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起義:敲響李唐王朝的喪鐘,攻下皇都建政權,為何會功虧一簣

乖史論 發佈 2023-05-02T00:37:22.107139+00:00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千年前大澤鄉的起義,讓農民起義登上了歷史舞台,為後世所有的百姓帶來了反抗精神,因此每當亂世降臨民不聊生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他們振臂高呼反對壓迫與強權,撼動那腐朽王朝的根基。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千年前大澤鄉的起義,讓農民起義登上了歷史舞台,為後世所有的百姓帶來了反抗精神,因此每當亂世降臨民不聊生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他們振臂高呼反對壓迫與強權,撼動那腐朽王朝的根基。

在唐末的時候,由於朝廷腐朽,皇權分散無力,各個節度使們擁兵自重,官僚階級為了壯大勢力,肆無忌憚壓榨百姓,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全國各地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其雖然並未成功結束,唐朝延綿二百多年的國祚,但卻成為了壓死李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落魄書生

黃巢原本是曹州冤句(現如今山東菏澤)的一名富家子弟,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文能武,可謂是「提筆安天下,跨馬定乾坤」,但是就這樣一位少年在成年後,卻屢次科考不中,最後一次寫了首名垂千古的——《不第後賦菊》,便返回家中繼承家業。

《新唐書·黃巢傳》:「黃巢,曹州冤句人。世鬻鹽,富於貲。善擊劍騎射,稍通書記,辯給,喜養亡命。」

公元874年天降大雨,全國各地接連暴發洪水,洪水所到之處,房屋倒塌,良田被毀,特別是山東一帶,基本上是顆粒無收,饑荒蔓延,但是由於皇權的腐朽,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消息被嚴重地封鎖,當唐僖宗知曉時,百姓早已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

作為當地有名的豪俠黃巢與私鹽販子王仙芝等人,經過短時間商議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舉兵起義,一時間流民,山匪紛紛加入起義軍的隊伍,短短的幾個月之間,黃巢,王仙芝就匯聚了上萬兵馬,並且為了生存這些人戰意高昂,上了戰場跟不畏生死,一連攻克了數十座城池,頗有戰無不勝的意味。

《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長聚盜,起於濮陽,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鄆州。」

公元875年,平盧節度使宋威奉唐僖宗與農民起義軍戰於沂州城下,在這場戰役中王仙芝不敵宋威落敗而逃,但是有意思的是此時的宋威壓根不想著為大唐王朝賣命,一直在保存實力,所以宋威在打敗王仙芝後並未乘勝追擊,反而直接向唐僖宗復命稱王仙芝戰死,隨即遣散兵馬返回了自己老家青州。

而這無疑給了農民起義軍一個機會,沒幾個月王仙芝,黃巢就再一次捲土重來,此次黃巢,王仙芝等人也深知自己這個「半吊子」軍隊,壓根不能跟大唐精銳硬碰硬,所以選擇了流動作戰,頗有後來二戰時期「閃電戰」的味道。

一時間大唐王朝的軍隊,是顧頭不顧尾顧此失彼,而黃巢帶領的農民起義軍則是在不斷壯大,短時間內就達到了三十多萬人。

如果說前面的農民起義軍,是小打小鬧上不了台面,那麼此次捲土重來的三十萬人的大軍,自然讓那位坐在皇宮中的僖宗感到恐懼,於是僖宗為了平復農民起義,決定對王仙芝,黃巢進行招安。

王黃決裂

面對招安王仙芝內心很快就發生了動搖,畢竟刀頭舔血的日子實在是危險,然而當王仙芝手下的將領得知此消息後,卻是群情激憤,認為王仙芝貪慕虛榮,忘記了曾經的誓言,黃巢更是與王仙芝大打出手,最後王仙芝既沒有成功招安,還與黃巢決裂,農民起義軍實力大減。

內部分裂後的農民起義軍實力大減,沒多久王仙芝戰死,黃巢被重創在不得已之下投降唐軍被封為右衛將軍,然而沒多久黃巢發現各個節度使之間互相不服,甚至動不動就大打出手,唐僖宗並不能完全驅使這些節度使,於是乎黃巢直接反唐,再一次捲土重來。

《通鑑紀事本末·卷三十七上》:「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眾安所歸乎!」

而這一次,黃巢有了前兩次起兵的經驗,一路是勢如破竹,短短几年就打到了洛陽城直逼長安,同時為了收買人心,黃巢更是不允許起義軍進城燒殺搶掠,一時間可謂是人心所向,頗有一番天下共主人的味道。

而唐僖宗這邊是危危可及,只能在匆忙之間任命率神策、博野等軍堅守潼關,但是率神策軍、博野軍大都是長安一帶的富家子弟組成,毫無戰鬥力可言,所以長安是不攻自破,唐僖宗落荒而逃。

《新唐書·逆臣下》:「神策兵過華,裹三日糧,不能飽,無鬥志。」

公元881年1月16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事情發展到這,按照道理講,黃巢應該「天命所歸」,最終建立統一王朝,但是沒幾年黃巢的大齊政權,就被唐軍所破,自己也落個兵敗自刎的局面,那麼,為什麼聲勢浩大即將要成黃巢起義,最終卻走向了失敗呢?

