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饒漱石到底有沒有參與戰役指揮?

伊楠說史 發佈 2023-05-28T20:14:09.764430+00:00

這組照片是解放後蘇聯人補拍的,目的是為留下戰爭年代的身影,雖然是補拍的記錄片,但是從就坐的位置看的出來饒漱石在華東地區的地位,

說到這個問題,先來看一組照片,這組照片是解放後蘇聯人補拍的,目的是為留下戰爭年代的身影,雖然是補拍的記錄片,但是從就坐的位置看的出來饒漱石在華東地區的地位,




可以看到粟裕拿著棒指向地圖,向坐著的饒漱石匯報著,這也打破了饒漱石不參與華野作戰的傳聞,這說明他不但有參與,甚至有最後的拍板權。


在我們印象中,我黨在華東地區最高領導人好像是陳毅與粟裕,其實不然,當時我黨在華東地區最高領導人,其實是饒漱石,


饒漱石自1939年從蘇聯回國抗戰,被中央派到皖南擔任東南局副書記後,他的革命足跡就一直存在於華東地區。


而真正讓饒漱石聲名鵲起的是在「皖南事變」後,當時由於新四軍領導項英,周子坤遇害,軍長葉挺被扣。


危急關頭,毛主席電令饒漱石全權接手部隊的指揮權,要求他特事特辦,必須要想辦法將部隊帶出困境!


饒漱石也不辜負主席的厚望,在粟裕、陳老總等人的協助下,他指揮新四軍殘部向皖北、蘇南一帶轉移,最大限度保存人民武裝的實力。


1941年1月25日,新的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下轄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共9萬餘人,陳毅為代理軍長,少奇同志為政治委員。饒漱石兼任副政委。


但是少奇同志只在任幾個月,便離開華中回延安去了,臨行前,就讓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和新四軍政委職務。


在「黃花塘事件」,饒漱石正式出任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1945年12月,山東分局和北上的華中局合併組成華東局。饒漱石任書記。


1947年,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合併組成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饒漱石擔任華東軍區政委。


1949年上海解放後,華東局遷往上海饒漱石任第一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成立後擔任主席一職。


1937年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陳毅擔任第一支隊司令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是新四軍黨組織中僅次於項英的主要領導人。粟裕則擔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代司令員。


「皖南事變」後,陳毅與饒漱石等人帶領新四軍殘部去了江北,並擔任華中總指揮部總指揮。粟裕則擔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


1941年1月20日,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命令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粟裕則擔任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


但是劉少奇只在任幾個月就回延安去了,臨走前讓饒漱石代理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在「黃花塘事件」發生後,由饒漱石接任華中局書記兼政委,陳毅只擔任了軍長兼副書記一職,


1945年抗戰勝利後,山東分局和北上的華中局合併組成華東局,陳毅擔任副書記。


留在華中的原新四軍部隊組成華中野戰軍,由粟裕擔任司令員。


1947年,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併組成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陳毅擔任軍區司令員兼野戰軍司令員,政委,


1949年第三野戰軍成立,陳毅擔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擔任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而當時第三野戰軍還是隸屬於華東軍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第二書記、軍管會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粟裕則擔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細數饒漱石在革命年代擔任的職務,看,一直是華東地區黨政最高負責人,在三灣改編後「黨指揮槍」的原則,黨政最高負責人是要比軍事主管地位高。


我們都知道,1948年陳粟領導華東野戰軍在劉鄧的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共同發起了著名的「淮海戰役」,並一舉擊敗國民黨軍80萬部隊奪得戰役的勝利。


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總指揮是饒漱石,當時華野的指揮體制為「饒粟譚",饒漱石以″華東軍區政委"身份參與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指揮工作。


從解密的文件中可見,在這期間,中央給華野下發的文件、電報等,均署名"饒粟譚"開頭,這就證明饒漱石是華野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指揮者。


隨著戰役的擴大,中原野戰軍也加入戰役,小淮海也發展為大淮海,中央軍委為了便於兩大野戰軍統一、協調指揮,成立了淮海戰役總前委,並明確由劉陳鄧統一指揮淮海戰爭,


這個時候饒漱石已不在前方參與戰事,而是以華東軍區政委的身份轉為幕後,為兩大野戰軍充當「保姆」的角色。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戰役期間,各解放區共出動了民工543萬人,動用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萬餘輛,船隻8500餘艘,汽車257輛,向前線共運送了1460多萬斤彈藥和9.6億斤糧食及其他大量軍需物資,向後方轉送了11萬名傷病員,出色地完成了後勤保障任務,


然而可惜的是,1954年2月,中央揭露和批判了高、饒的反黨分裂活動,1955年3月,決定開除高、饒的黨籍,撤銷他們在黨內外的一切職務。


1965年,饒漱石又在「潘漢年案」中「以包庇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14年,一年後假釋,文革再次被捕入獄,最終於1975年病死獄中。


儘管他的前半生是充滿波瀾壯闊、功勳卓著的革命歷程,但隨著他的問題揭露,那些歷史功績也被抹殺。但是他對革命的貢獻是不可磨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