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秦國的中流砥柱趙國滅亡的原因分析

歷史經典匯萃 發佈 2023-05-28T04:08:35.859814+00:00

公元前233年秦國派大軍從陝西的上黨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趙遷用李牧做將領,打的很漂亮,打得秦軍主將畏罪潛逃。

邯鄲之戰由於趙國軍民的殊死抵抗和聯軍的到來,保住了趙國但並沒有改變趙國衰落的總趨勢。公元前235年是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遷繼位,也是秦王嬴政舉行加冠禮的時間,他已經掌握大權四年了。公元前的234年嬴政處理完呂不韋的事情後,就開始派兵攻打趙國了。

公元前233年秦國派大軍從陝西的上黨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趙遷用李牧做將領,打的很漂亮,打得秦軍主將畏罪潛逃。但是秦國對趙的攻擊並沒有停止,趙王遷五年,趙國大地震,整個都城一片廢墟,第二年趙國又受到嚴重的災害,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帶領重兵攻打趙國,這時趙國已經很危險了。

王翦知道李牧不好對付,王翦就派人帶重金去邯鄲找趙王的寵臣郭開,郭開被收買了,天天在趙王的面前說李牧的壞話,說李牧功勞太大,想造反,最後秘密逮捕李牧,悄悄處死了。這樣趙國最後一員阻擋秦國進攻的大將沒有死在秦軍的刀劍之下,卻死在了郭開之口,李牧被殺的三個月後,王翦攻破了邯鄲,趙王遷被俘,趙國太子趙嘉逃到了代地,七年後被秦將所殺,這一年是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了,它的滅亡很簡單,原因是什麼呢?

趙國自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28年滅亡,歷時一百六十多年,它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出現了後世廣為傳誦的成語典故,如: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完壁歸趙、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等為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縱觀歷史趙國滅亡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 用人失誤。

第二 政治腐敗。

第三 主次不分。

第四 疆域銳減。

用人失誤:長平之戰撤廉頗換趙括,接收上黨郡這麼大的事,趙孝成王找他的舅舅、弟弟商量,找的全是家人,廉頗和藺相如呢?舅舅和弟弟意見還不一致,並且共同犯一個錯誤,沒有給趙孝成王講清楚接受上黨郡意味著秦、趙之間有一場大仗要打,沒有思想準備,輕易接受了。亡國時又聽讒言殺李牧。

政治腐敗:郭開一張口毀了趙國的兩員大將,廉頗和趙括。長平之戰郭開收受秦國的賄賂進讒言趙王撤廉頗換趙括,導致四十多萬人被埋,趙孝成王死後,趙悼襄王繼位,他也不信任廉頗,於是廉頗逃到了魏國,趙國被打的受不了時,想起了廉頗,關鍵時刻郭開又來了,郭開給使者一大批錢,說廉頗身體不好,趙王一聽知道廉頗不中用了,郭開的嘴勝過百萬雄兵,這說明政治腐敗,國君糊塗。

主次不分:趙國滅亡,除了秦國,燕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趙國後期正面受到秦的連續攻擊,背後燕老捅刀子,燕趙本是唇齒相依,但燕老趁火打劫。趙孝成王十年,秦國攻占了趙二十多個縣,殺死趙軍九萬人,秦、趙打仗,燕趁機偷襲占了趙國一個縣,趙、燕結仇,於是趙國連續和燕打了四年,直到戰領了燕國,秦國趁機把趙國在山西榆次的三十七個縣全占了,而且占了趙國早期的都城晉陽。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趙國的國君分不清主次,他們的主要敵人是秦國,而不是燕國,燕的偷襲只須教訓一下就行了,盯住死打,秦占了山西之地,不僅失去了一次休養生息的機會,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盟友。

疆域銳減: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土地,國土面積減少,國家的綜合實力就會削弱,趙國的土地減少的原因:一是秦國攻占,二是以地封人。如討好秦國:呂不韋被封文信侯時送給他土地;分給有功之人:如信陵君因竊符救趙回不了魏國就把軍事重鎮分給了他。以地換將:趙孝成王元年,燕趙大戰他用五十七個城來換齊國名將田單,趙奢找到平原君說「我曾在燕國做過太守,對燕地形熟悉,若我率軍,不到一百天擺平燕國」。可平原君怕失面子,說國君已同意用田單了。結果田單跟燕打疲勞戰,兩年沒拿下,田單走了。

趙國滅亡歸根到底,原因就一個:趙國庸君多、庸主多。趙武靈王是興業之主,但前半生是明君,後半生是庸君,竟然把自己餓死了。趙惠文王是守業之主,趙孝成王是毀業之,趙王遷是敗業之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