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後才發現,每天和孩子說10分鐘廢話,勝過培訓班花費1000塊​

男孩派 發佈 2023-04-11T21:45:43.848754+00:00

父母多和孩子閒聊,不僅能塑造孩子大腦,拉近親子關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現在不僅開朗了,話也多了,還給她女兒普及了很多知識,比如:彩虹其實是圓的,月亮竟然不發光,還有諸葛亮草船借箭居然是假的…

父母多和孩子閒聊,不僅能塑造孩子大腦,拉近親子關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作者 | 楓子
前兩天,女兒同桌媽媽王琳突然問我:

「你是不是在哪裡給你女兒報了課外班?」

原來,王琳發現我女兒這學期變化很大,以前在她家玩時,我女兒總是文文靜靜,不愛說話。現在不僅開朗了,話也多了,還給她女兒普及了很多知識,比如:

彩虹其實是圓的,月亮竟然不發光,還有諸葛亮草船借箭居然是假的……

「你說,這報的是什麼課外班?快分享給我呀!」

我笑了笑,其實自從去年雙減出台,輔導班取消,女兒的課外班就只剩周六的舞蹈課了。

閒下來的時間,女兒不願做額外的練習冊,按她的話來說就是「都雙減了,憑啥還要加壓呀」。

我和老公一度焦頭爛額,生怕女兒會落後。

直到有一次,女兒在看《三國演義》,老公無意說了一句:「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其實是穿越過去的。」

一句話就引起了女兒的興趣,兩個人又嘰嘰喳喳聊了一小時,雖然對學習沒用,卻激發了女兒的求知慾。

自此,我和老公不再逼迫女兒學習,而是試著每天多和女兒閒聊,說些「廢話」。

沒想到,效果卻比上培訓班還好。

最近恰巧看了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研究,結論也證實了:

多和孩子說一些「廢話」,孩子真的會更出色。

父母多說「廢話」

養出的孩子更聰明

第一個研究,來自芝加哥醫學教授達娜·薩斯金德。

她致力於研究孩子早期接觸的語言數量,是否會對其大腦構造和發展產生非常不同的影響,進而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性格塑造。

經過30年的複雜研究,她發現: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的好壞,反倒是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決定了孩子日後的社會表現。

因為好的語言環境,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神經元的發育。

也就是說,父母會聊天,孩子會越變越聰明。

韓國有一檔真人秀訪談節目《英才發掘團》,主要記錄民間一些高智商高能力人才,通過追蹤他們的日常,來發掘這些人「優秀的根源」。

其中有一個叫卞藝潭的小男孩,雖然只有3歲多,卻表現特別出色。

他不僅能叫出各類恐龍的名字,很多深奧的科學現象他也都能解釋出來。

並且,他的詞彙積累也很多,可以獨立閱讀繪本。

節目組還對藝潭做了專業測試,結果顯示,他的語言理解能力達到了99.9分,遠遠高於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

而藝潭的優秀,其實是父母用心澆灌的結果。

他出生不久,父親每天晚上都會花半小時或一個半小時,雷打不動地給他讀故事書,和他互動。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藝潭就成了小話嘮,總愛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但父母從不嫌他煩,反而總是耐心陪他閒聊。

也就是在這些海闊天空的閒聊中,藝潭不僅豐富了詞彙量,理解力、好奇心、想像力、表達力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父母的語言》一書也指出:

「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係。」

所以,別再覺得「廢話」毫無價值了。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好的健腦藥,更是孩子成長的助燃劑。

看似微不足道的閒言碎語,正在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

父母會說「廢話」

養出的孩子更上進

第二個研究,來自兒童心理學家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

他們追蹤調研了不同階層的家庭,結果發現孩子表現優異的家庭都有種相似性。

但共性不是優異的經濟條件,而是孩子在家庭的影響下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

這些家長,儘管經濟地位不同,但是都會溫和地和孩子閒聊,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

互動時的愉快體驗,會給孩子的心理注入能量,讓孩子努力向上。

在一個鄉村院子裡,有個男孩,總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的媽媽從來沒有打擊他、否定他,還總是陪著他閒聊。

有一天,男孩指著月亮,興奮地說:「我要到月球上去!」

媽媽為兒子的想法大吃一驚,但還是默默聽完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

末了,媽媽還笑著說:「到月球上去,很好啊,但你要記得回家吃晚飯哦!」

多年以後,男孩成了第一個登陸月球的美國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和孩子閒聊,「說了什麼」固然重要,但「怎麼說的」更重要。

