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誰來負擔龐大的養老金開支?

羅sir職話 發佈 2023-06-01T01:33:01.105851+00:00

過去「計劃生育」的目的是為了限制人口出生,認為過多的人口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以及導致人均收入的分配不均,這是「計劃生育」的優點。

四十年前的「計劃生育」,如今到了優劣皆現的局面。

如果我們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話,我們會發現90後人口總數比80後減少了1172萬人,00後人口總數又比90後減少了4736萬人,10後人口總數相比00後再次減少24萬人。

過去「計劃生育」的目的是為了限制人口出生,認為過多的人口會阻礙經濟的發展,以及導致人均收入的分配不均,這是「計劃生育」的優點。

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導致了人口結構的斷代,即年輕人減少了,但老年人卻越來越多了。

這樣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養老金體系可能難以為繼。

今天我們驚訝地發現出生人口已經銳減到了千萬以下,一方面受限過去「計劃生育」的影響,導致了80後和90後少生了4億多人,另一方面是當我們放開生育限制後,因為經濟的發展和育兒成本的提高,人們生育意願急速下降。

當新生兒越來越少,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就意味著養老金的入不敷出。

過去的我們人口危機是人太多的危機,今天我們的人口危機不僅僅是人多,而且還是「人老」,以及年輕人少的危機。


先說第一個問題,老齡化到底有多嚴重?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

而根據衛健委的測算,到2035年左右,國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這意味著老年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三成,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這個數字看上去好像不高,但當你發現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是60歲以上的老人,這其中還包括未成年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我們的養老金體系,到底面臨著多大的壓力。

而更重要的是,六十年前正是國內嬰兒潮一代,從2020年開始嬰兒潮一代都到了60歲,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十年內,每年都會有高達2000萬人年滿60,開始領取養老金,一個月幾千元的養老金,這必然會導致本就不富裕的養老基金池,面臨極大的壓力。

而養老基金池的錢從哪裡來呢?

答案是上班族每月繳納的。

雖然理論上每個人都會繳納養老金,在退休之後每個月都可以領取養老金,很多人因此會認為自己領取的養老金,是自己繳納的養老金。

但其實不然,由於目前國內人均壽命的提高,以及退休年齡相對較早,因此養老金體系基本上是「領到就是賺到」。

上班族每個月繳納的養老金會統一存在「基金池」,而退休群體每月領取的養老金,也是統一從基金池裡領取的,並不存在「個人繳納個人用」的說法。

而目前流行的個人養老金試點,才是真正的個人繳納個人領取。

而根據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中預測,到2035年,也就是我們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的那一年,我們的養老金就有耗盡的可能。

2035年正好是衛健委的預測年份,該年我們的60歲以上老人將會達到總人口的30%,我們剛剛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但養老金卻即將耗盡。

按照今天的新生兒出生數量來看,未來的養老金也不容樂觀。

從數據測算來看,到2050年前後,也就是差不多30年後,國內60歲以上老人將增長至4.87億人,占到總人口的34.9%。

這意味著,未來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年齡在60歲以上。

人到老年,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那個時候你可能剛剛還完三十年的房貸不久,你大概率還不是一個中產,只是一個普通人,你也會面臨生活乃至經濟上的壓力,不出意外的話,你年輕時候加班的職業病,會在你60歲以後頻繁找上你。

而對國內幾億人的農民工來說,在沒有養老金的幫扶下,他們的退休生活,更值得我們憂慮。

過去我們說養兒防老,但在「計劃生育」時代和今天的育兒高成本時代之下,養娃過去是不能,今天是養不起,當兒女無法為養老提供更多裨益經濟上的支持時,養老金屆時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尤其是對幾億的農民工群體來說,今天農村的老人每個月養老金可能只有一百多元,考慮到未來子女的稀少和工作上的繁忙,子女照顧老人當然不現實。

但如果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那麼一個月幾千元的養老院費用,顯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擔的。

而對擁有社保的退休老人來說,日子相對會好過一些,但這種好過當然也是建立在養老金的充足上的。

未來隨著勞動力人口的不斷下降,養老金勢必會入不敷出,當繳納社保的人甚至比領取養老金的人還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填補養老金的虧空呢?

