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戰役華野傷亡慘重,僅40天後怎能再戰濟南?粟裕一招破解難題

度度狼gg 發佈 2023-06-10T05:53:05.704152+00:00

1948年8月22日起,南京和濟南的報紙,紛紛以頭版頭條刊發《王司令長官在文化堂信心百倍以告國人》的消息:「濟南城防穩固,工事堅強,部署完成,確有保衛大濟南安全之把握,設若奸匪來犯,必予迎頭痛擊」云云,這位大吹牛皮的王司令長官,當然是山東省主席、山東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1948年8月22日起,南京和濟南的報紙,紛紛以頭版頭條刊發《王司令長官在文化堂信心百倍以告國人》的消息:「濟南城防穩固,工事堅強,部署完成,確有保衛大濟南安全之把握,設若奸匪來犯,必予迎頭痛擊」云云,這位大吹牛皮的王司令長官,當然是山東省主席、山東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此前一天王耀武接到情報,驚悉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主力,正從豫東地區浩浩蕩蕩北上返回魯西南,如此大規模的兵力調動,確實是很難保密的。

王司令官瞅瞅軍用地圖,整個山東只剩下濟南、青島和臨沂還掌握在國軍手裡,即便用最笨的腦袋想想,也知道解放軍下一個攻擊的目標,必是濟南!

王耀武心中大叫不妙,其實對於解放軍攻取濟南,他還是有一定心理準備的,畢竟兗州戰役後,濟南周圍300公里已經全部是解放區。

而且一旦攻克濟南,我華北和華東解放區又可連成一片,戰略意義極大,他只是沒想到,華野這麼快就能恢復元氣席捲而來。

怕歸怕,嘴上是絕對不能認慫的,於是有了開篇的快訊,王耀武一邊企圖用輿論戰嚇阻華野,一邊抓緊時間整軍備戰,他就是想不明白,粟裕為什麼能夠來得這麼快,豫東血戰剛剛結束40天嘛!

在一個多月前結束的豫東戰役中,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儘管取得了殲敵9萬餘人的戰果,但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代價:

傷亡失蹤數量高達35000餘人,其中負傷26739人、犧牲5026人、其他非戰鬥減員3598人(少數被俘,主要還是俘虜兵逃亡)。

根據「粟陳張」的戰役報告,外線兵團整體減員率為16.6%,讀者千萬不要因此簡單地以為,華野部隊損失僅為六分之一左右,因為傷亡數字中絕大部分是戰鬥兵員。

所以華野的戰力損失是相當大的,非經有效整補,無力繼續參與大型作戰,是故在王耀武看來,粟裕和華野主力至少要休整三個月以上,才能重新投入作戰。

那麼憑藉其指揮的11萬部隊,對付許譚的山東兵團應該問題不大,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加固濟南城防,同時從徐州空運援兵,進而力保濟南不失,然而華野主力僅僅在一個多月後,便告兵臨城下,與山東兵團共同完成了對濟南的包圍,確實大大出乎王耀武的意料!

一、華野外線兵團的實力變化

早在豫東戰役之前,華野曾經接到了軍委的重要指示,以外線兵團為主組成「東南野戰軍」,率先渡過長江去,打亂敵人的後方,野戰軍決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擬由華野第1、第4、第6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一批次渡江南進,由粟裕兼任兵團司令員和政委;再以第3、第8、第10縱隊組成第二兵團(領導人選待定),稍後跟進渡江。

華野司令部迅速貫徹了軍委指示,陳粟率第1、第4、第6和特種兵縱隊,於1948年3月初,轉移到黃河以北的河南濮陽,進行充分的整補和訓練,為執行渡江南進的戰略任務做準備,華野戰史稱為「濮陽整訓「。

後經粟裕力諫,軍委決定華野主力暫緩渡江,而是「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仗」,將敵人的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不過正是利用這段時間,華野三個主力縱隊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和補充,堪稱兵強馬壯。

這三個縱隊連同野司直屬部隊、特縱和南下幹部團,整整有10萬人馬(野戰兵力超過8萬人),各縱隊人員大大充實,平均在28000至29000人左右,旋於5月間南渡黃河,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豫東大戰。

關於這一時段外線兵團的兵力值,軍委在5月21日的指示電中,實際有所透露:「你們集中兵力之最大數目為一、三、四、六、八、十一等六個縱隊,共十六萬人之眾,這個數目足夠擔負各個殲滅五軍及該區其他敵軍」。

說明一下,其中的十一縱,是指配屬華野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同時包括兩廣縱隊(建制較小)和特種兵縱隊(主要是炮兵),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戰力評估的習慣方式,即以正規野戰縱隊為計算單位。

在這16萬人馬中,唯獨不包括正配屬給中野作戰的第10縱隊(24000餘人),因此華野外線兵團在豫東戰役期間,投入的野戰力量約18萬餘人,再加上配合作戰的地方部隊等總計20萬人,這一點無需爭論。

