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阿拉木圖宣言》的始末,才能對某大使的言論進行客觀評價

草根評說 發佈 2023-05-06T00:06:31.843545+00:00

因為某大使的言論,《阿拉木圖宣言》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可是我在網上看到的相關專家對《阿拉木圖宣言》的解讀,幾乎沒有一個客觀的。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也簡單,因為外交也有「圈子」,要注意影響和人際關係。

因為某大使的言論,《阿拉木圖宣言》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可是我在網上看到的相關專家對《阿拉木圖宣言》的解讀,幾乎沒有一個客觀的。為什麼會這樣?原因也簡單,因為外交也有「圈子」,要注意影響和人際關係。

咱作為草根,不用擔心得罪圈子裡的人,所以可以相對客觀全面地給大家解讀一下《阿拉木圖宣言》。

假如我們把蘇聯比喻為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蘇聯的領導人就是家主,那麼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就是家族的15條主要分支(15房子弟)。隨著家主對家族整體的掌控力弱化,家族的15房出於各自的利益就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分家」。

而在這15房中,最激進的就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其他12房總還顧及點家主的顏面,而這3房在沒有徵得家主和其他12房同意的背景下就自行宣布分家獨過了……

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的歷史背景和目的

1990年3月11日「波羅的海三國」率先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獨立(同年9月6日蘇聯承認三國獨立,蘇聯開始解體),實際上產生了「破窗效應」,客觀上推動蘇聯加速解體。接下來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特別是俄羅斯的獨立態度事實上標誌著蘇聯已徹底名存實亡。

但各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與蘇聯、加盟共和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仍需要梳理和確認,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確保獨立行為的合法性和各加盟共和國內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家需要有一個正式的方式和文件來確認獨立的合法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1年12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首先提出舉行一個加盟共和國首腦會議,討論未來合作關係和一些實際問題,這成為阿拉木圖宣言的雛形。

作為加盟共和國當時的權力中心,俄羅斯支持哈薩克斯坦的提議,同意召開加盟共和國首腦會議。時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也意識到有必要就加盟共和國未來關係達成一定共識,以確保俄羅斯在地區的影響力。

大多數加盟共和國對召開首腦會議持支持態度,這有利於在獨立後加強合作,確保政治經濟穩定。而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則持觀望態度。

於是,1991年12月,11個加盟共和國首腦聚集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就加盟共和國關係的未來發展進行磋商,並最終簽署《阿拉木圖宣言》,正式確立各國獨立的同時,也將在經濟等多個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阿拉木圖宣言》的核心內容和意義

《阿拉木圖宣言》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宣布各簽署國脫離蘇聯獲得獨立國家地位。這是宣言的核心內容,標誌著蘇聯解體進程的重大推進。

2. 確立各國之間的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互相尊重領土完整等原則。這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3. 各國將在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的基礎上發展民主、互利的關係。這顯示各國希望在一定範圍內繼續與俄羅斯等保持合作。

4. 各國將繼續作為獨立國家在現有的聯盟——獨立國協內開展合作。這體現各國仍將在獨立國協框架下與俄羅斯等保持密切合作。

5. 各國將共同努力在政治、經濟、環境保護、文化等領域加強合作與互動。這顯示各國有意在廣泛領域與俄羅斯等繼續保持關聯。

6. 各國將致力於民族統一體內的和諧與互利合作。這意味著各國在某種程度上仍視自己與俄羅斯為有共同歷史文化和利益的「同胞」。

7. 宣言重申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的作用。這體現各國希望獲得聯合國等國際社會的支持與承認。

《阿拉木圖宣言》不僅宣示各國正式獨立,同時也設定了獨立後與俄羅斯等繼續保持密切關係的基本原則和願景。這有助於滿足各國實現獨立的同時維持穩定的現實需求。這種安排也使俄羅斯能在加盟共和國獨立後繼續發揮重要影響,維持其地區大國地位。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也從法律層面間接宣布了蘇聯的全面解體。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

