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產區為何能站在葡萄酒鄙視鏈的頂端?

foodwine喫好喝好 發佈 2023-05-24T07:23:21.257112+00:00

不僅如此,使用橡木桶的技術也隨著葡萄一併傳入,當法國其他地區的酒農還在使用羅馬傳統的陶瓷瓶罐盛放葡萄酒時,勃艮第人就已經懂得橡木桶的價值 —— 它不僅僅是運輸葡萄酒的容器,也可以是影響葡萄酒風味的調和劑 —— 這無疑使得勃艮第地區在剛開局時,就占領了先機。

無論你是否是一個葡萄酒愛好者,你一定聽說過一種顏色叫做「勃艮第紅」,即酒紅色。這種略帶棕、紫色調的紅色因與葡萄酒的顏色相似而得名。可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產區,為什麼只有勃艮第可以將自己與紅葡萄酒的顏色深深綁定?

如果你有一定的葡萄酒飲用和品鑑經驗,那就更不會對勃艮第感到陌生。在日常的飲用場景里,勃艮第常常是眾多產區中不會出錯的選擇,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產區之一;而在頂級佳釀的較量中,勃艮第也常年霸占著世界最貴葡萄酒的榜首。根據國際權威葡萄酒網站 Wine Searcher 統計的全球十大最貴葡萄酒中,有 6 款勃艮第葡萄酒常年位列其間,超過半數。

不論從流行文化、口味接受度、頂級酒款品質的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勃艮第都當之無愧的站在葡萄酒世界的金字塔尖。即使其他產區也可以產出少量進入世界最貴葡萄酒行列的稀世佳釀,也很難擁有與勃艮第匹敵的綜合實力。究竟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可能無關價格。

葡萄酒的審美標準是追求細分和精緻化的,品鑑不同產區、品種的葡萄酒的趣味,無疑是在於區分其背後的風土,產區或炎熱、或涼爽,或深居內陸、或受海風影響,葡萄或厚重、或優雅,或因釀酒者的技法而異,這一切的特性排列組合出葡萄酒的無限可能。而勃艮第作為一個產區,既是促成這種標準成型的重要推手,也代表了這種審美的極致。

勃艮第地區種植葡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紀。彼時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高盧人將葡萄酒種子經瑞士傳播到勃艮第,使其成為如今法國產區中擁有最久遠種植歷史的產區之一。不僅如此,使用橡木桶的技術也隨著葡萄一併傳入,當法國其他地區的酒農還在使用羅馬傳統的陶瓷瓶罐盛放葡萄酒時,勃艮第人就已經懂得橡木桶的價值 —— 它不僅僅是運輸葡萄酒的容器,也可以是影響葡萄酒風味的調和劑 —— 這無疑使得勃艮第地區在剛開局時,就占領了先機。

葡萄酒被認為是「上帝之血」,因此當時間來到中世紀,基督教會就成了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的關鍵角色。修士開墾自己的葡萄園,一邊提供日常聖餐所需的葡萄酒,另一邊也以葡萄酒來抵付教會向成年教徒徵收的什一稅(Tithe),甚至還可以將多餘的酒賣到市場。比起一般的佃農,教士也有著更好的釀酒條件,他們可以獲得信徒捐贈或是封建主賞賜的土地,也更有時間和精力系統地研究葡萄種植技術與釀酒技藝,並有能力將其記錄留存,這也就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在勃艮第地區,發揮著最關鍵作用的是著名的熙篤會(Citeaux),這些身著白袍的熙篤會教士被稱為 Cistercians,詞源是法語中蘆葦(Cistel)的拉丁語 Cistercium,這是因為當教士最初來到第戎(Dijon,勃艮第地區的重要城市)南部的平原時,他們選擇建立新修道院的地方,正是一片被橡樹林包圍的蘆葦沼澤。

然而,沼澤提供了修士賴以生存的水源,卻無法成為開墾葡萄園的基礎。於是修士便沿著附近的伏舊河(Vouge)搜尋,最終在其上西側的高地發現了一處尚未開發的山坡,這便是今天勃艮第夜丘(Côte de Nuits)最大的特級園伏舊園(Clos de Vougeot)的起源。

熙篤會的創立者最初來自本篤會(Benedictines),本篤會的修士早已認識到不同地點釀造出的葡萄酒會有差異,因而用籬笆或其他分隔物將不同的葡萄園區分開來;而到了實踐中,修士進一步認識到不同地點除了有著基本的地形、地勢差異外,土壤結構也是影響酒款風味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們通過對所釀酒款與果實所在地塊的關聯記錄對比,再將葡萄園細分,並根據地塊特點,選擇相應的釀酒和陳年方式。所有這一切,便形成了讓葡萄酒愛好者津津樂道的「風土」(Terroir),或者更準確的說,這一切讓「風土」成為一門可見、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和重複的學問。