我想答案不外乎兩個:要麼繼續提高繳社保費用比例,要麼依靠長期性的補貼。

但這兩種選擇,本質上都不算是最優解。

首先如果是提高繳費比例的話,那麼對上班族來說,則意味著拿到手的實際收入更低了,對企業而言,經驗成本也會更大;如果依靠長期性的補貼的話,以今天的地方收入來看,可能也難以為繼。

在賣地收入大減的今天,地方債務本就高居不下,如果依靠地方補貼養老金,顯然難度更大。

長期來看,最實際最有效的辦法,依然還是要提高人們的生育意願,鼓勵人們多生。

過去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我們不難發現,這變相加重了人口老齡化的危機,雖然老年人口不會受到「計劃生育」的影響,但由於「計劃生育」少生了4億多年輕人,這無疑抬高了老年人口的占比,加劇了人口老齡化。

而人口斷代的可怕之處,帶來的不僅僅是00後人口總數比90後減少4736萬人這麼簡單;人口斷代更可怕的地方在於,這會導致市場勞動力的青黃不接,同時造成養老金入不敷出的開支壓力,以及一胎化父母自身所面臨的養老難題。

當獨生子女家庭需要照顧年邁的四個老人時,經濟壓力以及心理上的壓力,都無疑考驗著每一個年輕人。

這是個體的困境。

在宏觀上,由於收入結構上的「未富先老」,屆時必然會造成更大範圍的「老年慘況」,一場大病、一個意外,對老年人來說都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挑戰,當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對財政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財政源自於消費,有消費才有收入,當象徵著消費力旺盛的年輕人開始減少的時候,難以為繼的不僅僅是養老金,還有房地產、汽車行業、服務業等幾乎所有產業。

回顧歷史,過去「計劃生育」初期的口號是「只生一個好,公家來養老」,到了2005年改成「養老不能全靠公家」,2012年又變成了「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從這些口號我們不難看出,一個時代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大大超出了專家和相關機構的預料。

或許當時我們真的是那樣想的,但後來我們卻發現在實際操作上,幾乎不可行,至少眼下是不可行的。

目前我國人均GDP在一萬多美元,尚屬於發展中國家,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能否負擔得起龐大的老年人口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而對未來人口模型預測的樂觀,往往也容易導致我們低估事態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4年前,也就是2019年1月3日,社科院發布了《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該報告提醒當時的人們,距離國內人口總量減少,或許只剩下不到10年的時間。

根據該報告,社科院預測2027年開始,國內人口總量就會開始減少,而到2065年人口數量將會在大約11.72億人。

但實際情況是,就在該報告發布幾年後,2022年國內人口總量就已經開始正式減少。

這件事告訴我們,在關於人口預測上,我們總是會比實際情況做出更樂觀的假設,而這種過於樂觀的假設,無疑會妨礙我們對於未來的判斷、以及相關的激勵措施的出台。

例如,眼下才激勵人們的生育意願,是否晚矣?

當一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勢不可擋的時候,從更人道的層面來說,這可能也會加重身處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所需要承擔的負累。

老人們目前的生活都仰賴於養老金體系進行支付。而養老金體系在現收現付下,正在工作的人每月繳納養老金,而這一部分繳納的資金通過統一管理的養老金帳戶,支付給已經退休的老人,從資金流轉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年輕人正在供養老人們的退休生活。

而新聞辦在2017年發布的《人力資源白皮書》中指出,到2035年國內可能出現每兩位上班族供養一名養老金領取者的情況,而在這樣的全球範圍內,只有法國和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才會達到這一水平。

老齡化社會的壓力最終會以非均勻的形式分攤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身上,而供養老人的經濟負擔最終也會轉化成為人們的精神壓力。

當今天我們開始反思「計劃生育」本身的時候,除了那個時代自身的局限性之外,我們也更容易看到,今天的年輕人所要承受的,往往是那個年代少生的年輕人所沒有承受的東西。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