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紀羅馬帝國國王朱利安扶持傳統多神教的意義是什麼?

長樂文史 發佈 2023-05-04T21:15:46.765367+00:00

文|清幽說編輯|輯錄君公元361年皇帝朱利安即位,開始採取復興多神教的宗教政策。「他是唯一一位公開信仰多神教的合法皇帝。」信仰主體的變化朱利安上位時,基督教已經占據相當一部分財產、土地等社會資源,教會內部的宗教權力和影響力日盛,宗教哲學家擔任國家重要官職。

文|清幽說

編輯|輯錄君


公元361年皇帝朱利安即位,開始採取復興多神教的宗教政策。「他是唯一一位公開信仰多神教的合法皇帝。」

信仰主體的變化

朱利安上位時,基督教已經占據相當一部分財產、土地等社會資源,教會內部的宗教權力和影響力日盛,宗教哲學家擔任國家重要官職。

此時基督教教派林立繁多,只要教義相左就互相傾軋橫加傷害,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國家統治。

於是,皇帝朱利安提倡宗教自由原則來打壓基督教,大力扶持傳統多神教和羅馬本土信仰。

在多神教體系方面,朱利安首先在在《赫利俄斯王頌》和《大母神頌》兩篇頌詞文章中論述了他的宗教觀念,重申眾神之主統領萬物的地位。

「他的目的,是提供與基督教的正面啟示宗教相對應的希臘宗教。」

其次,朱利安試圖規範多神教徒的道德準則以及日常行徑。「讓每個人的行為都以道德美德為基礎,像這樣的行為,即敬神,仁人,個人貞潔。」「應當避免過於昂貴的服裝和外在的炫耀。」

最後,朱利安重視多神教的祭壇和神廟。「通過以應有的尊敬和崇敬來看待神殿和神的形象,來敬拜傳統神明。」

他還強調祭司職位的重要性,民眾也要時常獻祭祈禱來敬畏諸神。

在經濟上,朱利安一方面下令大量重建神廟、祭壇等建築,保護多神教的財富,但他並不強調神聖建築的奢華。

另一方面,朱利安給多神教的服務團體和生活困難的人提供物質幫助。

「例如,規定每年由國家分給加拉太這個城市30000摩迪的穀物和60000品脫的葡萄酒,其中五分之一給那些為祭司服務的窮人,剩下的分給生活困難的人和乞丐。」

在官方政務方面,朱利安發揮自身的信仰帶動作用,支持並積極參加多神教的宗教活動。其次,重視提升多神教教徒的力量。

羅馬部分上層貴族站在多神教陣營,以古老道德文化傳統的繼承發揚者自居,排斥基督教的平等、懺悔的教義儀式。

朱利安在位期間十分尊重元老院等貴族階級的地位和作用,還給予部分中下層多神教信徒管理的權利。

最後,朱利安將多神教元素融入到錢幣中,以此為媒介傳播來多神教。

公元361-363年間,羅馬傳統多神教的確有了復興趨勢,但這次復興是短暫的,繼任者並未繼承朱利安的宗教政策。

朱利安的一系列措施,是建立在基督教發展模式的基礎之上,這也暴露了多神教不適世勢的弊端。

此後,奧古斯丁等基督教護教士加大了對多神教教義的理論打壓。米蘭的主教安布羅斯是一位虔誠狂熱的基督信徒,他利用皇帝的權力打壓驅逐多神教。

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在這位主教的影響下,公元393年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在國家層面上實現了信仰的轉變。

但多神教信徒的反抗是廣泛存在的,並以元老院為鬥爭的核心陣地。

公元392年,西部帝國的大元帥阿波加斯特扶持弗拉維斯·尤吉尼厄斯登基,二者得到了信仰傳統宗教的貴族元老階級的支持,發起提倡異教運動,逐步擴大影響範圍。

公元394年狄奧多西一世發兵征討,取得冷河戰役的勝利,統一國土。

這次戰爭更大的意義是遏制宗教信仰的爭論,徹底穩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基督教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宗教發展的角度分析,羅馬帝國信仰經歷了傳統多神教到基督教的轉變,是原始宗教讓位於高級宗教的必然結果。

「從一個質樸的外在的多神的民族宗教崇拜向一個適應世界性帝國的多民族的宗教崇拜內在化和抽象化的轉變的過程。」

原始傳統宗教滿足的是初級的自然需求,其基本特點是祭祀、占卜活動和形象的神話思維,高級宗教的基本特點是信仰、道德生活和抽象的神學思維

隨著認知程度的不斷推進,需要利用高級宗教來實現形式祭祀到信仰虔誠的轉變。

傳統宗教從神話傳說和對自然規律的基本反映中發展而來,按照祖先既定的習俗傳承下去,具有氏族特徵。

其崇拜價值局限在國家和城邦的發展利益,服務於現實的生活。

宗教儀式複雜、程式且充斥著功利主義,忽視信仰精神和社會道德,致使民眾對宗教產生冷漠態度。

羅馬帝國時期,在希臘宗教文化、哲學思想和東方神秘主義的影響下,傳統宗教信仰被逐步瓦解,難以應對三世紀危機的衝擊。

而基督教作為被壓迫民族的宗教,突破階層的限制,以建立世界性的統一信仰為發展目標。從神學角度分析,基督教是具有理性色彩的信仰神學。

「使人類發現了集強權與慈愛於一身的神,這個神既不是人的神化,也不是非人的自然的神化,而是將這些及其一切造物從每一種造物都可能有的自我中心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的救主。」

完成了對教義的論證說明,實現觀念化到教理化的轉變。

基督教的博愛情懷,贏得大量信徒的支持。羅馬帝國需要這種非武力、不內耗的思想凝聚力量,基督教也因此成為一種宗教力量,得以廣泛傳播。

即便基督教取代傳統宗教成為羅馬國教,我們也不能輕易否定傳統宗教的價值。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後的幾個世紀裡,大多哲學家和修辭學家仍舊是忠實的多神信徒。

傳統宗教作為國家崛起發展的積極因素和重要力量,足以滿足當時人們的宗教需要,維繫城邦生活。「換句話說,羅馬的歷史是由人與神的行為共同決定的。」

即使越來越多的人皈依基督教,我們仍舊沒有足夠證據來證明,這種皈依是否是對基督教絕對的信仰。

在多神教非排他性的影響下,不同神明之間並不存在競爭關係,人們可能只是將上帝看作眾多神明之一。

民眾樂於接受基督教的教義和儀式,增加守護神明。使多神教與基督教和平共存,在整體上保證禮教信仰的平衡。

所以,競爭和衝突並不是宗教團體之間唯一的互動狀態。

面對基督教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多神教也發揮出強大的適應和寬容能力,能夠應對客觀發展提出的新需求。「

多神教在很大程度上轉向了一神論,朱利安的復興依賴於賦予它基督教中最有效的特徵,神學和道德教條、等級制度組織以及系統性的慈善和善行。」這體現出宗教融合的本質,保證了傳統宗教的存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