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鈿細細品

觀復博物館 發佈 2023-06-09T22:04:57.817010+00:00

在漆器工藝中,用螺殼或貝作為裝飾材料,通常是以鑲嵌或粘貼的方法,固定於漆器表面,我們通常將這樣的工藝稱為「螺鈿」。與漆最初作為一種防腐材料進行髹塗不同,螺鈿的應用僅作為純粹的裝飾,如同將天上的彩虹投映到器物之上,同時依據年代的不同,所用螺殼又有厚薄之分。

在漆器工藝中,用螺殼或貝作為裝飾材料,通常是以鑲嵌或粘貼的方法,固定於漆器表面,我們通常將這樣的工藝稱為「螺鈿」。與漆最初作為一種防腐材料進行髹塗不同,螺鈿的應用僅作為純粹的裝飾,如同將天上的彩虹投映到器物之上,同時依據年代的不同,所用螺殼又有厚薄之分。這樣的工藝出現很早,在我國大抵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所應用。出土於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的「西周 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就是一例,從它製作的規範和細緻程度來看,在此之前已經有相當長的發展階段。

此後漢唐時期,螺鈿工藝的發展伴隨彩繪漆器的亦出現,如在《資治通鑑》有南北朝末期的永定三年(559年),隋武帝的宴席上使用螺鈿器(蚌盤)的記載,以及河南省陝縣後川出土有「唐代 雲龍紋嵌螺鈿漆背銅鏡」。此鏡鏡背與當時龍紋鏡樣式如出一轍,且螺鈿紋飾鐫刻,是唐代螺鈿的代表性作品。但在此時,還是所有的螺鈿嵌片還是厚度超過1毫米的厚片。

在五代到北宋時期,螺鈿漆器的製作不僅在中國出現,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根據宋代方勺在其所寫的《泊宅編》裡面有提到「螺填器本出倭國,物像百態頗極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而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裡面寫到「騎兵所乘鞍韉極精巧,螺鈿為鞍」。可知日本、朝鮮半島均有製作。宋代宮廷畫家蘇漢臣所畫的《秋庭戲嬰圖》裡面黑漆螺鈿卷草紋圓凳。其紋飾的細密程度在此之前並非出現,而與元代以後出現的點螺鈿更為相似。以此推斷,這時以薄螺鈿為主的黑漆點螺鈿已然出現,惜未有實物得以印證。

元代以後,螺鈿漆器有了較為長足的進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元代 龍濤螺鈿棱花盆」,其所用螺鈿均為現代標準意義上的薄螺鈿。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工匠在螺殼顏色的運用上也有所甄別。從照片上來看,整條龍,頭部為淡藍色,龍身鱗片為綠色,龍脊鬣毛以及火焰為粉紅色。周遭海浪則以白色為主,這樣的色彩呈現,是工匠有意而為之。讓我們認識到,薄螺鈿工藝,在元代「出道即巔峰」。

而在明代中晚期的漆書《髹飾錄》中寫到「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由此可見這種做法,在此時在工匠中得到了較為普遍的使用。如北京觀復博物館所藏「清康熙黑漆螺鈿山水樓閣攢盤圓蓋盒」上,近景處山石上有三株虬松,樹上不僅葉片形狀不盡相同,每棵樹葉的顏色也都通體一致,且不與它同。

一般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這類具有反光質的螺殼,都會隨著轉動,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而且在高低不平處,色彩變化也並不一致。因此在製作螺鈿材料時會以磨與剝兩種方法製作。兩者相較,剝貝出來的螺鈿片更薄,色彩也更為明顯與勻淨。


明代尤其是中晚期,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每個工藝領域裡都有了頂級人物,名匠輩出。比如時大彬的紫砂、黃應光的版刻、方於魯的制墨、陸子岡的治玉、張鳴岐的手爐等等。而嵌螺鈿工藝的頂級人物,就是江千里(亦寫作姜千里)。他常在自己製作的漆器下面嵌上「千里」兩字,作為名號。到了清代以後,江千里,尤其「千里」這兩個字,就變成一個品牌,當時曾有「家家杯盤江千里」之說。許多名貴的螺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兩個字,借著江千里的名號,實際上並非江千里所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