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教授父親的真實故事,我悄悄退掉了女兒的6個興趣班

男孩派 發佈 2023-04-10T02:19:24.126609+00:00

最近看到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一條視頻,他回憶了自己教育路上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女兒沉迷追劇。女兒小時候,在某個寒假愛上了看動漫,一口氣就刷了200多集。

父母對孩子的干涉越多,孩子成長的機會就越少。

不妨把人生還給孩子,讓他在摸索和嘗試中,不斷總結經驗,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 | 土豆媽

最近看到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一條視頻,他回憶了自己教育路上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女兒沉迷追劇。

女兒小時候,在某個寒假愛上了看動漫,一口氣就刷了200多集。

這部動漫每周只更一集,周二是日語的原版,周四才會有中文的字幕版。

開學之後,賀嶺峰發現,女兒每周四的作業都不用大人操心,她會在學校利用所有的課外和休息時間抓緊做完,因為放學回家她急著去看動漫。

慢慢的,女兒周二的作業也會全部提前做完,因為她想先看看原版的,哪怕一句也聽不懂,一個字也不認識。

就這樣女兒追了一個學期,這部動漫還沒更完。

於是她加入了一個動漫群,裡面都是喜歡這部動漫的朋友,大家覺得一周更新一集太慢了,就在群里各種討論劇情發展。

女兒興致上來了,開始嘗試著自己寫同人文,沒想到一個暑假寫了4萬字。

就連家人出去聚餐吃飯,女兒也哀求著早早回家,因為幾百個粉絲都在等著她更新。

這要放在我身上,肯定是斷網、關wifi、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但賀嶺峰什麼也沒做。

那個暑假過後,作文對女兒來說再也不是難題了。

第二件事,是女兒喜歡亂塗亂畫。

如同大多數孩子一般,賀嶺峰的女兒小時候也喜歡在牆上塗鴉。

但賀嶺峰沒有呵斥,沒有阻止,他想著反正家裡也沒什麼人來,大不了就是把牆重新刷白就行了。

到了初中,有一次女兒在自習課上畫動漫,被老師逮住了,還請了家長。

賀嶺峰當面給老師道歉,但回家後,他沒有訓女兒,也沒撕她的本子,燒她的漫畫書,只是告誡她:

「我不反對你畫畫,但是你不要太囂張啊。


你要畫偷著畫,你當著老師的面畫畫,這就屬於挑戰老師權威,老師要你做題你畫畫,影響班級氛圍。」

這兩件事,看似稀鬆平常,卻對女兒後來的人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女兒到了高中,就有了清晰的人生規劃,要去日本讀書。

因為去之前需要通過日語N1考試、日語口語面試等,賀嶺峰擔心女兒沒學過,還特地給她報了個加強班,結果老師只教了一個星期就說「你女兒絕對沒問題」。

申請學校的時候,對方要求提供作品集,女兒就把從小到大畫的那些漫畫做了一份合集發過去,結果很輕鬆就通過了。

最後,女兒成功收到了7個大學的offer。

現如今,女兒就靠兩樣本事生存,一個是日語,一個是畫動漫。

賀嶺峰迴憶這個過程,他覺得女兒能一路走到現在,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恰恰是因為他沒做什麼。

他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沒有反對,沒有橫加干涉,沒有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聽到這段話時,我一下子就被擊中了。

原來教育孩子,「有所不為」比「有所為」更重要,也更艱難。

以前的我,是個非常焦慮的媽媽,怕女兒落後,怕她輸在了起跑線,所以從小就把她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看女兒不愛說話,比較內向,我就給她報了情商課;

看女兒數學不行,怕拖後腿,我就給她報了思維課;

看到家長群里,別人家的孩子又是奧數第一,又是發表作文,又是舞蹈比賽得獎......

我擔心女兒掉隊,又一口氣給她報了好幾個興趣班。

但對於女兒喜歡的,做手工、研究菜譜、看小說......這些在我眼裡都是「浪費時間」。

我只會聲色嚴厲地教育她:

整天搞這些沒用的,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嗎?


你這樣以後連高中都考不上!


難不成你要一輩子給別人做菜嗎?

我把自己的焦慮和期待,都強加在女兒身上,把所有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都強塞給她。

我用自己狹隘的思維和認知,企圖為她規劃一條正確的路。

可結果,女兒非但沒有長成我期待的樣子,反而越來越讓人失望:

成績越來越差;


沒有一樣特長可以拿得出手;


越發的叛逆,處處和我對著幹;


甚至有些厭學的徵兆......

看完賀嶺峰的故事,我在心裡反問自己:

這到底是我的人生還是孩子的人生?


我給孩子指的那條路,一定是對的嗎?

