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芷華《胭脂》洗卻鉛華後的粉墨登場(附精彩音頻)

秦之聲 發佈 2023-04-30T23:57:06.609578+00:00

王芷華,生於1939年,2018年4月24日逝世,陝西西安人。退休後仍堅持傳授技藝,先後為易俗社傳承了《走雪》《殺驛》《龍門寺》《別窯》《雙錦衣》《胭脂》《貂蟬》《三滴血》等諸多本戲、折子戲。

王芷華,生於1939年,2018年4月24日逝世,陝西西安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易俗社第十四期學員、著名小生演員。1949年開始學藝,師承李可易、楊令俗等先生,後又拜蘇育民先生為師。1970年調入西安市文藝戰士訓練班(市藝校前身)從事戲曲教學工作,1979年易俗社恢復建制後回到易俗社重返舞台,1985年又回到市藝校任教,培養了眾多秦腔接班人。退休後仍堅持傳授技藝,先後為易俗社傳承了《走雪》《殺驛》《龍門寺》《別窯》《雙錦衣》《胭脂》《貂蟬》《三滴血》等諸多本戲、折子戲。其扮相出眾,嗓音飽滿,深得老師喜愛和觀眾好評。代表作主要有《三滴血》《桃花扇》《貂蟬》《珍妃淚》《群英會》《雙錦衣》《翰墨緣》等。

王芷華接受《胭脂》一劇吳南岱這一角色,心理壓力極大,因為當時該劇目在西安已有秦腔、豫劇相繼演出。這畢竟是她闊別舞台十五年之後的一齣戲呀,在洗卻鉛華之後,又要粉墨登場!幾十年舞台實踐,鍛鍊了她所具有的很好的藝術心理素質。她不畏艱苦,不惜汗水。家住藝校,每天踏著自行車到易俗社上班排練,來去三十多里。時值深冬,每天冒著嚴寒,頂著風雪,往返不停。頭戴紗帽,紮上梢子,腳蹬三寸多厚的特製靴子,練帽翅、甩髮、蹉步、跪步。為了使體力保持耐力和持久性,台下千遍,為的是「台上一遍」。她還有意識地練一些難度較大的基本功,如虎跳、飛腳等。穿上厚底靴跑圓場,日復一日,天天加碼,毫不懈怠。最初跑五圈就氣喘吁吁,後來練得能跑五十圈。「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她的努力和毅力,使該劇如期上演。她所塑造的吳南岱這一藝術形象得到文藝界和觀眾的熱情讚揚。其唱腔高昂圓潤,剛柔相濟,動作瀟灑舒展,穩健大方;那不乏思慮的眼神和躊躇滿志的神態,把主人公年少氣盛、恃才自負而又清廉執政的性格特點抒發得淋漓盡致。

「尋思」一場,是全劇的重頭戲、高潮戲。此時,矛盾衝突尖銳,人物思想感情複雜,王芷華能準確把握住人物內心活動,充分發揮了唱念、身段等程式的表演技巧,錯落有致,不溫不火,不蔓不枝,分寸得當。一出場,她手持銀釵,邁著疲憊不堪的步伐,眉頭緊皺,使人清晰地看到吳南岱心如火焚、徹夜未眠、進退維谷的窘境。「恩師言好一似巨雷轟頂,往事歷歷眼前生。審此案我贏得官聲清正,一霎時我只覺徒有虛名。」這四句「帶板雙錘」高低起伏,明快自然的唱腔,恰到好處地揭示了吳南岱擔心、憂慮的思想情緒。此時,童兒稟報送來刑部批文,她猛一轉身,欲取批文,又迅即後退,想到批文是批准還是駁回呢?片刻猶豫之後,再接批文觀看……這雖是一個細小的表演,卻看出她對人物心理的精細刻畫,於細微處見功力,無戲處皆有戲。留出空白,讓觀眾去想像。「想像的要比看到的大得多」(哲學家薩特語)。這是她深諳戲曲演劇「虛實」美學原則重要之所在。王芷華的表演藝術具有「內涵」之美。她的表演能敏銳地捕捉那集前因與後果於一點上的景象,突出地加以顯現,圍繞這一點,人們可以想像到很多,但那「很多」又沒有全部展現在人們的感官之前,而是把它訴之於觀眾心理的感應。她的戲,演得有力度。其「虛」是為「實」而「蓄」,「實」是為「虛」而「發」。虛時大有「別有幽情暗恨生」之餘韻,實來大有「鐵騎突出刀槍鳴,銀瓶乍破水漿迸」之態勢。

王芷華是個極富激情的演員。如該折戲中,緊接著當看到批文不僅肯定了自己的判斷,而且還對其「實堪嘉獎時」,眉飛色舞,愁容頓消。一句「好啊!」的驚喜響徹廳宇。大起大落,人物感情的跨度只通過一個叫聲被鮮明地揭示出來。王芷華對於水袖的運用,也起到了刻劃人物的重要作用。「批斬刑」後,為了表現人物此時剛愎自用的性格,較好地運用了甩袖、投袖動作,一波三折,又在「倒脫靴」鑼鼓中,左右雙擺袖、翻袖、雙臂凌空旋袖,乾淨利落,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吳南岱惱羞成怒、急不可待的心情。當離開公案,突然看到大廳上懸掛著恩師贈語,自己書寫的座右銘「慎思守志」四個大字時,她的動作戛然而停,歷歷往事如在目前。這是人物心理活動的高潮和情感的大轉折。為了突出渲染這個關鍵情節,她在傳統表演手法的基礎上,大幅度左右迂迴,加之她那嫻熟的「耍帽翅」等技巧,使吳南岱的形象躍然舞台,極大地增強了這一藝術形象的感染力。

辛冠軍《編織和創造美的人》節選
編輯/劉軍 審核/楊瑤 終審/李承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