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來生(四),這一仗,真的是為黑奴而打?

獨立面壁人 發佈 2023-06-04T15:39:05.541687+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1865年5月10日,美利堅聯盟國總統戴維斯在喬治亞州的爾文村被捕,伴隨著他的被捕,持續了4年的美國南北戰爭落下帷幕。

1865年5月10日,美利堅聯盟國總統戴維斯在喬治亞州的爾文村被捕,伴隨著他的被捕,持續了4年的美國南北戰爭落下帷幕。

戴維斯,全名傑弗遜·漢密爾頓·戴維斯,這個名字十分有趣,它包含了美國建立之初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傑斐遜和漢密爾頓,美國建國之初的政治鬥爭中,傑斐遜派與漢密爾頓派之爭絕對是重中之重,二人的理念之爭在二人作古多年後依舊影響著美國政壇,後來的南北戰爭也可以視為二人理念之爭的集中爆發。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內戰,這場戰爭最終以林肯領導的美利堅合眾國軍隊擊敗了倒霉蛋戴維斯領導的美利堅聯盟國軍隊而告終,在後來的歲月長河中,這場戰爭前和戰爭中的複雜博弈被淡化甚至隱去,代之以「解放黑奴」、「為自由而戰」的道德頌揚。

南北戰爭前,一本名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小說在全美流行,北方人看到這本書會痛斥奴隸主的殘酷,南方人看到這本書則怒罵作者罔顧事實。

在當時的美國,北方人與南方人有選擇性地接受了兩種不同的「事實」,因為所處的立場不同,他們也選擇性地接受了兩種不同的道德體系,而導致北方美國人與南方美國人陷入立場、認知與道德的大分裂的只有利益,也只能是利益。

在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一場複雜的利益絞殺局正在緩緩展開,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工業資本家的野心勃勃,金融資本家的貪婪嗜血,南方種植園主無能狂怒與自負癲狂,另外,還有躍躍欲試的外來移民,忿忿不平的自由農民,欲言又止的各國列強,都在這場絞殺局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諷刺的是,那些在戰爭中被意外解放的黑人奴隸,在這場利益亂局中,他們的重要性接近於零。

看看那場南北戰爭吧,它將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權力的運行規律,並向你展示一個真實的美國。

最初的問題

上文中提到,美國建國之初,政壇上的主要爭端圍繞著傑斐遜與漢尼爾頓的理念之爭展開。

傑斐遜與漢密爾頓的理念衝突點來自聯邦與各州之間的關係:

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認為,各州的權力應該被充分保證,如果在獨立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一個類似於英國女王的強權政權,那麼美國獨立將沒有任何意義。

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認為,獨立後的美國為了實現快速發展,應該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它的權力凌駕於各州之上,它將充分調動整個美國的資源以實現美國的快速發展。

由聯邦與各州權力之爭,又引發了產業之爭,強調聯邦權力的聯邦黨明確表示,建立強大的聯邦政府就是要幫助美國快速實現工業化;而強調各州利益的民主共和黨,表面上的說辭是發展什麼樣的產業是各州自己的權力,聯邦無權干涉,但實際上,民主共和黨說辭是在為農業背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美國最主要的經濟形式就是種植園農業經濟。

積極為各州權力背書的傑斐遜,這位《獨立宣言》起草人,其本人的身份就是大種植園主,這個強調人人生而平等的「紳士」,他的種植園裡卻有著幾百位奴隸為他勞作。

而事實上,美國開國元勛中,除漢密爾頓這個底層逆襲的窮小子,大多數人的身份都是大種植園主。

現在回看那段歷史,人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窮小子出身的漢尼爾頓比大種植園主出身的傑斐遜更有遠見,世界進入工業時代後,繼續沉浸在農業的自娛自樂中是沒有意義的。

但這是站在上帝視角的總結,在當時的美國,這場世紀爭端的結果是代表農業利益的民主共和黨戰勝了代表工業利益的聯邦黨。

隨著漢密爾頓死於一場決鬥,聯邦黨群龍無首,美國總統的位置一直被來自維吉尼亞州的大種植園主所把持: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第五任總統門羅,身份都是維吉尼亞的大種植園主。

各州與聯邦之爭,農業與工業之爭,這是美國面臨的最初的問題,第一輪較量以代表種植園奴隸主利益的民主共和黨勝出而告終,但歷史從不會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停下腳步,這樣的問題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拷問著美國社會。

