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教授,當選院士!

高教國培 發佈 2023-05-05T06:17:35.666924+00:00

2023年5月2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共計123人院士及23人外籍院士當選。

2023年5月2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共計123人院士及23人外籍院士當選。



到現在為止,美國國家科學院共有2565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達到了526位。


美國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的私人非營利性組織。它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的頂尖組織之一,擁有來自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美國科學院 的成員由被選為院士的傑出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學專家組成。院士的選舉是基於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和對整個領域的重要性。這些院士是通過對名譽和聲望的高度認可而被選出來的。美國科學院還有兩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這兩個附屬機構也擁有自己的成員和任務,致力於推動和支持工程和醫學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此次當選華人學者有陳剛(麻省理工學院),林希虹(哈佛大學),潘多加(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戴碧瓘(康奈爾大學),Wang, Michelle D(康奈爾大學),Xiao, Shuhai M(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曾紅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Zhou, Min(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部分獲選華人學者介紹:

陳剛


陳剛,1964年出生於湖北南漳,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講席教授 。


1980年陳剛考入華中工學院動力系。1987年在華中工學院動力系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擔任講師。1993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系博士學位後進入杜克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0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擔任副教授;2004年擔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體輻射定律」公式。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3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


陳剛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量轉換,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

林希虹


林希虹,美籍華裔統計學家,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系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混合模型、非參數和半參數回歸、統計遺傳學與基因組學等。林希虹於1984年考入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1989年獲學士學位。此後前往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愛荷華大學、華盛頓大學。她曾師從著名生物統計學家諾曼·布雷斯洛(Norman Breslow),1994年獲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此後她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學系,1999年獲終身教職。2002年成為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學系教授。2005年起任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系教授。2007年起兼任清華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潘多加


潘多加於1988年獲得北京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學位。他通過申請CUSBEA項目來到美國,並於1993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學位。潘博士於1998年加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擔任生理學助理教授,並於2004年晉升為終身副教授。同年,他被招募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他被任命為HHMI研究員(2008年),美國科學促進會院士(2012年),並被授予保羅馬克斯癌症研究獎(2013年)。2016年,潘醫生回到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擔任生理學系主任。

Wang, Michelle D


Wang, Michelle D,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康奈爾大學James Gilbert White物理科學傑出教授。她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她的研究涉及生物分子馬達和單分子光學捕獲技術。她於2009年被任命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Xiao, Shuhai M


Xiao, Shuhai M,於1984年至199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分別於1988年和1991年獲得地質學 B.Sc 和 M.Sc 學位。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兩年後,他前往哈佛大學在Andrew H. Knoll的指導下學習古生物學,並於1998年獲得生物和進化生物學博士學位。在2000年加入杜蘭大學地質系之前,他在Knoll實驗室擔任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員。2003年,他加入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科學系,擔任地球生物學助理教授。他於2005年晉升為副教授,並於2008年晉升為正教授。


曾紅葵


曾紅葵,於2006年加入艾倫腦科學研究所,2020年成為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常務副院長。從 2016 年到 2020 年,她領導結構化科學部門開發和運營高通量管道,生成大規模、開放訪問的數據集和工具,以加速神經科學的發現。自加入艾倫研究所以來,她還領導了多個研究項目,包括轉基因技術項目、人類皮層基因調查項目、艾倫小鼠大腦連通性圖譜項目以及小鼠細胞類型和連通性項目。曾紅葵在布蘭迪斯大學獲得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在那裡她研究了果蠅生物鐘的分子機制。然後,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她研究了海馬依賴性可塑性和學習的分子和突觸機制。她目前的研究興趣是了解小鼠視覺皮層迴路中的神經元多樣性和連通性,以及不同的神經元類型如何協同工作以處理和轉換視覺信息。她擁有廣泛的科學經驗,並對使用分子,解剖學和生理學相結合的方法來揭示腦迴路的機制和治療腦部疾病的潛在手段有著濃厚的興趣。


周敏


周敏,社會學博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社會學和亞美研究學終身講座教授(亞美研究學系首任系主任)、王文祥伉儷美中關係與傳媒基金講座教授,UCLA亞太中心主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她還擔任《海外華人研究》(英文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聯合主編;《民族與種族研究》(英文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華人研究國際學報》(華文)、《國際移民》(英文International Migration)等國際性中英文學術刊物的編委以及《世界華人研究學會》(ISSCO)理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六使講座教授、社會學系主任和華裔館館長;中國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北美華人社會學學會會長、美國社會學學會理事,美國社會學學會國際移民分會會長以及美國社會學學會亞洲與亞美研究分會會長等。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移民社會學、種族與族裔關係、新移民第二代、海外華人研究、亞洲與美國亞裔研究以及城市社會學。迄今為止,她共出版了20本學術專著,在著名學術雜誌和刊物中發表了220餘篇學術論文,包括:《美國亞裔成就的悖論》(英文,合著,2015),《美國移民第二代的崛起》(英文,合著,2016),《當代海外華人社會》(英文,編著,2017),《長為異鄉客?當代華人新移民》(華文,主編,2021),《超越經濟移民》(英文,合編,2023)。她的谷歌學術引用次數至2022年9月17日止達33360次。她榮獲2017年美國社會學學會國際移民分會傑出職業成就獎和2020美國社會學學會亞洲與亞美研究分會傑出學術貢獻獎。


來源:時代學者、美國國家科學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