隨著釀酒技術的進步,熙篤會修士所釀的葡萄酒也越來越受南來北往的商人與貴族的喜愛,葡萄酒成為教會重要的經濟來源。在十字軍東征開始後,越來越多的平民、騎士與貴族忙著奔向東方的財富與榮譽,又紛紛將家產抵押或捐贈給教會,這不僅壯大了教會的財富與釀酒基礎,也進一步吸引著那些未能前往東方的信者來到修道院工作修行。

不過根據當時的規定,修道院每滿 60 人就必須分出 12 人另建分院,於是這種防止分散教會實力的做法就變相促進了釀酒技術的傳播。無數掌握了葡萄酒釀造技術的教會在歐洲各地散開,也讓風土的知識漸漸被更多人接受。如今,位於德國萊茵高地區的埃伯巴赫修道院(Kloster Eberbach)就是熙篤會位於萊茵河地區的總部,葡萄被修士帶到這裡,打下了今天萊茵河地區葡萄酒的基礎。

與「隔壁」同樣著名的產區波爾多選擇多品種葡萄混釀不同,喝過勃艮第葡萄酒的人幾乎都能準確說出代表這裡的葡萄品種,紅色品種即黑皮諾(Pinot Noir),白色品種是霞多麗(Chardonnay)和少量的阿里高特(Aligote),這兩種白色葡萄同樣只能單獨釀造而不能混合。然而以 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ôlé,原產地命名法規)保護的「傳統」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存在的,事實上在 14 世紀以前,勃艮第地區種植面積更大且產量也更多的葡萄品種是佳美(Gamay)

公元 1361 年,時任法國國王約翰二世(John II of France)的第四子菲利普通過聯姻被轉封為勃艮第公爵,他被後世稱為大膽的菲利普(Philip the Bold)不僅僅在於政治與戰爭,他在葡萄酒的管理上也對後人影響深遠:正是因為他認為佳美葡萄釀成的酒十分苦澀,並不適合飲用,長期在市場流通的佳美葡萄酒是在敗壞勃艮第公國的名聲,因此他下令將所有佳美都驅逐出勃艮第,換成黑皮諾葡萄。

從葡萄酒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對葡萄酒質量實施監管與控制的早期例子。除了改換品種,這種措施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酒農的釀酒思維。菲利普規定所有佳美務必在下個復活節到來之前全部消失在土地上,但農民卻不願意這樣做,理由很簡單,因為佳美葡萄的種植難度更小、產量更大,從短期來看,佳美葡萄酒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黑皮諾無疑是眾多釀酒葡萄品種中最為嬌貴的存在,因為較薄的果皮,黑皮諾容易受各類黴菌侵擾,面對惡劣氣候條件時極為脆弱;同時,它也無法像波爾多的赤霞珠那樣有更廣的溫度耐受力,當赤霞珠已經在新大陸的熱土中「改頭換面」時,黑皮諾還仍然在對不同條件的葡萄園挑三揀四。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它成為最能體現細微風土差異的葡萄品種。

直到菲利普的孫子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執政時期,他仍然在通過法令繼續去除勃艮第葡萄園中的佳美葡萄,他的思路與祖父一脈相承,「勃艮第以擁有基督教國家中最好的葡萄酒而著稱,我們必須維護這個名望」,他看中的並非葡萄酒的產量而是質量,勃艮第由中世紀時期修士傳承下來的細緻風土,只得由黑皮諾進行最優雅的表達。

「基督教國家中最好的葡萄酒」並不是好人菲利普自吹自擂,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勃艮第葡萄酒就備受皇室名家喜愛,不僅僅是法國宮廷的制定用酒,甚至成為御醫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開出的保健藥方。到了舊制度即將崩壞的路易十六時代,一張 1783 年的酒窖清單仍然證明了王室對勃艮第的熱衷,近 1300 瓶 1774 ~ 1778 年份的勃艮第特級園葡萄酒中,已經可以找到如今世人熟悉的名字,伏舊園(Clos de Vougeot)、里奇堡(Richebourg)、羅曼尼聖維旺(Romanée St - Viviant)、踏雪園(La Tâche)……

正如台灣著名葡萄酒作家林裕森所說,封存在勃艮第酒瓶里的,不僅僅是美味的酒汁,還有 2000 年來的歷史。或許如今勃艮第的價格已經成為這個產區最高亮的標籤,但顯然,飛漲的價格非但不是勃艮第能站在葡萄酒世界鄙視鏈頂端的原因,而是一種結果。造成這種結果的,無疑是越來越多的愛酒之人對勃艮第這個葡萄酒歷史上最初的「規則制定者」的尊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