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南懷瑾曾告訴世人:天地之間有兩條大戒,守住了自然會有福報

南野笑情 發佈 2023-05-28T05:03:39.710272+00:00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叫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前面的內容我們都好理解:三十歲要自立(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四十歲不會因為某些事情而迷惑......但這最後一句中的「不逾矩」到底又是什麼規矩呢?三綱五常,還是六請四禮?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叫做: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前面的內容我們都好理解:三十歲要自立(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四十歲不會因為某些事情而迷惑......但這最後一句中的「不逾矩」到底又是什麼規矩呢?

三綱五常,還是六請四禮?

南懷瑾大師認為這個規矩其實就是天地間的兩條大戒。

那麼,到底是哪兩條大戒,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條大戒:戒命

2019年一部叫做《哪吒之魔丸轉世》的國產動畫片,可說是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印象中國產動漫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唱衰聲自此被終結,讓很多資深動漫迷看到了國漫即將崛起的希望,甚至有些主旋律的媒體都認為自《哪吒之魔丸轉世》後將會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的國漫熱......

同樣都是國漫,同樣都是傳統文化題材的《哪吒之魔丸轉世》為什麼會大獲成功,會引來社會面這麼大的反響?

除了哪吒的煙燻妝,鯊魚齒以及其亦正亦邪,完全超乎傳統認知的人物性格刻畫外,我覺得還有結尾面對天劫時,哪吒化為魔丸誓要與命運抗爭到底決心,成功的喚起了每一個沉睡靈魂,每一滴即將冷卻的熱血,特別是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吶喊出了人們壓抑許久的不羈心聲。

天命,命運......如果命運由天主宰,那麼我們為何就不能逆天改命?

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你看連孔聖人都只能畏天,畏命......我們這些普通人又有什麼「資格」與天爭,與命抗......算了吧,還是洗洗睡吧!

果真如此嗎?

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孔子所所謂的畏天命,其實並不是讓我們一味奴性的敬畏天命,不能去「反抗」,去違背天命,而後什麼都不做,聽天由命。

為怕曲解其意,孔子另外還特意在後面進行了補充與解釋: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啥意思呢?

孔子就說,你看這子貢(子貢原名叫端木賜,賜,這裡指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貢),他呢,由於不接受自己貧窮的命運,而後便就準備試著去經商。

因為有備無患麼,子貢為了儘可能的避免失敗,便在之前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與投資分析(億,即:揣摩與分析)

結果,在一顆「不接受自己貧窮命運」的決心,以及大量的前期準備下,

這子貢最後還真就發了大財,實現了財富自由,改變了貧窮的命運。

——

小結:其實無論是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好,還是端木子貢的「不受命」也罷,其實就是在「戒命」之下達成的結果。

其實不管是「逆天改命」,「下海經商」,還是放手一搏,去干那些新領域,或許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所謂「別的」事情,都不見得一定會取得成功......

我覺得吧,即使「改命」失敗了,也不要去糾結失敗的命運:什麼命運不公,唉聲嘆息之類的......而是應該再去別的方向上,或者說在你認為對的方向上繼續努力嘗試......這才是畏命不受命的表現,您覺得呢?

第二條大戒:戒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水滸傳》中,當一眾英雄好漢匯聚梁山,準備合起伙來大幹一場,成就一番偉大事業的時候,那時候他們聚集議事的「大客廳」叫「聚義堂」,後來隨著宋江渴望朝廷招安的決心越來越強烈,「聚義堂」便又被改成了「忠義堂」。

雖然只有一字之別,但意思卻已相差甚遠:

聚義:為正義事業而聚集在一起,也指為了義氣、情義一起活動。

忠義:雖然也有義氣與情義,但卻多了一層忠心,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是為了義氣、情義聚集在一起,但心裡卻並沒有忘本,舍根。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關雲長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實際上,宋之所以要將聚義改成忠義其實也就是效法關雲長,那意思在明顯不過:你看我們梁山之上雖然聚結了一些人,但卻不是聚眾鬧事,而純粹是因為走投無路之下才會占山聚義,若哪天朝廷需要我們,希望我們回歸做點事,發揮點餘熱,我們這些梁山好漢們定是義不容辭,縱然上刀山下火海,始終忠心不二。

宋江與他的一眾梁山兄弟們是這麼想的,最後也是這麼做的......然,最終卻換得「山破人亡」的悽慘下場。

——

梁山好漢們做錯了嗎?或者說他們的忠義有錯嗎?

當然不是,看完下面的故事您就明白了:

說在春秋時期,有一次孟子覲見梁惠王,可見了面後,梁惠王就問他:

「都說聖人尚禮儀之道,可為何不見千里迢迢趕過來的你,給我帶點什麼啊,哪怕就是為我們國家帶來點利益,也是好的,您說是不是?」

孟子聞言後,不慌不忙的笑應道:

「我這次來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仁義,大王總是說能不能給你們帶點什麼利益,之後你手下的大臣也會跟著效法:能不能給他也帶點什麼利益,慢慢得百姓就會效仿:是不是能不能給我們帶點什麼利益......而當全國上下都在追逐利益的時候,自然就會有一些人鋌而走險,去奪權,去叛變......如此,整個國家不就很危險了麼,所以說,做事的時候應該把義字放在第一位,您說是不是?」

梁惠王聞言後,恍然大悟,不住的朝孟子點頭:

「聖人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

再回過頭來看看,宋江與他的一幫梁山好漢們之所以會落得個「山破人亡」的悽慘下場,說白了其實就像孟子所提醒梁惠王所說的那樣:

那時候的宋朝朝廷上下人人皆都為一個「利」而活著,做什麼都會利字當頭,請問還有什麼義字可言,而宋江處心積慮追求的「忠義」,在一幫假仁假義的偽君子面前,充其量也只是個笑話而已。

小結:就像孟子講的那樣,義是需要傳的,一傳十,十傳百,如此下去,社會風氣才會慢慢走上正軌,而人人傳義的過程就叫做:戒義。

總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您明白了嗎?

謝謝觀賞!

關注我,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