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招聘是學術界「種族歧視」重災區?《自然》呼籲多樣性變革

新京報 發佈 2023-05-31T01:16:36.851010+00:00

《自然》雜誌近日發表專題文章,著重探討了博士後招聘中存在的膚色偏見,以及少數族裔的博士後面臨的艱難處境。《自然》雜誌指出,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對有色人種學生的偏見久而有之。

《自然》雜誌近日發表專題文章,著重探討了博士後招聘中存在的膚色偏見,以及少數族裔的博士後面臨的艱難處境。

《自然》雜誌指出,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對有色人種學生的偏見久而有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中少數族裔人群的短缺一直吸引公眾關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學術環境本身需要改革。一些數據顯示,學術界的膚色問題正在取得一些進展。根據2018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獲得博士學位調查」,在2006年至2016年期間,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非裔美國人和拉丁裔人數分別增長了31%和54%。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少數族裔群體的流失主要發生在兩個關鍵節點:本科教育階段和從博士後研究員到終身教職員工的過渡階段。後者尤為具有挑戰性:博士後研究員需要長時間工作但報酬較少,而來自邊緣群體的人面臨額外的困難,因為教職員工的招聘中存在不當的偏見。

《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劇照。

與本科或研究生項目具有結構化的招生過程不同,許多博士後職位是通過非正式的方式填補的,有時是通過熟人引薦。一位獲得聘請博士後研究員經費的教員通常會說,「我需要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我會在人際網絡中分享這一需求,看看是否有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博士後候選人通常會發送電子郵件給項目負責人(PI,也稱首席研究員)表達興趣。然後招聘流程就會以這種非正式的形式進行下去。項目負責人會邀請候選人做一個研究報告,並與實驗室成員見面,然後決定是否向他們提供職位。

由於在招聘過程中,這一關鍵步驟缺乏監管和一致性,外界很難確定對少數族裔博士後候選人的聘用趨勢,例如,假設一個主要研究員收到100份申請,這些申請來自哪裡?是否存在關於誰獲得面試的偏見?這些信息都不透明並缺乏外界監督,一切都取決於項目負責人及其實驗室。

《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2001)劇照。

博士後面臨的另一項挑戰是高負荷工作下的低薪待遇。《自然》雜誌2020年一項針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全球調查顯示,在7670名的受訪者中,超過一半(53%)受訪者稱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61%的人通常每周至少比合同規定的工作時間多工作6小時。而根據202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指南,美國初級博士後的年薪已經穩步上升至54840美元,但這仍低於全日制工作人員的中位數收入。在全球範圍內,低薪、繁重的工作時間和不確定的職業前景等多種因素導致更多博士畢業生不去選擇學術博士後的職位。此外,外界對於博士後研究人員的支持和幫助十分有限,因為與研究生不同,博士後可以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開始研究工作,而且沒有固定的同期入學的學生群,因此外界的支持和關注通常缺乏凝聚力。

對於正在尋找教職工作的博士後,《自然》雜誌也提出了建議,如果候選人申請所謂的跨學科職位,而不是爭奪特定部門的教職工職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招聘中的偏見。因為對於這些職位的選擇會有由多個學科小組進行面試,並對候選人的擬議研究計劃進行第三方同行評審。從這個意義上,跨學科職位評審也許更加客觀,因為決策是由其他人做出的,而不是候選人打算加入的部門。

註:封面題圖來自《自然》雜誌。

參考資料:

1.To diversify the scientific workforce, postdoc recruitment needs a rethink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1740-4

2.Postdoc survey reveals disenchantment with working lif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191-7

編譯/李永博

編輯/羅東

校對/柳寶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