當了父母以後,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可以替孩子選擇人生的路。

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非工具,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而非父母的。

美國著名教育碩士金·約翰·培根曾經對父母發出強烈建議:

「把孩子們所需要的輕鬆環境還給他們,讓他們重新與他們真正的自我、屬於他們的世界聯繫在一起,把他們從我們成人充滿壓力與緊張的世界中解救出來。」

養育路上,我們總是在做加法,結果大人殫精竭慮,孩子疲憊不堪。

但真正高明的父母,其實就像賀嶺峰這般,更懂得做減法:

  • 一減干涉,允許孩子做「無用」的事

作家六神磊磊從小就是個「金庸迷」,但老師和父母卻都覺得「讀這個東西沒用」。

當時他也挺相信的,可誰能想到,正是年少時的武俠夢,讓他有了如今的一番成就。

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就用小說中的人物來激勵自己:

「我要做令狐沖,灑脫自在有原則;


我要做楊過,現在堅強,以後就會很牛。」

當他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孩子的夢想都是有用的。


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你怎能斷言,20年後這個夢想沒有用呢?」

是啊,我們永遠也不知道,那些現在看似「無用」的東西,會在將來帶給孩子怎樣的驚喜。

在時光的長河中,它可能會成為孩子抵抗風雨的盔甲,會成為孩子面臨選擇時的底氣。

父母能做的,就是減少干涉,允許孩子放慢腳步,去做一些「無用」之事。

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愛好,讀一些無關成績的雜書,別把本該讓孩子感到輕鬆愉悅的熱愛,變成了他們的壓力和負擔。

  • 二減強權,把人生還給孩子

還記得鍾芳蓉嗎?高考填志願時,她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幾分鐘內自己做了決定,毅然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

這樣的熱忱和果敢,少不了父母的功勞。

當所有人對鍾芳蓉的選擇議論紛紛時,她的媽媽是這樣說的:

「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

這是一個平凡母親最深沉的愛,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遠見和格局。

其實父母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懂的不多,卻硬要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

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這條路大概率不是我們所指的方向。

好的教育,不是用「為你好」的愛來禁錮孩子,用「我是你爸/媽」的強權來壓制孩子。

而是放開孩子的手,讓他懷揣著我們的信任和祝福,飛向屬於自己的那片藍天。

  • 三減比較,看見孩子的閃光點

作家劉墉說:

「那些生活在被父母比來比去陰影里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尊重,體會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


他們的內心就像一片貧瘠荒涼的土地,缺乏原本屬於一個孩子的生機與活力。」

以前,我也總愛盯著女兒的缺點,拿她和別的孩子比。

嘴巴笨、學習不開竅、還容易玻璃心,甚至常常因為這些對她口出惡言。

可仔細想想,她是如此的善良、孝順。

去年底,全家都陽了,她一個人既要上網課,又要照顧家人,可我從沒聽見她抱怨過一句。

因為我症狀比較嚴重,根本吃不下,她想方設法給我做各種好吃的,每天定時提醒我吃藥、量體溫,給我泡檸檬水。

當她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也是如此的專注和耀眼。

她從小就痴迷於DIY各種手工,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每個人看到她的手工作品都忍不住夸幾句。

但我從前卻一直固執地認為,這些只會耽誤學習。

其實,優秀從來沒有一個普世的標準,我們覺得孩子不如別人,只不過是我們衡量的標準就是錯的。

  • 四減期待,修煉一顆「平常心」

博主@北大雲龍前段時間發了一條微博:

一個女孩從十七樓一躍而下,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3歲。

自殺前,女孩和母親吵了一架,起因是女孩單元考沒考好。

吵完後,憤怒的母親摔門而出,留下絕望的女孩一個人在家。大概不到一個小時,悲劇就發生了。

女孩的父母都是工薪階層,平時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在了女兒身上,為她報了很多補習班。

但是女孩的成績不僅毫無起色,還越補越差,所以父母又常常在言語上打壓她。

父母過度的期待,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復旦教授王德峰曾經感慨:

兒子剛出生的時候,他也曾寄予厚望,希望兒子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長大了能進自己的母校,復旦大學。

可當他信心滿滿,以為兒子會比自己更出色時,現實卻啪啪打臉:

兒子的高考成績,差點就上不了大學。

一個在學術上登峰造極的名校教授,也只能認命,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何況是我們這些平凡父母呢?

能夠站在金字塔尖,閃閃發光的孩子,永遠只有那麼一小撮。

此時此刻我們要做的是,放下執念,低頭認命,消化自己的期待和失望,修煉出一顆淡定開闊的平常心。

這樣,哪怕我們的孩子最終平庸,也能心懷熱忱,感知到活著的意義和世間的美好。

想到這裡,我退掉了女兒不喜歡的那些興趣班。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小孩,你希望怎樣長大?

是永遠有人拿著鞭子,惡狠狠地指著一個地方說:

「去那,那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別的地方,我就打斷你的腿!」

還是希望有人溫柔地摸摸你的頭告訴你:

「世界很大,未來很美,你只管大膽前行,我永遠在你身後。」

我們的過去無法重來,但我們現在仍有機會,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

共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