波羅的海三國沒有參與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的原因(喬治亞也沒簽署,烏克蘭2014年因俄羅斯搶占克里米亞而啟動退出,2018年正式退出)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和烏克蘭(2014年後來退出)沒有參與簽署《阿拉木圖宣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這三國立場較為強硬,堅持完全獨立,而阿拉木圖宣言仍然默認與俄羅斯維持一定聯繫(重點是上文第4條和第6條),這與四國的立場不符。

2. 擔心簽署後會陷入圍繞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無法真正獨立。四國希望徹底脫離蘇聯及俄羅斯的影響和控制。

3. 西方國家支持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完全獨立,四國期望獲得西方政治經濟支持。而西方對阿拉木圖宣言持懷疑態度,四國擔心簽署會影響西方支持。

4. 擔心阿拉木圖宣言過於突然,會加速聯邦解體,引發地區混亂。四國希望在穩定環境中獨立。

5. 四國也意識到應與其他新獨立國家一道行動,而非僅依靠阿拉木圖宣言。它們後來加入的「北歐理事會和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更符合四國的利益訴求。

基於以上幾點認識,所以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沒有參與簽署《阿拉木圖宣言》。

波羅的海三國沒有參與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對其主權和領土確認的影響

波羅的海三國沒有參與簽署《阿拉木圖宣言》,這對其主權和領土的確認產生了一定影響:

1. 正面影響:由於沒有簽署宣言,三國避免了過於依賴俄羅斯或陷入其勢力範圍,這有利於三國爭取更完全的主權和獨立。三國後來成功走向西方,加入北約和歐盟,鞏固了主權地位。

2. 負面影響:由於沒有參與該重要宣言,三國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國際社會對其獨立地位和領土的質疑,特別是來自俄羅斯方面。比如在加入北約問題上,俄羅斯就一直持有異議。

3. 三國實現主權和領土完整仍面臨一定障礙。例如,俄羅斯仍單方面保留了在立陶宛等國設立軍事基地的權利。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在領海和專屬經濟區劃界上也存在一定的糾紛。

1993年,俄羅斯國會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俄羅斯聯邦管轄,這引發烏方抗議。1997年,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協議,同意尊重邊界現狀,但俄方並未明確承認克里米亞屬烏克蘭。)

中國對波羅的海三國及烏克蘭主權和領土的承認立場問題

在蘇聯宣布承認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獨立的第二天,1991年9月7日,時任外長錢其琛即致電三國外長,通知中國政府承認其獨立。三天之後,中國政府代表田曾佩副外長就抵達這些國家的首都,與對方進行建交談判,並很快簽署建交公報。

1991年12月27日,錢其琛外長致電原蘇聯各國外長,告知中國政府決定承認其獨立,並準備進行建交談判。1992年1月4日,中國與烏克蘭正式建交。特別要強調,我們是正式承認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領土的。

近期我們某位大使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言語不慎,引來了重大的外交風波,在此問題上我寫過兩篇短文進行分析,在此我可以再強調一下我的觀點:

1、如果小夥伴們認真看了我上面的文章應該就清楚,《阿拉木圖宣言》只是蘇聯加盟共和國內部的「分家協議」,事實上與第三國無關,當然也就與我們無關。從這一點上講,某大使以《阿拉木圖宣言》為切入點談波羅的海三國與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問題,是非常不恰當的(這相當於質疑了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主權和領土的合法性問題)。

2、當下以立陶宛為代表的個別國家在我們的台灣問題上指手畫腳,發表不恰當的言論,我們當然是可以回擊的。我們與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建交的基礎之一是對對方領土完整的尊重和承認,涉及到我國就是「明確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麼,如果有哪個國家在台灣問題上態度模糊了,就是破壞了兩國的建交基礎,我們當然也就可以在其與他國的領土糾紛中重新確認立場。

3、而某大使錯就錯在,第一,不應該拿《阿拉木圖宣言》說事;第二,到目前為止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都還是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相關國家的官方立場沒有變;第三,對他們的有爭議領土重新確認立場,不代表否認其主權的合法性,在這一點上某大使表態明顯有問題。

4、當下我們的整體外交戰略是「歐洲要穩住,亞洲可以吵,中東下手攻,美國冷處理」,此大使的言論實際上擾亂了我們的全球外交部署。

PS: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