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紙包的一枚臭皮蛋——龍應台的《在北京吵架》

半支蓮6 發佈 2023-05-26T04:33:13.757027+00:00

葉開在《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收錄了她的《我村》。今日讀到的《在北京吵架》是頭條作者推薦的「深度好文」,三十多年前刊登在《文匯報》。

我對龍應台的文章一無所知,儘管她擁有很多大陸粉絲。葉開在《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收錄了她的《我村》。龍應台與大陸文化界交流頻繁,是莫言有三十多年的交情的好友。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時,龍應台是台灣的「文化部長」,多次邀請莫言台灣行。她說:「莫言是我的老朋友了,台灣對他的邀請是一直持續的。」「等他來了,我希望和他一起去台灣的鄉下,尤其是台東、花蓮等原住民的部落裡面去給那裡的孩子們讀一讀文學作品。」

不知莫言有沒有到台灣農村去讀小說,但龍應台的文章在大陸暢銷。今日讀到的《在北京吵架》是頭條作者推薦的「深度好文」,三十多年前刊登在《文匯報》。

從文中得知,這時的龍應台還比較年輕,工作生活在德國,大兒子雖只有七歲,在這篇文章里儼然成了評判北京甚至大陸的「法官」。

我們去旅遊,肯定對目的地有所期望的,名勝古蹟、特色美食、民俗風情等。但龍應台顯然不是,她要來的中國「既是祖國又是外國」缺少親臨感。她對上世紀90年代北京的概念與歐洲比起來是,不乾淨,無秩序,無效率,人與人的關係不禮貌,社會不和諧。這些難免會讓她「生氣」,但她已經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不生氣!但結果呢,全國人民引以為傲的首都北京,竟讓客人哪哪兒都不舒服,生了一肚子又一肚子氣:

第一肚子氣,北京機場:傲慢又崇洋媚外的女安檢員

凌厲」「高亢」的聲音把七歲的兒子嚇得臉都白了「她說話的這種聲調、這種氣勢,好像一條抽得出血的鞭子。」

不得不佩服龍應台的想像力,但不知「抽得出血的鞭子」在哪裡體驗過。

「女人」看到證件的心理變化,寫得很傳神。但為什麼不寫女人的表情與語言變化呢?

剛才被「凌厲如刀片」的中文嚇得臉都白了七歲的「法官」開始質問了:那個女人為什麼對你這麼說話?德國人沒那麼說話!

「女人」?素質高的歐洲人這樣稱呼人嗎?

龍應台對孩子開始意識形態的教育了:不是中國人與德國人的區別,東德的的警察也是這麼凶的……說這話時瞄見了高台上坐著的警察,(當然也是凶的)「法官」還在說「西德不那樣」「台灣不那樣」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突然冒出40年前看的電影《逃離索比堡》的鏡頭,德國集中營里,四周是高牆鐵絲網,猶太人在警察的監視下在院子裡放風。哈哈,真是諷刺啊,中國人竟比德國法西斯「凶」!

第二肚子氣:時髦女郎司機搶路,刀片聲音的女人不近人情

冒失的麵包車司機搶路,差點撞到孩子。驚魂未定,又聽見「如刀片的聲音」喊她,把機場的推車送回去。

這媽媽很能幹,帶著七歲、三歲兩個孩子,還要拿三個皮箱,就是為了在機場惹氣生的?與人吵架時也似乎忘了接機朋友的存在。

總之,這還沒出機場,就賺了兩肚子氣!

第三肚子氣:菜市場,遇到賣菜的年輕人的冷言冷語

這年輕人忒差勁,我還真沒看到這樣的商販,見到顧客來了,又是外地口音的顧客還不趕緊美言幾句,和氣生財嘛。只能說,「人以群分」,愛生氣的人都碰一塊了。

第四肚子氣:日壇市場,遭到年輕胖子言語侮辱


胖子言語中對女性的不尊重,周圍的人不僅不勸阻,反而幸災樂禍地笑。「丟了北京人的臉」可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北京有沒有讓龍應台高興的事情?龍應台沒說。但在龍應台的筆下,機場「刀片聲音」的女人,市場上傲慢與下流的男人,使龍應台生氣連連。

2000年時,我在北京進行過短期的進修,到過王府井。商場最大的特點是門口有幾個姑娘拍手歡迎顧客光臨,弄得我很不適應。不知龍應台遇到過沒有。

卒章顯其志:在北京吵架是因為「不公平」

龍應台繞了那麼大一個彎子,原來是為了批判大陸「不公平」!這也太勉強了吧。

這篇文章表現了龍應台細緻的觀察力,與高超的寫作技巧。特別是七歲「判官」兒子的加入不僅使文章增添了活力,而且借孩子之口評價,「春秋筆法」用得好,更具有「說服力」。當然也有硬傷,「東德警察凶」與最後的「不公平」的說辭就顯得很不自然。問題出在哪裡?

沒想到,李敖道破了天機。他說龍應台的文章寫得很好。但「她的文章是銀紙包的臭皮蛋——外表漂亮,可是裡面是臭的,材料、思想都是錯的。」

在北京吵架不正是這樣一枚用銀紙包著的臭皮蛋嗎?用一種事先擬定的主題,開選取材料,如果沒有,可以虛構出來。這不正是莫言的寫作技巧嗎?

上世紀七十年代,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在中國拍攝了一部紀實片 ,不走大街專走小巷,被中國政府不認可。但今天看來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比如幼兒園、小學、基層衛生院等都有反映。龍應台則不同,只揭露不歌頌倒是與莫言有一拼。

莫言說過,一個作家受另一個作家的影響是因為「心有靈犀一點通」。

莫言對美國的福克納就是這種感受,而龍應台與莫言也是這種感受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