起義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

在古代農民起義軍內部勾心鬥角暗潮運動,可以說是農民起義的一種通病,黃巢起義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從最早與王仙芝起義時就是如此,一直未得到改善,在最開始的時候,其實王仙芝率先起義,黃巢只是投奔王仙芝而已。

但是,由於王仙芝是一個私鹽販子,腹中並無過多的墨水,甚至可以說是眼光短淺,頗為地在乎一些蠅頭小利,因此面對朝廷的招安,王仙芝很容易就會動搖,而這也間接影響到了手下士兵的信念,甚至也引起了黃巢的不信任,以至於到最後二人之間依舊是隔閡不斷,甚至在王仙芝死後,其手下依舊對於黃巢依舊有所不滿。

《新唐書·逆臣下》:「因擊仙芝,傷首。仙芝憚眾怒,即不受命,劫州兵,渥、中人亡去。」

而後來的王仙芝與黃巢的決裂也印證了這一點,倆人的,目標並不一致,而這看似並未對起義軍造成影響,但卻是一個隱藏的一個隱患,畢竟對於農民起義軍而言,本身的軍事實力在早期就是一個「半吊子」,非常容易一碰就散,倘若還人心不齊或者是各懷鬼胎的話,壓根不可能起義成功。

沒有穩定的大後方補給困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輜重作為部隊攻城拔寨的重要軍備,往往大軍所需的物資更是多之又多,所以一般的軍隊都會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為其源源不斷地提供軍備,就例如劉邦當初就是依靠四川從而發家。

但是,對於黃巢起義而言,由於其是地道的農民起義,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壓根不能跟唐王朝的正規軍正面交鋒,所以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選擇流動作戰,而這也導致了黃巢部隊沒有穩定的大後方。

所以,黃巢起義就如同無根浮萍一般,哪怕是到後來,起義軍達到三十多萬人時,黃巢依舊沒有選擇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反而是利用手中的城池與朝廷做交換,只要目的達到黃巢就會拱手相讓。

而且黃巢起義與那些權貴起義,也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沒有貴族階級的支持,沒有真正的靠山,並且當時唐朝雖然腐朽,百姓苦不堪言,但是這一切的苦難只是針對底層的勞動人民,對於真正的貴族階級,壓根沒有影響,甚至還有不少貴族階級依舊維護李唐皇室。

《新唐書·逆臣下》:「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然而黃巢起義後,不但沒有籠絡貴族階級達成「軍事同盟」,反而直接將起義的矛頭直接指向那些權貴們,這無疑是破壞了兩方人的利益,將起義軍與貴族階級,李唐皇室形成了尖銳的對立面,所以要想成功,必須一鼓作氣,不能停,否則將會選入泥潭之中,寸步難行。

而黃巢在攻下長安之後卻並未選擇順勢追擊,反而大肆的封賞下屬,屠戮在長安的貴族,所以這種情況之下,黃巢的起義軍可以說是外強中乾,或者說是獨木難支,因此黃巢起義軍只能一直勝利,倘若兵敗一次,就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畢竟退無可退,東山再來的機會非常渺茫。

心態發生了變化

對於黃巢而言,攻克長安之後,應該是以長安為中心輻射諸地,並且勵精圖治掃除唐朝剩餘勢力,但是黃巢在攻破長安,建立大齊政權稱帝之後,卻是被當時的權利,以及美色迷惑了雙眼,內心早已經不是當年起義時的「屠龍少年」。

根據史料記載,在稱帝之後黃巢可以說是「直接擺爛」,其先是大擺筵席,整日飲酒作樂,沉溺於溫柔鄉之中,對於朝中的政務根本是不管不問,完全不顧當時逃跑的唐僖宗,以及唐朝剩餘勢力,而這給予了唐僖宗發展調整的機會,因此在不久之後唐軍反撲,沉溺於溫柔鄉中的黃巢早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最後僅僅僅幾百人的小股部隊,就將黃巢嚇出了長安城。

喪失民心

如果說,綜上種種是黃巢起義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那麼喪失民心絕對是主要原因,在早期的時候,黃巢的起義軍名聲一直頗為不錯,軍隊也是井井有條,特別是攻入洛陽城後,更是沒有大肆掠奪百姓財物,所以很多百姓都認為此時的黃巢是來解救自己的「恩人」值得自己去幫助。

但是,黃巢建立大齊沒幾天,黃巢的嗜血本性展露得淋淋盡致,其先是縱容手下士兵搶奪百姓財物,並且對那些拿不出錢財的百姓綁在柱子上拷打,而對於那些富貴人家,直接將其趕出家門霸占人家房屋。

而那些將領們更是在城中,肆意地擄掠良家婦女,對於唐朝的官員更是直接斬盡殺絕,遺留在皇城中的李唐皇室成員全部處死,哪怕也是幼童也沒有放過,同樣其他貴族階級是一個沒放過。例如歷時上赫赫有名的「關隴集團」直接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且根據野史記載,在黃巢缺少糧草的時候,更是大肆地擄掠百姓為食,可怕至極。

《資治通鑑·第二二五卷》:「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

所以,對於黃巢而言,失敗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般,從最初的農民起義到最後的長安稱帝兵敗自刎,內心也由最初的「屠龍者成為惡龍」,實在是讓人惋惜。

不過,黃巢的起義雖然未能走到最後一步,但是毫無疑問,黃巢卻為大唐王朝送來最後的喪鐘,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