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研究新成果:最初「中國」的誕生與「四方」概念的確立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3-06-04T08:45:02.838368+00:00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為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早期發展歷程綜合研究的國家科技工程,「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夏朝歷史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作者:趙輝)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作為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早期發展歷程綜合研究的國家科技工程,「工程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特別是完整展現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關於最初的「中國」究竟誕生於何時何地?「中國」人文思想的家國理念,究竟如何產生?最初的「中國」與「四方」概念何時何地形成?是誰最早建立了最初的「中國」,團結了「四方」民族,形成了統一認同的中華民族?終於有了明確答案。

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王朝時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最重要階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成為中國夏商周三代歷史中文獻、歷史信息最豐富的階段,也開啟了中國歷史的信史階段。西周王朝承繼夏商文化,承前啟後,建立的多民族文化共同認同的華夏民族,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了統一文化思想認同的最初「中國」。

殷商王朝在五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南北廣闊的統治地區。為了有效地統治南北地區,殷商王朝在北方的殷墟建立了殷都,在南方的淮河中游建立了商都,共同構成了殷商王朝。殷商王朝的南疆商都,主要統治東夷氏族集團與南夷氏族集團,並對南蠻地區擴展影響。1046年,位於中國「西土」的周氏族崛起,在周武王的帶領下,在經過血流漂杵的伐紂滅殷之戰後,揮師南征,並不血刃,傳檄而定克服殷商王朝的南方商都。《禮記·樂記》記載「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西土之人」的周武王,全面統一了殷商王朝的各個地區。

周康王時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回憶記載下這段歷史「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旗)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周武王在克服「大邑商」後,即向天下宣告「我族的旗幟要立這各方勢力之中,我們的國家自會保護各地各族人民」。周武王在殷商王朝的商都「大邑商」,這個殷商王朝「稱中」的地方,建立西周東都成周,一個照顧到各地各族人民利益的西周王朝宣告成立。

西周周武王時期的青銅器【武王征商簋】與【天亡簋】銘文分別記錄下這一西周開國歷史,為我們還原出西周初年的具體細節:【武王征商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天亡簋】「乙亥,王又(有)大豐(禮)。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喜(傣)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乞(迄)衣(殷)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觵。唯朕又(有)蔑,每(敏)揚王休於尊簋」。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階段,武王伐紂滅商這一改朝換代的大事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戰定乾坤的。《禮記·樂記》的記載更能反映客觀事實,【何尊】【武王征商簋】與【天亡簋】的銘文記載,正反映了這一段歷史中的細節。周武王所率領的武裝力量,在經過浴血奮戰消滅殷紂王后,殷商王朝舊勢力還沒有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分封賞賜,志得意滿地製作青銅器記錄下這一歷史。西周王朝的王公貴族,只有在取得全面的勝利,統一了殷商各地勢力,大局已定,建立了穩定的西周王朝統治後,才有論功行賞並製作青銅器傳之後世的閒情雅致。而在興兵伐紂、血雨腥風、攻下殷紂王的殷都時期,各地殷商舊勢力還存在的情況下,周武王與西周的王公貴族集團是萬萬不敢有絲毫懈怠,功成名就地去製作青銅器記載獲得的榮譽。

因此,青銅器【武王征商簋】與【天亡簋】的製作時期,只能是周武王「四成而南國是疆」之後,北方的殷商舊勢力臣服,東夷與南夷族群歸順,天下大定之時。其製作地點,正是在殷商王朝富裕的統治中心商都「大邑商」。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周武王向北方的殷商舊貴族、東夷氏族集團、南夷氏族集團等三方立誓保證:「余其(旗)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我們周氏族的「西土之人」要在這裡建中立國,保證你們三方的利益與習俗,建立一個四方和睦的新「中國」。周武王的周氏族統治集團,在殷商王朝的「天室」大邑商,立四方之台,會八面之風,並採用殷禮共同祭祀周文王,以代殷王祭祀。向天下、向四方宣告殷商王朝結束,西周王朝建立。

此時此刻,【天亡簋】的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舉行建國大典儀式,祭祀典禮之後,武王舉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賞賜,怎能不鑄造這件【天亡簋】記錄下這偉大時刻,來銘記榮寵,傳之後世?對於這一重要歷史時刻,三十多年後的周康王在康王五年初次來到東都成周城,對西周王公貴族的後生「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追憶這一偉大時刻,仍然充滿了對周武王壯舉的崇敬。「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在這裡承繼天命,建立西周王朝,你們後人要盡心盡力地維護好先人創下的基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尚書》對這一歷史時刻的記載,有《周書·泰誓下》「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周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周武王在「天室」「王凡三方」「建中立國」,只會發生在周武王「既克大邑商」之時,而不會是在返回「西土」宗周豐鎬。否則,舊王朝滅亡新王朝不建立,就會造成天下局勢的混亂,給各種就勢力以可乘之機,周氏族就會喪失「建中立國」的良機。而且,只有在殷商舊都商都「大邑商」才能「王凡三方」,讓殷商舊貴族、東夷氏族集團、南夷氏族集團等三方舊勢力,向周武王對上天宣誓效忠臣服,建立共同認同的新「中國」。

能夠實現「四方」認同,讓「王凡三方」的殷商舊貴族、東夷氏族集團、南夷氏族集團等三方同時到場的地方,只能是今天的「中國」四方湖古城,一個可以控制東夷氏族,南征南夷集團的殷商舊都「大邑商」。周武王在這裡「建中立國」建設為東都成周城,立四方之台,采八面之風,「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隨著斗轉星移,最初的「中國」成周城只留下一個「古城」遺址,周武王「王凡三方」的「四方之台」也已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四方湖」的水在蕩漾。「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中華民族還有誰記得三千年前西周王朝建國大典的「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的「最初中國」誕生與「四方」人民和睦共存的盛世華誕?

綜上所述,西周初年周武王時期的青銅器【武王征商簋】與【天亡簋】與周康王時期的青銅器【何尊】,為我們還原出周武王所代表的「西土君子」在「大邑商」淮水四方湖古城「建中立國」,「王凡三方」與北方殷商舊貴族、東夷集團、南夷集團三方氏族集團,共同組成和睦相處的「四方」政權。「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標誌著最初「中國」的誕生及「四方」概念的確立。「四方」概念的確立,標誌著周武王所代表的西周周氏族與「三方」氏族平等相處的國策。周武王將西周王朝的東都建立在殷商舊地的「大邑商」四方湖古城,西周王公貴族遠離故鄉「余其(旗)宅茲中」,一切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國自茲乂民」成為中國文化中家國思想的歷史來源。(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