新王與舊王

美國建國之初的工業與農業之爭,雖然漢密爾頓等人推崇的工業派更能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但是由於建國之初的美國,農業派實力過於強大,這場爭端以代表大種植園主利益民主共和黨勝利而告終。

北美大平原確實十分適合發展農業,靠著種植園的經營模式,種植園主們可以獲得持續而穩定的收入,理論上講,這是個一本萬利的買賣,它就不可能賠,南方種植園主應該能夠一直悠哉悠哉地過著自己土皇帝的生活。

但理論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差距,現實是大量南方種植園主們的經營面臨困境,是不是感到難以理解,理應一本萬利的買賣,這群種植園主們為何還能賠錢?問題出在了一個東西上:負債。

理論上講,南方種植園主的經營方式應該是這樣的,買下一片地,建一個種植園,再買一批黑奴來種地,用糧食的收成換錢,再用錢買更大的地,建更大的種植園。

但在現實中,事情不是這樣發展的,種植園主們發現,他們要建立一個大的種植園不必費時費力地去通過糧食來積累財富,只需要向金融資本家貸款,就能省卻中間的大量環節。

金融資本家們大多集中在北方城市之中,就這樣,北方金融資本家們通過金融借貸分享了南方各州的農業紅利,隨著南方財富通過金融手段向北方轉移,北方的大城市開始顯示中更明顯地財富與人員的聚集效應,而這又催生了工業資本的蓬勃發展。

然後,高附加值的工業品開始賣往南方,北方的財富聚集效應更為明顯,隨著北方工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們手中的財富越來越多,美國的權力體系也將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那個由種植園奴隸主們建立起來的國家,其權力開始向北方工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手中轉移。

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原本是這個國家中權勢最大的一群人,現在他們驚奇地發現,之前被自己瞧不起的工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正在堂而皇之地奪取他們手中權柄。

能量決定話語權,這是在任何國家都適用的真理,而能量的組成不止包括財富,還包括人。

很遺憾,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們在失掉了財富優勢後,在人這個維度也成為了劣勢方。

門外的人

美國獨立以來,幾乎每一次歐洲大陸上的局勢改變都會導致美國的領土擴張,當然,歐洲的局勢變化給美國帶來的不止是領土,還有另一樣東西:移民。

歐洲時局動盪帶來的大量難民迅速湧入美國,讓美國人口與土地一樣快速增加,湧入美國的歐洲移民通常有兩個去處,第一是買以小塊土地成為自耕農,第二是進入城市加入工業部門。

大量移民的加入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變化,首先,自耕農,或者說自由農民的大量增加,對種植園經濟形成了一種競爭關係,讓種植園奴隸主們即使在農業這一領域也難以做到隻手遮天。

另外,大量移民的湧入形成了人口聚集效應,這又進一步催生了北方工業經濟的發展,南北方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

南北戰爭前,南方各州的人口數量僅有900萬,而北方各州卻有2200萬,南方各州的經濟只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而北方各州則占據了三分之二。

移民對美國社會結構的改變是緩慢但持續的,作為美國獨立後的實際統治集團,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們被慢慢地擠出核心利益圈。

決定話語權的永遠是手上能量的多少,在完成了人口與財富的雙雙逆襲後,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裹挾著數量巨大的自耕農群體和工人群體,開始向原來這片土地上最有權勢的人:種植園奴隸主要利益了。

工業的生產效率要高於農業,如果將工業與農業放在一個賽道上競爭,失敗的一定是農業,由於產業鏈單一,南方各州面對北方工業州的全面崛起並沒有太多好辦法,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脫離聯邦,再開一局。

但是脫離聯邦很可能會帶來戰爭,一旦戰爭爆發,綜合實力處於弱勢方的南方州同樣難以戰勝北方州,既然如此,南方各州為什麼還敢於主動挑起戰爭呢?