而歷經三個階段的豫東戰役,過程是極其慘烈的,華野各縱普遍傷亡較大,比如第4縱隊傷亡4700餘人、第6縱隊傷亡6000餘人等等,根據華東軍區1948年7月的統計數字,豫東戰後華野外線兵團各縱的兵力是:

第1縱隊20163人、第4縱隊21800人、第6縱隊20700人、第3縱隊23112人、第8縱隊23193人、第10縱隊19227人、兩廣縱隊2698人、特種兵縱隊10381人,合計共141274人(14萬餘)。

而豫東戰役結束僅僅十天之後,西柏坡便於7月16日連發急電,催促華野應以山東兵團為主,立即發起濟南戰役,並要求「爭取於十天內外奪取濟南」。

粟裕接電甚為不安,認為華野主力在豫東戰役後,傷亡較大且甚為疲勞,即便手頭的14萬人馬,戰力還要打些折扣,而僅憑山東兵團的10餘萬人馬,既要奪城又得阻援,顯然是比較困難的。

二、濟南戰前的敵我兵力對比

粟裕遂再次斗膽力陳,提出目前「攻濟阻援」尚有困難,請求華野全軍在雨季中休整一個月,然後再集中起來發起濟南戰役,當然,這份請示電的措辭,還是比較委婉的:

「因此間各縱,除四、八縱外,疲勞已大體恢復,惟彈藥尚未得到補充,正爭取分別補給中,半月至20天內大致可完成」,言外之意,部隊尚未完全恢復戰鬥力,另外彈藥也不充足。

軍委稍後復電予以批准,於是華野外線兵團轉入休整,從7月10日到8月20日整整休整了40天,在這段時間內,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補充兵員和糧秣彈藥,期間自然有一批輕傷員歸隊。

而華野的另一個法寶是「即俘即補」政策,後來發展成為「隨捉、隨補、隨打」的擴軍方針,在豫東戰役中俘虜敵人近30000人,其中半數左右的普通士兵都成為了「解放戰士」,從而有效解決了補充問題。

至1948年8月中旬,華野外線兵團的七個野戰縱隊總兵力,勉強恢復到16萬餘人,仍然低於豫東戰役之前的數字,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接收老根據地的新兵,各縱補充程度確實有限。

比如第3縱隊只從23112人恢復到23582人、第10縱隊只從19227人恢復到24672人,基本都沒有達到滿編狀態,粟裕因此憂心忡忡。

濟南戰役,是我軍第一次攻擊守敵超過10萬的大城市,攻城只是戰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擊破徐州方向的援敵。1948年8月以後,敵「徐州剿總」劉峙手下已經組建了四個大型機動兵團。

這四個兵團(第2、第7、第13、第16)的司令官分別是邱清泉、黃百韜、李彌和孫元良,其中除孫元良兵團駐鄭州,被我中原野戰軍牢牢牽制外,另外三個兵團的17萬大軍,隨時可以北上增援。

南京方面和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在濟南戰前,還共同制訂了所謂的「27萬人會戰計劃」,大意是當華野攻擊濟南時,守軍和援軍互相配合來個「里外開花」。

因此濟南戰役的難點,是要「攻城打援」同時進行,注意不是「攻城阻援」,而是一邊力求攻克城池,另一邊還要在野戰中,爭取尋殲敵援軍一部,為將來的作戰減輕壓力,這就要求華野必須有充足的兵力遂行作戰。

粟裕不得不盤點了一下,華野內、外線兵團會師以後的總兵力,以便進行兵棋推演,內線兵團即許譚的山東兵團,1948年初已轄三個野戰縱隊,即第7縱隊、第9縱隊和第13縱隊

後以渤海軍區、魯中和魯南軍區的地方武裝升格,先後組建了渤海縱隊和魯中南縱隊,至濟南戰前,山東兵團所轄五個縱隊的總兵力為12萬人,再加上外線兵團的16萬人,華野參戰兵力總計28萬餘人。

粟裕預估敵人可以投入作戰的兵力,也接近了28萬人,敵我雙方總兵力幾乎完全相同,而攻堅和打援作戰,又都要求我軍兵力必須具備一定優勢,如何解決這道難題呢?

三、粟裕請調蘇北兵團參戰

粟裕經過認真思考,於8月23日向軍委發出請示電,要求增調蘇北兵團主力(留一至兩個旅)北上參戰,從而使華東我軍在大型戰役中,總兵力能夠首次占據優勢。

在隴海路以南地區堅持的蘇北兵團,已經發展到三個縱隊59000餘人,其中第2縱隊24000餘人、第11縱隊22000餘人、第12縱隊約12000人,暫歸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指揮,因此華野若想調用,必須上報軍委請示。

西柏坡次日復電,批准調動蘇北兵團的第2縱隊、第12縱隊,自兩淮趕至魯南,接受粟裕的統一指揮,同時命令冀魯豫軍區的兩個獨立旅,也就近劃入濟南戰役作戰序列,以加強打援兵力。

在軍委強有力的支持下,粟裕手中陡然之間增加了45000人以上的有生力量,使我軍在濟南戰役中的參戰總兵力增至32萬餘人,粟裕對此回憶說:「這樣,在攻濟打援戰場上敵我兵力對比,我們取得了優勢」。

與此同時,華東局和華東軍區發動群眾,全力保障華野的支前工作,首先儘可能給各縱隊補足二個基數的彈藥,其中一個基數由縱隊直接掌握,另一個基數下發基層部隊。

為了保證彈藥供應,華東局還特別要求大連建新公司,加班加點生產彈藥,尤其是大口徑炮彈,然後通過海路運到山東;另一方面,軍委還協調華北軍區,向華野供給了一部分彈藥。

華野各部隊之間,也根據情況互相進行彈藥調劑,比如在濰縣、兗州戰役中繳獲頗多的山東兵團,就向一直轉戰中原戰場損耗頗大的外線兵團,轉撥了大批彈藥。

濟南戰役中,山東人民共出動了50萬名支前民工,18000輛小車和1.4萬副擔架,全力支援前線作戰,這也是華東野戰軍敢於既攻城、又打援的底氣所在,因為有著人民的巨大支持!

手頭兵多糧足,粟裕的排兵布陣也就容易起來,他將全部兵力的44%共14萬人,用於濟南攻堅作戰,再以56%共18萬人用於阻援和打援,使華野分別在兩個戰場上都占據了兵力優勢:

1、攻堅集團:分為東、西兩個兵團

攻堅東兵團由第9縱隊、第13縱隊及渤海縱隊共24個團組成;攻堅西兵團由第3縱隊、第10縱隊及魯中南縱隊共19個團組成。


2、打援集團:第1縱隊、第6縱隊、中野11縱(原外線兵團所屬)、第7縱隊、魯中南縱隊一部(山東兵團)、第2縱隊、第12縱隊(蘇北兵團)共52個團組成。


3、阻援集團:由第4縱隊、第8縱隊和冀魯豫兩個獨立旅共20個團組成。


4、掃蕩部隊:由兩廣縱隊和野司警衛團組成(總預備隊的意思)。


1948年9月16日,華野攻城集團對濟南發起全面攻擊,而在打援集團的正面,徐州方面的援敵遲遲沒有出現,原來杜聿明的預案居然是:須在濟南開戰五天後,在華野遭受重大傷亡後,才能揮軍北上「鎖定勝局」。

實際上,徐州之敵也有難言之隱,也證明豫東戰役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一方面,是之前邱清泉、黃百韜兩部均遭猛烈打擊,比如黃兵團的主力第25軍(原整25師)便在豫東傷亡6589人,元氣大傷。

而敵人的兵員補充,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更為困難,邱、黃兩兵團均處建制不全的狀態,戰力大損;另一方面,粟裕在豫東戰場上的「圍點打援」非常兇猛,連續殲擊區壽年和黃百韜兵團,敵人確實被打怕了,對於增援濟南確有故意拖延的成分。

在王耀武的拼命求援下、在「老頭子」的不斷催促下,敵援軍慢吞吞出動,且每日行軍不超過20公里,這哪裡是救兵如救火?直到9月23日,打頭陣的邱兵團才進至曹縣一帶,聞聽濟南城破,毫不猶豫掉頭便溜了。

結語:

由於徐州來援之敵,根本未與我打援集團發生接觸就逃之夭夭,使粟裕的打援計劃落空,因此在研讀濟南戰役歷史時,網上出現了兩種錯誤言論,其一是認為粟裕把敵情估計過高,沒有必要集結如此雄厚的兵力。

粟裕對此是這樣解釋的:「濟南守城的兵力和構築的工事,都比開封為強,打這樣堅固設防的省會城市,我們還是第一次,主席以攻打臨汾費去72天的事實,告誡我們謹慎從事,這是正確的、必要的」。

確實,濟南戰役是戰略大決戰的序幕,絕不容有失,比如東野的四平之敗,就是在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前一刻,援敵抵達戰場,我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出戰鬥,可謂是功虧一匱,自此很長時間對攻堅大城市都有心理陰影。

濟南戰役,正是在華野打援集團強大兵力的威懾下,徐州之敵才不敢貿然北上,有力保障了攻城集團的背後安全,進而順利攻克濟南。

其二是以訛傳訛,說什麼許世友沒有掌握好節奏,過快拿下濟南,致粟裕的打援計劃擱淺。這更是缺乏軍事常識的臆想,攻城作戰講究一鼓作氣,絕不給敵人任何喘息、調整和增援的機會。

王耀武的抵抗非常頑強,吳化文的起義也在兩可之間,若非華野攻城部隊奮力猛撲,且打援部隊嚴陣以待,誰能保證戰局是否出現變數?很多時候,打仗拼得就是一口氣。

在付出無數血的代價,已經打開突破口並向縱深發展的情況下,難不成還要停下來看看杜聿明的進展程度?沒有這樣打仗的,那簡直是拿指戰員們的生命開玩笑,此種論調可休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