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境內兩處古釣魚台遺蹟

滄州古城歷史 發佈 2023-06-06T20:21:57.316488+00:00

張知白,字用晦,清池縣人。官至宰相,歷事三朝,皆有惠政。張位高權重,仍一生清正儉樸,清約如寒士,是古代廉吏的著名代表。

(一)

一處在今滄州舊州鎮東關村。遺蹟位於滄州舊州古城的東護城河內,為宋朝著名宰相張知白垂綸處。

張知白,字用晦,清池縣(滄縣舊州鎮人)人。官至宰相,歷事三朝(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皆有惠政。張位高權重,仍一生清正儉樸,清約如寒士,是古代廉吏的著名代表。

張知白出身貧寒家庭,但他自幼好學,他的母親想方設法讓他入學讀書,因此,張知白更加自勵,嗜讀不倦。

太宗端拱二年(989),參加科舉考試,一舉中第,獲得進士出身,遂入仕為官,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後知劍、鄧、青三州。

景德初年,江南地區發生旱災,張知白為安撫使,巡察各地,賑濟災民。還京後,代管勾京東轉運使事。

(1008),張知白任進官右司諫。第二年,陝西發生嚴重旱災,張知白受命巡按陝西,出知鄧州(治今河南鄧縣)。當時,陝西流民大批流徙鄧州,張知白開倉放糧,並動員百姓拿出糧食賑濟災民,又遣返流民回鄉復業,使大量饑民暫時度過難關。之後,張知白以其政績擢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繼遷尚書工部郎中,出使契丹。

張知白認為朝廷設置官員,重朝內輕朝外,所以他帶頭請補任外官,出知青州(今屬山東)。任滿還京,升做右諫議大夫、代任御史中丞、授給事中、參知政事、尚書工部侍郎。

天禧二年(1018年),張知白出知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

仁宗即位後,張知白升任尚書右丞、樞密副使。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的身份統領中書門下平章事、會靈觀使、集賢殿大學士,拜為宰相。

張知白為官期間,戒奢以廉,克己奉公,體恤民隱,敢於為民請命。真宗非常欣賞其不計較名利,不計較得失的貢獻精神。群臣們也誇讚他居官改任、不謀私利的高尚品德。由此,張知白獲「清純」之聲。

天聖六年(1028年),張知白卒於任上。諡號文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名言就出自他之口。

(二)

滄州另一外更知名的釣魚台遺蹟,為姜太公釣魚台。位於南皮縣城西十餘里姜太公釣魚處(今泊頭市泊鎮釣魚台村)。傳說姜子牙為躲避商紂王緝拿,隱居此地釣魚度日。

姜太公,字望,一說字子牙。西周初姜部姓族長,武王伐商時,任統兵的師氏,被尊為師尚父。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會戰中,受命向商紂王挑戰,殲敵立功,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今山東省淄博東),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相傳他曾作兵書《六韜》。

商朝紂王荒淫無道,要修建豪華的鹿台,工程浩大,勞民傷財,姜太公呂尚直言諫阻,紂王大怒,下令緝拿太公,姜太公含憤逃離,隱居南皮此地。這裡河水漏漫,蘆葦叢生,飛鳥棲息,姜太公在此釣魚度日。此地即被稱作姜太公釣魚台。

這時候,在西部的一個部落卻正在一天天興盛起來,這就是周。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一日,文王在回都途中,聽樵夫說出姜太公隱居垂釣之事,以禮相聘,封為太師。所以此地才留下了釣魚台!成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就源自於南皮姜太公釣魚台的故事。

楊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過姜太公釣魚台時賦詩一首,贊曰:「往事縈情日幾回,況逢古蹟更徘徊,陰符功業今何在,萬載唯存一釣台」。

白雲千載,往事悠悠。釣魚台早已湮滅在歲月長河中,但那些名人垂釣的故事仍讓人縈繞絲牽,讓人感慨萬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