為但凡聞此鐘聲者,都可獲得這經文的功德之力

在這一地帶,另一處不得不談的寺廟,即是被稱為」小故宮「的萬壽寺,其實永樂大鐘在很長時間裡一直被擺放在這兒,直到雍正年間才被挪到覺生寺。萬壽寺在明代已有規模,而因為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經歷了多次重修,越來越華麗恢弘,其中甚至有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就總體而言,它形制規整,園林氣息濃重,與其說是一座寺廟,倒更像是一座帝王行宮。如今,它成為「北京藝術博物館」,亦是名至實歸。

最後,我們把視角移動到京郊的大山。儘管在前文中,我們已經陸續談到了一些山中的寺廟,但北京西山向來號稱「五百寺」,這麼大數量的寺廟雖不可能被一一提及,但其中確有一些特別重要或有趣的地方,我們不得不說。

首先要說的,就是位於西山八大處公園裡的靈光寺。靈光寺並無什麼特別的古建,但卻幾乎是整個北京地區最受佛教徒歡迎的寺廟。原因在於,此寺中供奉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牙舍利,要知道,佛牙舍利在這世界上唯存兩顆(另一顆被供奉在斯里蘭卡)。在教界,那被認為是無上的至寶,每年,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會專程來此禮拜,表達對佛陀的敬仰。

而單就古建築而言,西山最值得一提的寺廟,大概是位於香山中的碧雲寺。此寺中亦有一座金剛寶座佛塔,形制與五塔寺一樣,——事實上,它就是仿著真覺寺寶塔修建的,但大概因為其修建時資金更加充裕,所以它的雕塑更加繁複,堪稱清代藝術之無上珍品,且此塔與香山之風光結合,更是有著無窮韻味。

戒台寺亦一座京西重要寺廟,此寺始建於唐代,遼代時,一位叫作法均的高僧來隱此山,他造了一座菩薩戒壇,廣度四眾,據說,當時不僅遼國民眾來此受戒,南方的宋朝人也會專程前來,可見其名聲之盛。而直到今天,中國也尚沒有一座比它更大的戒壇,除此以外,此寺中還保留著大量的遼代佛教遺蹟

在京西北的深山之中,始建於遼代的白瀑寺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地方。不同於其他寺廟堆滿了各個時代的遺蹟,白瀑寺除了保留著開山祖師的墓塔,其餘建築皆為新建。但其建築物的形制十分誇張,塑像、雕塑的風格極其大膽,竟完全不同於傳統的中國寺廟。近幾年,白瀑寺開始因「北京最魔幻的寺廟」的標籤聲名鵲起,那片秀麗的山谷,也因此迎來了大量好奇而來的遊客。

其實,北京有一些真正「小眾」的寺廟,至今仍是不對外開放的,譬如藏在雍和宮旁邊的高級皇家寺廟柏林寺,隱遁於海淀鬧市區的大慧寺,藏在學校里的摩訶庵等等。而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門頭溝山中的靈岳寺

靈岳寺在古代規制極高,香火極旺,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如今山腳下的齋堂鎮才得以形成。且靈岳寺保存下來的大殿具備明顯的遼代風格,古遠而大氣,可能是京畿地區除了獨樂寺以外,觀瞻古代木構建築的最佳之處。只可惜,由於其多年來從不開放,如今的普通遊客,也只能通過無人機航拍過過眼癮。看著曾經香客如雲的名剎,如今只剩下這樣一方冷清的小院,佛陀關於無常的教導,自然也就從訪客們的心中升起了。


編輯 | 大蹦驢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計 | 九陽

頭圖 | 李若漁

封圖 | 劉樹逸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