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傳統老工藝的好茶是什麼樣的?

神州茶韻 發佈 2023-06-15T00:41:29.040191+00:00

茶當然是生長在高山的好,特別是生長在生態很好,比如離開城市50公里以上且離公路10公里以上,優秀的鐵觀音,正是需要生長在好的茶山。

茶當然是生長在高山的好,特別是生長在生態很好,比如離開城市50公里以上且離公路10公里以上,優秀的鐵觀音,正是需要生長在好的茶山。鐵觀音源產地安溪,分為內安溪與外安溪,外安溪工業與交通非常便利,生態環境肯定不如內安溪,特別是高山海拔在800米以上的茶園,才是提供優秀鐵觀音茶源的最佳環境。所以正山指的是內安溪高海拔最適合種植鐵觀音的茶山。

鐵觀音自90年代後期,開始不斷變化,新工藝變化使鐵觀音銷售量與價格爆炸性增長,但也因新工藝,鐵觀音被許多茶友所拋棄。鐵觀音的特點是半發酵、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蘭花香、觀音韻,要想擁有這些全部優點,只有在傳統老式工藝製作的鐵觀音里尋找。

手工採摘,原料好

三年左右新樅鐵觀音,生長三至四葉,樹齡小,原料好。手工用剪刀慢慢采,一個工人一天最多采40斤茶青。做成7斤左右毛茶,然後如果去梗,也就4斤左右。

理想標準:一芯含兩葉或三葉

傳統工藝,精益求精

曬青,在傍晚陽光不強烈時曬。傳統工藝必須放在專用工具上曬,普通加工可是直接放到水泥地板上,因為溫度太高經常燙傷茶青,在專用竹篩上要經常翻動茶青,可以做到均勻曬青,一般以第2葉有點蔫有標準,制茶師傅要有足夠的經驗。曬青不足或過頭均不行。

搖青,傳統手工搖青。當然如果用機械模仿人工的,應該也算不錯。傳統老工藝需要做四遍以達到半發酵。新工藝的遍數要減少一半或近半,次數也能減少二次左右,且兩次都在下半夜。傳統老工藝很難啊!

靜置,靜置2小時左右,開始第2次搖青,再靜置,如此反覆搖青4次。

第4次搖青,靜置2小時後的茶青,能看到茶葉明顯的發酵情況,邊上發紅的地方,就是「綠葉襄紅邊」的形成原因了。發酵過程,茶農專業叫「走水」。

殺青,何時殺青很關鍵,早了「走水」不足,茶葉可能帶青味,晚了可能茶湯勁道不足或變成消青了,這是體現師傅水平的重要環節。一天晚上要起來好幾次,看青等著隨時做青,專業叫看青做青。如果不經常起來看,就不能達到適時炒青。如果新工藝(消青工藝或其他工藝),當然不用起來看青,定時炒。

揉捻機,殺青後第一次揉捻用的工具,適當的揉出茶汁,為後面的揉捻做鋪墊(揉掉茶葉芽心部位,茶湯不苦,揉掉發酵過度的焦邊,茶湯乾淨)

手工半輔助揉碾,當然可以用機械幫忙,但需要有一個完美的設計,否則還是會對茶葉造成傷害的。

這工藝在安溪已經幾乎沒有了,新工藝製作的基本不用了。新工藝已經省掉了這道程序。

包揉,這是一個不僅需要技術,而且費時費力的環節,這是讓茶葉成型的重要環節。輕輕的告訴你,目前市場上低於100元的鐵觀音也省掉了這環節。如果是正炒正味鐵觀音,這個環節是必須保留的。

揉捻完,就是焙火烘乾了,以木碳火焙乾及復烘。這個只有專門做傳統老工藝的鐵觀音才會用了,其他工藝全部用電烘了。整個安溪應該也只有幾十家了,也希望傳統老工藝鐵觀音復活,相信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這種烘乾。

好茶出爐,何止七泡有餘香

好茶出爐紅梗發亮,茶葉紅、黃、黑,發點灰白,這叫起白箱,很久沒遇見了,真的迫不及待的想品嘗:久違的老朋友,還是一樣的優秀:香氣馥郁,唇齒留香,滋味醇厚,生津強烈,回甘湧現,韻味無窮,何止七泡有餘香!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略有刪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

關鍵字: