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情緒與疾病的關係

人如其食 發佈 2023-06-08T21:07:15.363847+00:00

現代醫學認為,良好的情緒可使機體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使免疫抗病系統發揮最大效應,抗拒疾病的襲擊。因此,心理學家把情緒稱為 「生命的指揮棒」、「健康的寒暑表」。那麼,中醫是如何看待情緒跟疾病的關係?中醫的病因,《傷寒論》講有三條: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還有一個不內外因。

現代醫學認為,良好的情緒可使機體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使免疫抗病系統發揮最大效應,抗拒疾病的襲擊。因此,心理學家把情緒稱為 「生命的指揮棒」、「健康的寒暑表」。那麼,中醫是如何看待情緒跟疾病的關係?

中醫的病因,《傷寒論》講有三條: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還有一個不內外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癘氣,六淫是風、寒、暑、濕、躁、火,癘氣是傳染病,比如禽流感、新冠病毒。內因包括七情,飲食和勞逸。飲食主要指吃的,吃也有學問。勞逸,怎麼活動怎麼運動也有學問。再一個就是不內外因,跌仆損傷,金刃、蟲獸所傷。這就是中醫歸納的三條病因。

一、中醫的七情和疾病的關係是這樣的:

七情和五臟是有關聯的,《黃帝內經》講:「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體有五個臟器,心肝脾肺腎,它的活動產生五種氣機,於是就產生五種情緒換句話說,情緒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它的物質基礎,是人的五臟氣機的精華所化生而來的,五臟的精氣所化生的。情緒的活動是以你的精氣和氣血為物質基礎的。總之,情緒是有物質基礎的,依託於你的臟腑,依託於你的氣血。

七情和五臟的關係,《黃帝內經》講:「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 腎在志為恐。」上面講了五種,另外還有兩種,悲和憂同屬於肺,驚和恐同屬於腎。你所動的每個情緒跟你的五臟是相通的,每個情緒都會動及你的臟器。

七情的致病特點,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化論》,主要講氣在人體中是如何運行的。

1、喜為心志,喜笑顏開,心花怒放。中醫講,喜則氣緩。人一看到笑臉,整個氣氛一下就放鬆了。當你去做一件事情,別人跟你一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輕鬆。這是喜的一個狀態。中醫講,喜則氣和志達。笑的時候氣血就通暢了,陽氣就進來了。但是過度的歡喜會傷心。中醫講,「心氣渙散不收,重者心氣暴脫或神不守舍。」比如范進中舉後過度的喜悅,心神收斂不住了,一下子就喜而狂了。

2、肝是藏怒的,怒則氣上。我們常說怒髮衝冠,這個氣一下子就衝上來,氣是往上升的。中醫講,怒傷肝,憤怒使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素問·舉痛論》講:「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我們看《三國演義》,周瑜是被諸葛亮三氣之後,吐血而亡。中醫講,肝是將軍之官。周瑜之所以那麼年輕就能統帥三軍,他的肝氣很充足,所以他可以做三軍都督,肝氣很充沛。正因為他很充沛,所以氣機也很沖猛,咱們正常人生氣不會吐血,你沒有那麼大的氣量。周郎氣非常充足,但是情緒沒駕馭好,所以吐血而亡。我們修行,修到氣足了以後,要不涵養也會有這個弊病,你的神不夠足,駕馭氣的能力不夠,人也會出問題。

3、悲為肺志,悲則氣消,人悲傷的時候,氣是向下消的。人哭的時候和怒的時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哭的時候,頭要耷拉下來,眼睛要閉上,讓淚水自然流下來。哭沒有生發的力量,把以前的東西要往下消。中醫講,悲傷肺,過度悲憂,可使肺氣抑鬱,意志消沉,肺氣消耗。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包括扮演林黛玉的陳曉旭,就是典型的例子。過度的悲傷,意志很低沉,由於沒有正念的扶持,所以她的氣化不開。在臨床中,會出現咳嗽、氣短、憋氣,乏力等症狀。過度的悲會傷氣,所以我們要練悲而不傷。佛法講拔眾生苦叫悲。 悲心就是憐憫、同情,看到別人苦的時候會有一種同情憐憫他的心,感同身受。但是不能為此而過度傷心。

4、思為脾志,思則氣結,結是不通的意思。不上不下走不動了,堵在中間胃口了。中醫講,思傷脾,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機鬱結。我們有什麼發愁事、堵心事都結在脾臟里了。《素問·舉痛論》講,「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故氣結也」。這個思相當於咱們所說的怨,怨就是怨而不發,這個念頭放不下,一提這個事就不來勁,結在這兒就不通。怎麼辦呢?只有自己慢慢去調節,去化解。脾主中宮,脾胃是人體中焦的一個樞紐,上通上焦,下連下焦。脾在中間主運化,如果化不開就會出現心下痞塞,胃脘飽脹,納呆、厭食、呃逆等症狀。

5恐則氣下,人受到驚嚇以後,氣機是向下走的。過度恐懼,會致使腎氣失固,氣陷於下 。受到很大的驚嚇以後,人大小便就失禁了,就控制不住了。這種情況,在老人中特別多見。老人特別掛念兒女,怎麼掛念?你晚回一會兒,都要打個電話問一問。老人腎氣不足,所以他掛念你。他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掛念的,氣很足。所以如果面對這樣的老人,要理解他,因為他不容易,他腎氣虛了。所以《弟子規》中講,「晨則省,昏則定」。早晚要跟老人問好,使他安定,這樣養老人的腎氣。這樣一方面可以培自己的脾土,另一方面可以養老人的腎氣。所以《弟子規》要是真落實到位了,對於養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驚則氣亂,突然一個強烈的刺激,人體的氣機就會一下子紊亂。中醫講,驚傷腎,猝然受驚致心神不定,氣機逆亂,腎氣不固。《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臨床中主要表現為:驚悸不安,慌亂失措,甚則神志錯亂,或二便失禁,癲癇等症狀。許多時候我們受到驚嚇,一下子手足失措,不知道怎麼弄了,在那個環境下你的病就落下了。要想恢復到健康狀態,還需要有一個調理的過程,用一些方法來鎮定。

綜上所述,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很密切,一般認為七情中憤怒、憂鬱、悲傷、恐怖對人體的影響和危害最大,在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短命、死亡的是不良感情和惡劣的心情,如憂慮、頹廢、恐怖、貪婪、懦弱、嫉妒和憎恨等。所以要注意調和心態,避免不良心態對人體的影響,促進身體健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