看似可有可無的閒聊里,恰恰蘊藏著不動聲色的力量。

就像我的女兒,之前和她聊天,我說的永遠是學習和成績。

她每次說起學校里的趣事或者社會上的新聞時,我總會一臉不耐煩地打斷。

漸漸的,我說得越多她越叛逆,我越是叫她學習,她越是磨磨蹭蹭對著幹。

後來,我不再滔滔不絕地說些大道理,而是跟女兒講我小時候爬樹摔下來的蠢事,講我被公羊追著跑的糗事,講我沒考好被老師罰站的難堪……

我還跟女兒講自己如何騙同學說,我天天在家不學習,暗自里又如何偷偷努力,最終逆襲的故事。

看似說的都是「廢話」,卻在一點一滴地拉近我和女兒的距離。

雖然我沒有跟她說她要怎麼做,但女兒明顯用功多了,也願意和我訴說自己的心裡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所以,父母不妨少一些「自以為是」的大道理,多一些「共情孩子」的廢話。

被理解的孩子,才會有能量向陽生長。

想和孩子聊得來

謹記「3T原則」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中國家長最缺的,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

學會和孩子說「廢話」,應該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對此,達娜·薩斯金德教授研究出了和孩子聊天的3T原則:

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時,父母可以這樣使用。

1. 共情關注

即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孩子關注什麼,你就聊什麼。

比如,孩子喜歡愛莎公主,那我們聊天的切入點就可以從愛莎公主聊起。

先聊動畫裡的劇情,再到愛莎身上的優點,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學習愛莎的優秀品質。

2. 充分交流

這個原則的關鍵,在於「充分」二字。

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而是需要父母全身心投入,多使用描述性詞語,從而豐富孩子的詞彙量。

比如和孩子聊海馬,家長可以這麼說:

海馬不是馬,而是一種最不像魚的魚類。


它有馬形的頭,蜻蜒的眼睛,跟龍一樣的身子,還有一個像象鼻一般的尾巴。


它的游泳方式也很不一樣,不是橫的,而是垂直的。


最有趣的是,海馬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由爸爸生孩子的動物呢。

3. 輪流談話

這項原則,要求父母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有互動。

只有父母一直在講,或者只有孩子一直在說,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雙方都要積極參與。

父母可以使用啟發性談話,多向孩子拋出問題,多用「為什麼」「想到了什麼」「怎麼辦」等詞聊天。

鼓勵孩子多想多問,從而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他敢於表達自己,最終逐漸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父母還是不知道該跟孩子聊什麼。

有一個找話題的簡單方法:見到什麼聊什麼,孩子喜歡什麼聊什麼。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爸爸是個普通的小公務員,媽媽是個普通工人,然而他們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全國排名前幾的大學。

爸爸的經驗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只要一有空,便和孩子聊天,什麼都聊。

當然,除了海闊天空漫無目的地聊,還可以跟孩子聊故事、聊書、聊字。

聊故事,就是給孩子講故事,但又不限於講故事。

而是根據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內容隨意「跑出去」,讓孩子天馬行空隨便想、隨便講。

聊書,就是帶孩子一起看書,甚至在孩子還不認字的時候,也可以「看書」。

就是看圖畫、編故事、聊故事,也可以根據圖畫內容隨便聊。

聊完後,就對著書裡面的文字指讀,讓孩子知道那些精彩的故事是用這些字記下來的,讓孩子對這些小小的方塊字產生興趣。

聊字,就是通過隨意的方式帶孩子「識字」。

馬路上、電視上、招牌上的字,只要孩子有興趣,隨時隨地進行。

另外,爸爸還在家裡到處貼滿孩子認字的小卡片,方便隨時聊字。

只要會聊,「廢話」時光,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光。

在《小王子》裡,狐狸對小王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正是你在玫瑰身上浪費的時間,才讓它變得無比珍貴。」

同理,正是我們花時間與孩子說的每一句「廢話」,才讓孩子變得卓爾不群。

希望父母們從今天起,都能開啟「廢話」模式:

少說些正確的道理,多聊些孩子關注的趣事。

少關注學習成績,多關注生活的點滴。

少一些指責和批評,多一些共情和理解。

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孩子變得優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