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很獨特,你絕對想不到。

棉花上帝

美國南部地區夏季高溫,非常適合棉花種植,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又催生了巨大的棉花需求。

那麼哪裡的棉花需求最為旺盛呢?毫無疑問,當時的「世界工廠」英國。

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們把棉花賣給英國工業資本家,再從英國購入他們所需要的工業品,這可以形成一種貿易閉環,這個貿易閉環中,美國南方的種植園奴隸主與英國的工業資本家是利益共同體。

這樣的貿易關係久了,竟讓美國的種植園主們產生了一種錯覺:英國人離不開美國的棉花。

在當時的美國南方,有著這樣一種瘋狂的理論,叫「棉花上帝」,他們的邏輯鏈條是這樣的:先進工業在歐洲,歐洲的先進工業在英國,英國最擅長的是紡織業,而紡織業需要棉花,所以在國際貿易中,誰掌握了棉花,誰就能掌握主動權,棉花,既上帝。

乾隆與華盛頓是同一時期的人,人們常說二者一個像現代人,一個像古代人,鴉片戰爭前,大清國內也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只要大清不賣給英國人茶葉,英夷就得便秘而死。

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而美國南北戰爭發生於1861年,從在這個角度上看,說美國人的認知普遍高於大清國好幾個檔次,似乎有點牽強了。

基於錯誤的認知,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這一點全世界莫不如此,認定了英夷沒了茶葉就會便秘而死的大清國自然認為短期之內就能打敗英國,而認定了「棉花在手,天下我有」的美國南方種植園主們,也有了與代表北方工業資本家利益的聯邦政府決裂的勇氣。

南方種植園主們的想法是這樣的:一旦戰爭爆發,勢必影響棉花的種植和出口,而英國的仿製工廠離開了美國的棉花是活不下去的,這樣一來,英國方面就不得不出兵干涉,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有了他們的力量作為背書,南方各州完全有能力贏得這場戰爭。

在這裡,南方的種植園主們又一次暴露出認知上的巨大缺陷,決戰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是英國干預,而這一點南方種植園主們決定不了,這相當於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別人的手中,基於這樣的認知而發動戰爭,往往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絞殺

就在南方各州還沉浸在「棉花上帝」的迷之自信中時,北方工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聯合工人和自耕農組成的強大利益集團對南方諸州的絞殺已經開始了。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美國南北戰爭正式打響,雖然南方各州靠著提前做好了準備,在戰爭最初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北方方面很快就穩住了陣腳,並漸漸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為什麼北方能夠開局不利的情況下穩住陣腳呢?答案很簡單,工業化地區社會組織效率比農業化地區更高,即便雙方手上的資源相等,社會效率更高的北方也能靠著對資源的更高效利用而發揮出更強大的戰鬥力,更何況北方手上的資源本就比南方多。

來看看林肯執掌的美國聯邦政府在戰爭爆發後都幹了些什麼吧。

第一,美國聯邦政府用外交手段穩住了蠢蠢欲動的英國,讓後者沒有直接介入戰爭。

第二,出台《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前者拉攏自耕農群體,後者拉攏黑人,當然,南北戰爭期間加入北軍的黑人遠達不到扭轉戰爭局面的作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穩住尚未叛亂的蓄奴州,《宣言》並非解放所有黑奴,而是只解放反叛州的黑奴,這樣一來,中立州如果叛亂其黑奴也會被解放,得不嘗失;二是鼓勵叛亂州的黑奴逃跑,以達到摧毀叛亂州經濟基礎的作用。

第三,聯邦政府在軍事戰的同時,也對南方發動了經濟戰,北方聯邦軍利用海軍優勢,第一時間封鎖了南方各州的海岸線,讓南方種植園裡生產的棉花無法運賣往英國和歐洲大陸,本就不如北方富裕的南方各州經濟上更加雪上加霜。

在北方聯邦政府的經濟絞殺戰打響後,南方聯盟政府傻眼了,因為事情完全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方向發展。

南北戰爭開打後,英國確實一度想要干涉美國內戰,但是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用外交手段避免與英國的關係激化,英國方面也害怕公開干涉美國南北戰爭不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得罪了美國。

至於被美國南方各州寄予厚望的棉花外交,很可惜,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的棉花對於英國人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南北戰爭期間,英國加大了從殖民地印度進口棉花的比例,從而彌補了在美國南方進口棉花的缺口,更為諷刺的是,相比於南方的棉花,英國人對北方的小麥更上心。

南北戰爭爆發後,英國曾在公開支持南方還是假裝中立悄悄支持南方間猶豫,後來英國方面因為害怕美國北方聯邦政府對英國進行小麥禁運,而選擇不在南北方公開站隊,只是秘密向南方提供援助,但這樣一來,援助的力度就要小上很多。

南方人的救命稻草不但不是上帝,還變成了雞肋,美國南北戰爭,從很大程度上講就不是一場對稱戰爭,北方從認知到社會運轉效率,再到遇到問題的行動力,都非南方可比,當北方的戰場齒輪轉起來之後,南方各州的命運就已經基本確定。

