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首次登陸上海,110件大洋洲藝術勾勒「時間的輪廓」

文匯網 發佈 2023-06-01T22:17:41.083126+00:00

申城再迎頂流藝術展覽。6月1日起於浦東美術館揭幕的「時間的輪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與傳承」,是享譽世界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首次登陸上海。跨越近四個世紀的110餘件/組珍品遠渡重洋而來,包括大型雕塑、儀式面具、特色服飾等。

申城再迎頂流藝術展覽。6月1日起於浦東美術館揭幕的「時間的輪廓: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與傳承」,是享譽世界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首次登陸上海。跨越近四個世紀的110餘件/組珍品遠渡重洋而來,包括大型雕塑、儀式面具、特色服飾等。

「這是大都會大洋洲藝術收藏首次離開紐約,遠航至海外,機會難得。上海是一座有著強大能量的城市,我們相信這個展覽對於亞洲觀眾來說都將激動人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馬克斯·霍萊因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相比常見的以油畫為主的西方藝術展覽,這批展品因材料易碎且較為複雜,易地展出的難度相當之高。

據陸家嘴集團副總經理、浦東美術館董事長李旻坤透露,為了浦東美術館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初次聯手,雙方洽談了兩年。「這次大都會派了團隊來上海,與我們一起工作了兩周時間。」

全球七大洲中,大洋洲是地球上「最小」的一個大洲,也是中國觀眾頗為陌生的一片地域,它大部分由分布在太平洋上的諸多島嶼組成。切莫小看大洋洲藝術,畢卡索、高更、馬蒂斯等一批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都曾將其作為創作靈感的「原材料」。例如,巴布亞紐幾內亞拜寧族藝術家用竹子、樹皮布、顏料創作的多個面具,讓人不禁聯想起現代主義繪畫。正是佩戴著這樣的面具,當地人在篝火旁徹夜激情舞動。面具框架由劈開的竹子製成,包裹了一塊原色樹皮布作為「皮膚」,上面繪有紅色和黑色的圖案。這類面具有數十種形式,每一種都描繪並獻給與部族共享周圍森林的某種動物或植物,自帶超現實的抽象濾鏡。

航行,可謂打開展覽的一把鑰匙。對於大洋洲地區的島民們而言,海洋是一條深度互聯的高速路——連接而非分隔不同部族,並將它們編織進一張充滿生命力的交換與相遇之網。此次展出的藝術品,是從上千個大洋洲島嶼搜集而來的,很多與航行有關。不僅不少展品直接為船或舟的組成部分,創作原材料也從島嶼與海洋採集,以木材、樹皮、纖維、貝殼和骨頭等多樣化媒介講述著大洋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構建起這一地區鮮活而多元的文化萬花筒。

這是一批引人入勝、充滿想像力的藝術品。高近兩米的鏤空儀式用板,19世紀曾在男性成人禮上使用,乍一看就像一塊炫酷的滑板。複雜的曲線設計融合了重要的鳥類、昆蟲和動物形象,其頂部中央描繪了西米甲蟲的心形臉,下半部分刻有兩隻犀鳥相扣的圖案,底部則刻有野豬的獠牙。展覽中的雕塑作品,跨越了時間併兼具實用價值,它們攜帶了大洋洲島嶼文化從遠古綿延而來的精神能量,至今都是非常活躍的,富有生命力的。比如,將一棵樹的完整樹幹挖空後雕刻而成的高聳槽鼓、來自索羅門群島帶有戲劇性圖案的儀式盾牌、鑲嵌著虹彩貝殼弧形裝飾線的精美獨木舟船首雕塑等等。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直言:「希望觀眾在看多了西方藝術之後,再來熟悉和欣賞大洋洲的藝術,它們並不是古老的藝術品,只應該呆在民俗學博物館的舊展櫃裡,而是與我們的時代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性。」

作為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870年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著百科全書般龐大的永久館藏,涵蓋來自世界各地時間跨度超越五千年的藝術珍品。其中大洋洲藝術收藏可追溯至20世紀中期,來自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家族成員納爾遜·A·洛克菲勒的捐贈,同時,館方進而對該系列收藏進行補充,納入紡織物等更多不同媒介的藏品,共有超過2800件相關珍藏。如今,恰逢大洋洲藝術展廳所在的麥可·C·洛克菲勒翼樓修葺與重構,這些來自大洋洲的藝術藏品有了與中國觀眾碰面的奇妙緣分。在霍萊因看來,這是最能調動起觀眾情緒的一批珍藏,「相信將格外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作者:范昕

展覽現場攝影:蔣晨顥

展品圖由館方提供

編輯:郭超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