當南北戰爭的炮聲停止,北方的金融和工業資本家們用實際行動告訴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們:不好意思,你們的時代結束了,現在,該交出你們權力,滾出舞台中心了。

關於奴隸制

最後,讓我們說回奴隸制,還記得文章之初,提到的南方人對於《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態度嗎?他們大多痛斥這本書言過其實。

持這種觀點的人並非全是奴隸制的既得利益者,美國南北戰爭前,南方各州的奴隸制也確實得到了一定的改良,黑奴的生活水平事實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今天在美國請黑人吃炸雞和西瓜會被懷疑種族歧視,因為這二者是當初種植園黑奴們的日常食物,但是大家不妨想想,在同時期的大清,自由農民們是否能夠吃上這些食物。

另外,南北戰爭前,很多種植園已經演變為奴隸主和黑奴分勞動產品的模式,最極端的地區甚至是每年的收成,黑奴拿三分之二,奴隸主們只拿三分之一。

說這些並不是要為奴隸制辯護,只是要說明一個事實,北方聯邦政府在南北戰爭爆發前,確實有刻意誇大奴隸制殘酷性的行為。

再者,種植園奴隸制從美國獨立便已經存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大多數美國人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為什麼到了19世紀中葉,就變得不可接受了呢?

還記得上文中提到的那條南方經濟產業鏈嗎?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們,從北方資本家手中貸款,然後購買種植園和黑奴,但他們種出來的作物卻更多地賣給了英國,而南方各地工業品,也更多從英國購買。

這條產業鏈里,已經在能量上擁有更大優勢的北方資本家們能夠分得的利益有限,他們想要的是另一條更有利於他們的產業鏈:

南方種植園主們依舊要從北方金融資本家手中貸款,但種植出的產品要優先賣給北方的工業資本家,南方人需要的工業品,也要優先從北方工業資本家手中購買。

在這條產業鏈中,北方最有權勢的資本家們獲得的顯然更多。

巨大的利益驅動讓北方一步步完成對南方的絞殺,奴隸制,不過是最無關緊要的理由。

當然,如果一定要問美國北方的資本家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奴隸制,那答案是不喜歡,但這並不是因為北方資本家品德比南方種植園主更加高尚,一切都是他們的經營方式決定的。

簡單說,工業化的特點就是需要自由工人,因為這樣可以隨時建立和解除僱傭關係,反而降低了成本,南北戰爭後,一直有人諷刺南方黑奴到北方工廠里打工,但收入和生活水平反而不如當初在種植園當奴隸,這並非造謠,資本邏輯下的剝削效率比人身依附下的奴隸制更高。

屠龍的人

南北戰爭後,取得勝利的北方工業資本家正式走到了國家權力的中央,而他們的代言人是林肯所在的共和黨。

共和黨執政後,政策完全傾向於工業,提高外國商品關稅,打擊英國為首的歐洲商品,讓美國本土工業品更有競爭力,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方便美國南方的原材料更加暢通無阻地銷往北方。

同時貸款給南方,讓南方各州也進行工業建設,南北戰爭後的四十年裡,美國經濟飛速發展,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

美國的工業奇蹟的背後是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的長期執政。

南北戰爭後,民主黨因為有支持奴隸制的黑料而長期被共和黨壓制,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此就認定共和黨人的道德水平更高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共和黨的「盛世」下也隱藏著諸多不堪,共和黨主導下的美國工業化,成果並沒有惠及到所有人,甚至在工業領域的人也是如此,在資本家們不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的同時,美國工人所要忍受的卻是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勞動和少到勉強夠餬口的工資。

當初在奴隸制問題上是「屠龍者」的共和黨,在幫助資本家壓榨這個維度上立刻變成惡龍。

而那個在南北戰爭後就被壓制,曾支持奴隸制的民主黨,卻抓住共和黨的這個弱點,完成了從惡龍到屠龍者的轉變,精彩的兩黨鬥爭即將到來。

隨著國力提升,美國已經越來越不滿足於勢力範圍僅僅局限於美洲,在歐洲大陸逐漸式微的時代大背景下,已經完成了邊緣崛起的美國開始一步步向世界權力的中央挪動,這場美國由邊緣地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戲,開始於一個羅斯福,完成於另一個羅斯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